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中地理教学应渗透生存技能教育

时间:2024-05-07

马卫标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探索生存技能教育预设点

地理课程是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生存技能教育资源。合理挖掘这些资源并进行必要的整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生存技能。下面以湘教版必修Ⅰ为例。

1.挖掘具有科学性并有效脱险技巧的内容

如在1.3节地球的运动中测量学校所在地的经度示意,可以渗透野外方向的确定。在1.4节地球的结构中地震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不一样,可以渗透地震发生时短暂时间的逃生和地震预报。在2.2节地球表面形态中断层线附近岩石破碎,可以渗透野外水源的寻找。在2.3节大气环境中对流运动引起雷阵雨,红色光不容易被散射,霜冻出现在晴朗的夜晚,热力环流的应用——山谷风,气旋,伏旱,海啸、风暴潮等教学内容,可以分别渗透防雷常识,交通路口红绿灯常识(红灯停),防霜冻措施,森林发生火灾白天不应该向山顶跑(逆风逃生),台风、飓风、龙卷风避险常识,中暑的防治,怎样预防海啸和避险,做好防范应对风暴潮。在3.3节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里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可以渗透丛林跋涉注意事项、避免受到野生动物(草原中的肉食动物)伤害的措施、沙漠中要夜行晓宿等。在4.1节中的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可以渗透野外营地的选择。在4.3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中煤炭的开采,可以渗透预防矿难等。了解这些内容可使学生面临灾难时能镇定地利用已学的知识保护自己。

2.挖掘具有科学性并能提高生存意识的内容

如在1.3节地球的运动中生物形成昼夜节律(生物钟)、地球自转偏向力,分别可以渗透根据人体生物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河岸边建筑物要考虑流水侵蚀引起塌方等。在2.2节地球表面形态中断层线附近岩石破碎,可以渗透建筑物应避开断层线。在2.3节大气环境中热力环流的应用城市风,盛行西风带,季风气候不稳定性,锋面两侧温度、湿度、气压、风都有明显的差异,寒潮,秋高气爽等知识点,可以分别渗透有污染的工厂和卫星城应建在城市环流之外;去南极科学考察轮船经过盛行西风带时风高浪急防晕船,防洪抗旱,锋面活动与疾病,寒潮袭来如何预防哮喘、心脑血管疾病,秋季昼夜温差大、户外运动防感冒。在4.2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气候变化扩大某地疫病的流行,可以渗透气候变化与健康的知识。了解这些内容可以使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利用科学知识,提高生存意识、改善生存条件。

3.站在全球和全人类角度,挖掘保护地球和人类的内容

如在1.1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中小行星撞击地球,可以渗透运用科学技术摧毁它或改变其运行轨道。在1.2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中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可以渗透预报太阳活动防止宇宙射线危害航天员。在2.4节水循环和洋流中可以渗透保护水环境。在3.1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中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可以渗透保护臭氧层,遏制全球变暖。在3.2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中可以渗透保护土壤的内容。在3.3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中森林带、草原带里可以渗透保护森林、保护草原。

二、充分结合教材内容,开展多种生存技能教育

1.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渗透生存技能教育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新课标下的课堂应该充满生存技能教育。教师应根据需要把相关的减灾和防灾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如在学习“中国的洪涝灾害”时,可向学生介绍如何防灾,遇到洪水如何自救,灾后如何预防各种传染病的流行,分析洪涝产生的原因和危害,要减轻洪涝的危害,每个人应怎样做等。如讲到滑坡时,可结合在1983年甘肃查纳村滑坡事件中,村民明知山顶开裂有威胁,却束手无策,不知向何处报灾,也不知怎样预防和防止滑坡的发生,更不知疏散和撤离。所以当滑坡发生时,全村115人,只有一人幸存。如果村民受过有关山体滑坡的灾害教育,发现开裂,就组织村民进行撤离疏散,同时在开裂地带采取固定措施,注意引开水源,滑坡是完全有可能避免的,即使没能避免滑坡的发生,至少可以使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2.采用演讲和讨论等形式,渗透生存技能教育

围绕生存教育主题,结合地理学科知识特点,在课堂上开展一系列演讲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增加生存技能教育。如“地震”教学,在课前可复制、剪辑两段录像:一段是唐山大地震的纪录片,一段是地震专家介绍地震逃生的技能。为了加深学生对地震灾害的认识,首先播放了录像片,断壁残坦、家破人亡、失去亲人的伤心欲绝,加上播音员“煸情”的解说,给学生的视觉、听觉以及情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他们有的面色凝重,有的表情惊愕,不相信地震会造成这样的人间惨剧——接下来的讨论自然围绕两个话题展开:地震太可怕了,现在能否预先知道?如果遇到地震,我们该怎么办?同学们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献计献策、讨论热烈,最终懂得了地震逃生的基本技能。又如,在学习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后,让学生结合实际,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对突发性灾害,组织学生以“自然灾害与我们”为主题进行演讲比赛,增加防灾和应对灾害的技能,提高生存能力。

3.利用地理专题内容,渗透生存技能教育

地理专题教育具有周期短、活动性强等特点,能相对集中、灵活地实施生命教育的内容,实现生存教育的目标。但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地理专题教育的活动形式,丰富专题教育的内容,深化生存教育的内涵。①办讲座。结合地理新教材有关专题内容,举办一些诸如野外生存技能、地震、台风等避险对策的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各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危害,探究生命的可贵、生活的意义,初步具有自救互救的防灾、救灾能力。②出板报。通过地理新教材某些专栏的学习或结合某些纪念日、节日,如世界气象日、世界防灾日、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消防日、世界水日、交通安全日等。让学生利用班级板报,适时地开展一些班级黑板报的宣传和评比。当然,板报的内容要突出生存技能教育,体现生命教育内涵。③建网站。在学校网站上,结合教材专题中生命教

育的题材,开通生命教育专题网页,让学生交流生存技能常识。

三、灵活运用生存技能,开展生存挑战活动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开放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依托地理教材引导学生学好生存技能知识,又不被教材内容所局限,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教材中的生存内容与学生活动紧密结合。

1.设计生存挑战游戏,训练生存技能

如将学生带到小山林中,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从正南方向离开,以最先到达出口者为胜。活动结束后学生总结归纳他们找出方向的方法。有的在林中找一棵树桩,根据其年轮来识别方向,因为其年轮总是南面的宽而北面的窄;有的观察一棵独立的树,其南侧的枝叶茂盛,而北侧的则稀疏;也有的学生在岩石众多的地方,找一块醒目的岩石来观察,岩石上布满苍苔的一面是北侧,干燥光秃的一面为南侧。适时通过这种野外教学活动,把点点滴滴的求生知识、生存经验和技能渗透在活动中,并传授给学生,使其临危不乱,是提高其生存能力的有力保证。

2.结合地理研究性学习,鼓励参与社会活动

参与社会活动有利于学生认识社会和自然,协调学生与社会、自然的关系,有利于增强学生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实践能力,是锻炼他们生存技能的有效方式。如围绕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开展一次研究性活动;又如收集本地区有关自然灾害前兆的谚语,以及防灾减灾的有效办法,可在全班进行交流。

3.加强生存技能演练,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古人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孩子们的防灾安全知识大多是从课堂和书本上获得的,但书本与现实毕竟存在差距,因此必须通过实战演练,才能获得实际的知识和技能。多一次演练,就多一项技能,多一丝希望,多一条生命。

总之,作为地理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实实在在地于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存技能教育,既符合地理新课程标准关于生存教育的理念,也符合胡锦涛总书记“将灾害预防等科学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中”这一精神,还能使课堂教学与生活热点贴近,引起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