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双减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的研究

时间:2024-05-07

张敦平

【摘  要】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平时课堂教学还是使用传统模式“教师不厌其烦地传授,学生无可奈何地接受”,教师只重视学生能承接多少知识,学生主动吸收知识的的自主学习能力却反而被忽视了。由于初中语文的学科特点,本就不易出高分成绩,再一味地“填鸭式”教学,学生对学习语文燃起的火焰瞬间被浇灭了,谈何爱上语文课,剩下的不就是“无趣”和“躺平”了。本文从以下几点阐述了语文教学的观点。

【关键词】巧设情境;设置悬念;生活情境;角色表演;故意留白

双减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顺势而变,“减负增效”是面临的大课题,培养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真正主人,提高创新时间能力,顺理成章地成为语文教师的不二选择。

一、巧设情境,拓展思维

怎样设计成功的开篇导语,关系到开课第一时间段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迸发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强烈情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每节语文课正课前,我都会“奢侈”地运用3~5分钟时间来循循善诱,比如一张照片、一段文字、一首小诗、一段视频……,与学生一起欣赏,再做适当点评,学生学习的热情被激发,小组合作讨论,不急于过早给答案,学生脑洞大开,哪怕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也给予充分地肯定,从而开拓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发言的内容可谓是五花八门、奇思妙想,一下子为学习正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課堂上创设教学情境情境就是将书本内容和学生生活结合起来,如学生一节体育课跑步锻炼的照片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给全班同学观看,这样的情境导入方式对学生很有吸引力,代入感强,易于产生共鸣。课堂氛围是愉快和谐的,教师由此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展开想象,创造性思维发散开来,学生在良好的语文教学情境中得到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无穷无尽。如教师教授朱自清的《春》,可以播放一首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使学生在美妙的古筝曲调中穿越到大唐优美的春天意境世界里,听毕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春天在哪里?为什么说春天是一年中最有活力的季节?又如教师教授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先放一段陕北雪景的视频,黄河冰冻、苍茫大地、银装素裹、堆砌雪人等美景激起学生对北方大雪的无限向往,在欣赏雪景中引发学生放飞的思路,给南方从未真实经历下雪的学生留下一个感性的印象。

二、设置悬念,激发热情

电视剧的某集播放时间即将结束,往往出现细节片段惊险万分之时,字幕出来吊足了观众的胃口,暗示了下回的情节发展,让人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心境,恨不得马上就一窥究竟。悬念设置移植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吸引其继续阅读下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被塑造成探索者、发现者,主动学习的思维被触发了。在一节短暂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巧设一两个悬念,留给学生思考空间,吊足他们探究文本内容的胃口,何尝不是语文学习的一种乐趣所在。

如教授《我的叔叔于勒》一课,作家莫泊桑在开篇第三自然段这样写道:“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此时,教师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问题:1.父亲为什么总要说这句话?2.于勒叔叔如果突然出现,又会为我们一家人带来多大的惊喜呢?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分组讨论,学生逐步领悟于勒叔叔以前是个“败家子”,是全家的恐怖,现在怎么又成为全家唯一的希望?特别是他被送去美洲后寄回家里的第二封信内容的细节描写,表现出全家人把信当成“福音书”,父亲对于勒发财回来拯救全家的生活,给予无限的希望。如果原文只是平铺直叙,就无法达到波澜起伏的叙述效果了。

三、运用媒体,兼收并蓄

现在的很多教室安装有希沃一体机,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教学内容,化抽象知识点为直观呈现,生动形象,内容有趣,教学氛围浓厚。巧妙创设情境教学,快速调动学生融入有趣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对所学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多媒体手段仿佛给语文教学安上一双电动溜冰鞋,急速向前,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被充分调动起来,拓展思维空间,从而增大课堂容量,使语文课堂呈现出璀璨的光彩。

教师在教授八年级说明文《苏州园林》时,按文中作者的说明顺序展示几张苏州园林的照片,将本有些无趣的说明文文字介绍随着“江南美景”的逐张呈现,苏州园林印在学生大脑的形象这间立体、饱满起来,文中抓住苏州园林的特点,概括总起句: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的整体特征深深震撼了学生,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又如在教授《白杨礼赞》时,学生通读全文后,播放一段介绍西北白杨树的视频,再安排学生配乐朗诵,比起平时集体朗读有出乎意料的效果,很好地完成了以读带讲的任务。将文中高度评价白杨树的一句话: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打印于画面下方,表现白杨树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意志,全班学生竟也异口同声地跟着朗诵起来,仿佛身处西北高原,产生共鸣,其中的激情与豪气溢于言表,油然而生。

四、故事描绘,感染气氛

初中阶段学生拥有太多的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他们时刻等待着吸收有趣的故事。授课时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特点有的放矢,导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奇闻趣事。课前,教师先准备几则相关的有趣故事,授课过程中教师有板有眼的讲述,语言文字转化为活灵活现的一幅幅画面。此时的学生沉浸在愉快的想象世界里,师生共同融入故事的趣味中,教师运用声调的变化、适当的肢体语言,走到学生中间,调动学生的听课情绪,为讲解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笔者如教授《西游记》名著导读时,先给学生讲几个经典故事情节,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讲述过程辅之以略加夸张的语言,发挥想象力,设置几个小问题反问学生,故事讲毕,学生意犹未尽,纷纷举手提问:1.各路神佛在天上地下、龙宫冥府、山林湖海,怎么尽情施展各自神通?2.孙悟空拥有七十二变、火眼金睛、筋斗云等超凡能力,其他神妖如猪八戒、二郎神、牛魔王、红孩儿等分别有什么本领?教师在学生的强烈好奇心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受到了感染,整节名著课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

五、语言表达,身临其境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优美而富有感染力语言表达,娓娓道来,学生认真倾听,以崇拜的眼神注视着教师,而生动的课本文字瞬间转换成具体的形象,呈现在脑海中就是无数的电影画面,学生不由自主地在教师的语言引导、描述中与文本文字融为一体,宛若身心俱在画中一般。

教师教授《回延安》时,这是一首陕北民歌,以 “信天游”形式写成的,使用了极其富有陕北地方色彩的语言,展现的是浓郁陕北风情。教师先示范朗读这首诗歌,再提示诗歌的叙事写作顺序:“回延安——聚延安——话延安——看延安——颂延安”,拮取经典语句:1.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2.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分析“信天游”的语言特点: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诗人通过对回访延安时激动心绪的描述,热烈地倾诉了对延安的感激和眷恋之情。上课伊始,先提问:同学们,你们以前可有朗读过其他“信天游”诗歌?再问:谁来读读课前布置每人上网搜索的一首陕北民歌,学生纷纷举手,反应特别好,他们都不甘落后,认为自己找到的才是真正的陕北民歌的经典之作。多媒体播放几首代表性的陕北民歌视频,学生欣赏完毕,点评最喜欢的那一首,将选择权交给学生。回到文本中,学生澎湃的情感久久不能平静,争先恐后地找出心仪的诗句,揣摩诗人蕴含其中的情感,教师“抛砖引玉”,学生反响热烈,收效明显。

六、结合生活,体验快乐

一切文学作品的创作源泉皆来自生活,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情境学习语文,懂得深刻的感悟,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丰富多样,同时促进学生如饥似渴地去吸收、理解、实践化知识,学会主动学习语文。

教师教授杨绛写的课文《老王》一课,等课文分析结尾时,布置一道小作业:写一段叙述性文字,细心观察,学会模拟本文叙写我们身边类似的一个普通小人物, “他”虽穷苦却不甘于命运,想要赢得别人的尊重,更需要社会的人道关怀,他们是怎样过着柴米油盐的普通人生活的?又或者我展示了几张校园美景照片,因为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生活场景了,整个课堂突然活跃起来,每个学生聚精会神地盯着照片,校门口的一段林荫小道,右边的参天大榕树,百年纪念碑,读书亭下几位正在认真读书、思考的同学身影,嬉笑怒骂中或莞尔一笑,或忍俊不禁。这时候,我抓住机会启发学生:这是老师手机随手抓拍的几张同学们在校园内的生活照,请同学们用你手中的笔,各用一句话来描写所看到的细枝末节,并点明平凡而快乐的生活意义。我们会发现平常不爱写作的几位学生今天如同下笔有神助,表达相当到位。

七、故意留白,回味无穷

一部优秀的影片在尾声阶段故意没有完美的大团圆结局,留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使人意犹未尽、欲罢不能,从而观众会产生欣赏续集的期待心理。语文教学结尾环节试着借用这一手段故意留白,对故事结局的走向,留下几个疑问,不设框框条条,让学生自由体验,大胆假设。

如教授《最后一课》时,教师分析完课文的主题思想后,可以留几个问题给学生:最后一节法语课结束了,韩麦尔先生会去哪里?学生会用什么心情学习德语?又如教授《桃花源记》时,这个美丽平静的世外桃源从此再无人寻找到,那么留下了悬念:桃花源怎么会凭空消失了呢?它究竟是否存在过?陶渊明描绘它有什么用意?让学生带着他们的疑惑插上想象的翅膀,为故事续上不同的结局,使一篇课文在教学结束后还能让人回味无穷、流连忘返,达到极佳的效果。

总之,“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先入为主的情境设置,激发热情的悬念设置,兼收并蓄地运用媒体,感染气氛的故事描绘,身临其境的语言表达,激发思维的生活情境,量身订造的角色表演,回味无穷的故意留白,都是奔着要上好一节语文课的目标去的。教师只有真正怀揣学生才是课堂主体的教育理念,想方设法精心设计,用心雕琢出适合每一节语文课的教学方法,才能做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和求知欲被真正唤醒。教学道路是漫长而有趣的,好比一个在大海边拾贝的小孩,为每拾到一只颜色、花纹、形状迥异的贝螺而欣喜万分。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地总结、学习、改进,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激起语文教学汪洋大海里的幾朵浪花,并能带给学生每一节快乐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

每节课不同的文本内容需要一种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德育并举,寓教于乐,形象化深奥的道理,趣味化枯燥的事物,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短短一节45分钟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无论酸甜苦辣,给予学生各种滋味的品尝,才有新鲜感,让学生收获满满的喜悦。

【参考文献】

[1]付卫东,刘慧敏,陈安妮,胡依然.教育新基建助力“双减”政策落地:需求、优势与挑战[J].现代教育技术,2022(1):27-3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