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时间:2024-05-07

沈姗姗

【摘 要】声势律动是通过引导学生做出相关的肢体动作,帮助学生提升对音乐的节奏和内涵的感受力和领悟力,释放学生的音乐学习潜能,进而达到良好的音乐教学目的。本文结合小学音乐课堂,主要探究了声势律动的有效运用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小学音乐;声势律动;有效运用

随着新课改在当前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的落实和推进,培育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成为一种方向。小学生的音乐基础不足,对什么是音乐,为什么要学习音乐,音乐能给自己带来什么等问题缺乏直观的体验和感受,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有必要创新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手段,借助声势律动的丰富性、趣味性、协调性、互动性,通过肢体动作的加入,使学生感悟音乐的魅力,彰显音乐教育的意义。

一、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声势律动的出发点是为了激发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致,拉近学生和音乐作品的距离,活跃课堂氛围,营造学习情境,使孩子们不再仅仅通过歌唱和聆听来接触音乐,而是在肢体语言的参与下有更多的可能。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和舞蹈不可分割,声势律动把音乐和舞蹈结合起来,不但能提升音乐作品的表现力,而且有助于学生通过节拍的变化,曲子结构的变化,高低音的变化,强弱的变化等,置身于声音构建的美妙世界,能够启迪学生对真善美的热爱,促进学生对音乐学习意义的认识。更主要的是,声势律动一般不需要音乐器材的辅助,也没有什么高难度的技巧,大多数时候只需要学生自由发挥和想象,这对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走进音乐世界的绝佳途径,能使他们的天性在音乐的启迪下得到更大的展示,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二、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一)多种信息技术示范引导,激发学生的律动兴致

多媒体是新时代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助手,其形象立体的特点,十分契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相关音乐知识的理解,一方面可以提升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内在张力,能够拉近学生和音乐的距离。比如,教学《律动(秧歌舞)》的时候,很多学生对秧歌舞没有直观的印象,教师可以首先通过一段微课视频,让学生观察视频中的秧歌舞的舞蹈姿势、动作要领、服装特点,并鼓励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模仿,两人一组跟随视频中的锣鼓点,展开对主要肢体动作的模拟,互相纠正不足和问题。对于重点和难点动作,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暂停、慢放、放大的方法,促进学生的理解,同时给学生提供扇子、手帕、彩绸等,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致。此外,新时代出现了很多新型教学手段,除了多媒体,短视频十分受当下小学生的欢迎,教师可以从孩子们的生活出发,在网上选择一些或者自己设计一些相关视频,借助音乐APP等,融入节拍、器乐、画面,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使孩子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提升学生的创造激情。

(二)树立以人为本理念,自由创造肢体动作

新时代的小学音乐教学工作,更加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体验,这是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小学音乐教师要纠正自身的主导意识和灌输思想,在声势律动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自由度,让学生依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去设计动作,找到和作品的共鸣点,让学生置身于美妙的音乐世界中。比如,学习《铃儿响叮当》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围绕滑雪和雪橇进行动作演绎,教师问学生:谁能把小朋友开心滑雪的样子表现出来?谁来设计一些动作?在老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做出了蹲姿,并双手做出了一上一下撑雪杆的动作,有的学生坐在了矮凳子上,双腿伸直,身体随同歌曲的节拍左一下右一下地摇晃,把坐在雪橇上自如滑雪的样子呈现得惟妙惟肖。在同学动作演绎的同时,其他同学可以手里拿着铃铛和响板等打击乐器,发出欢快的节奏,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和乐趣。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才能,教师还可以举办一些课外音乐竞赛活动,各个小组围绕一部音乐作品进行声势律动的动作设计,从中选出优胜小组给予奖励,这种办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是契合小学生学习心理的教学方式,同时能够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

(三)声势加情感,使动作和内涵相得益彰

声势律动不仅仅是添加动作那么简单,还需要融入学生的情感,这样才能使动作更加顺畅自然,焕发出迷人的魅力。小学生的情感丰富,教师要结合具体的作品进行情感的激发,使学生的每一个动作都能闪烁着美好的光辉。比如,教学《爷爷为我打月饼》时,引导学生传达出歌曲中的“一块月饼一片情”是一个重点,也是声势律动应该突出的地方。教师可以首先给学生讲一讲红军的故事,结合故事影片《啊!摇篮》让学生感受红军爷爷在艰难岁月里关心、照顾孩子们的感人事迹,使孩子们受到感染,然后教师扮演爷爷,穿上红军服,孩子们扮成一个个等待吃月饼的小娃娃,聆听和观看教师发出的“打月饼”的声音,教师每次唱到“呀”的时候,要随手拍一位同学的肩膀,促进师生互动,传达音乐节奏,同时,在唱到“月饼圆圆甜又香啊”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做出一些品尝的动作,激发学生的味觉体验,从而使学生生成身临其境的氛围,这样更有利于情感的升华。

(四)随同音乐内容,进行声势律动的学习

音乐作品有自己的节奏、意境、情感、思想,声势律动的教学也需要适应和契合音乐作品,紧贴音乐作品的歌词和内涵,不能出现和音乐作品相抵牾的动作。小学生活泼好动,在声势律动的学习中往往随意性较大,很多动作缺少连贯性、针对性、适应性,教师就要首先让学生熟悉音乐内容,让学生在充分理解音乐歌词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动作的模仿和設计。比如,教学《歌声与微笑》的时候,教师就要对歌曲中的主要歌词进行分析,紧紧抓住“歌声”“微笑”“家”“天涯海角”这些关键词对学生进行动作指导,在表现歌声的时候让学生张口噘嘴做出歌唱的样子,在表现微笑的时候让学生展示出甜美的笑容,在表现家的时候让学生两手搭在一起做出房子的形状,把歌词内涵和意蕴清清楚楚地表达出来,使声势律动建立在准确的基础之上。学生两两一组进行演绎和配合,使歌曲中的天真烂漫和纯真可爱的美好氛围得到展现。

(五)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提升学生的律动能力

不同歌曲的欣赏和感悟难度不同,需要教师尊重小学生的音乐基础,从易到难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开始先选择一些歌词少、节奏强烈、节拍欢快的歌曲让学生练习声势律动,让学生熟悉声势律动的方法,之后再逐步变化,增加难度,提供一些节奏舒缓、情感丰富、表现空间比较大的歌曲,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歌曲的内涵,找到契合歌曲的动作,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提升学生的互动能力。另外,音乐教材中有很多民族歌曲,比如《吉祥三宝》,在结合相关歌曲进行声势律动的编排和设计的时候,教师也要注重化解学生的陌生感,可以多加示范,插入一些欢乐的动作,如叉腰跺脚,捻指耸肩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红蜻蜓》的教学中,教师可加入拍手加脚步,拍肩加摇摆身体或者拍腿加点步等动作,但要注意适度适量,让学生有一个适应过程,先对基本的动作声势进行学习和掌握,再添加更加丰富的更有表现力的动作,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紧张感。

(六)依据学生的不同基础,进行声势律动的引导

不同学生在声势律动的学习中表现不同,A类学生的参与兴致高,理解能力强,具有创新和创造思维。B类学生却不能很好地融入音乐课堂和动作演绎之中,对此,一方面教师要鼓励B类学生多参与,多尝试,改进他们的畏难心理和抵触心理,一方面要采取分层指导的方法,对领悟力不足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必要时候可以让A类学生带动B类学生,通过互帮互助的形式,在班级中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保障声势律动教学的顺利推进。另外,学生的个性也存在差异,有的学生的动作较快,有的学生的动作较慢,配合度不高,会影响到声势律动的教学。因此,在实践中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分组教学,动作快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去练习节奏欢快的曲子,而动作慢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去练习节奏舒缓的曲子。此外,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习惯于把音乐课视为游戏课,声势律动的学习更能提升音乐课堂的趣味和氛围。因此,教师要注重对纪律的维护,保证那些学习基础不足、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能更好地融入课堂。

(七)提升音乐素养,增加个人魅力

声势律动教学能够拉近师生距离,使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教学态度、个人品质和道德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所以,教师必须强化自身的修为,做真善美的化身,洁净雅的使者,这样才能给学生做出一个个充满魅力的示范动作,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品味和喜爱。一方面,教师要对教材中的歌曲进行深入的研究,找准声势律动的契合点,在动作设计上要模仿和创造并行,尽可能设计一些更有利于小学生理解的动作,提升声势律动教学的效率,避免因为动作缺乏代表性、生活性、趣味性而影响到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业余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借助互联网进行自我进修,多观看一些优秀教学课件,多学习一些优美的动作,在课堂上丰富音乐作品的内涵,使音乐教学不断发展。

综上,声势律动对音乐教学的意义不言而喻,对涵养小学生的音乐品质,激发他们的音乐情感等方面的作用更明显,有必要进一步结合学生的音乐基础,让声势律动的实践空间更广,实践方式更新,实践效果更大。随着音乐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相信包括声势律动在内的教学方法一定会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

【參考文献】

[1]谢英杰.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新智慧,2020(27):31-32.

[2]钱婵.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多点渗透[J].教育艺术,2020(09):2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