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稳步创新模式,精神个性至上

时间:2024-05-07

徐红芳

【摘 要】在新课改要求的作用下,各类教学都将面临改革创新,教学模式需更贴近实际,且以学生为主要完课动力。因此,小学语文阅读这类基础技能的教学受到更多关注与重视,其教学策略的改进与完善也较为迫切。教师可结合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同时,帮助其提高自主阅读、创新阅读等基本能力、进阶能力等,帮助提高学生获得“精神食粮”的效率,最终以“稳中求新”的教学模式,助力学生达到“精神至上”的阅读成果。

【关键词】创新;精神;个性;生活实际

大部分人对于语文教学的认知较为传统,可能还停留在“会认字”“会写字”“会说话”这些意义浅薄的层面。部分学生或者家长们对于阅读似乎也是“可有可无”的态度,不重视的同时可能还抱有“这有什么好学的?”此类疑问。因此,学生们的阅读能力水平参差不齊,这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如果想要改变现状,语文教学者在阅读教学中就更应该端正学生态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强调切莫“为了读书而读书”,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认清现状,稳步创新

“爱为学问之始”,爱因斯坦对于科学的热爱造就了他的伟大。在阅读学习中也是同等的道理,唯有热爱,方能结果。作为教学者,首先应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的激发可以通过教师、同学之间的读书推荐和交流、举办相关阅读活动、建立奖励机制等方式。但是由于各年级学生认知范围和能力有所不同,教学者也应“因材施教”,面对不同受众以及受众的接受能力等来进行阅读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小学课本所选择的文章类型多样,在学生未接触过此类文章的基础之上,还是有较大吸引力的,因此教学者还可在文章阅读方式上“做文章”。例如二年级下册中《找春天》一文的教学,则可结合绘画来进行阅读。文中提到“探头的小草”是春天的眉毛;“一两朵野花”是春天的眼睛,这样的画面完全可以由教师绘制一张“春姑娘”的脸,提供给学生进行“填充”;也可让学生自行绘制,有所比较。学生的想象力总是丰富奇妙的,结合课文进行绘制,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甚至帮助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作为教学者何乐而不为呢?又例如在小学高年级课文《七律·长征》的教学中,则可改变教学策略,不局限于教师、学生枯燥的范读。该诗歌用词介于古语和现代语之间,于六年级学生而言,理解并不困难,此时教学者则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此诗所展现的喜悦心情、所夸赞的长征精神。教学者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长征视频资料、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中红军翻山越岭的无比艰辛和成功之后的无尽喜悦。在感受过诗歌所传达的精神和情感之后,再进行师生互动,阅读效果更佳。借此,教师也可鼓励学生以这样的方式学习类似的诗歌,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更进一步巩固阅读方法,甚至能够举一反三,从而促使学生自主阅读意识与能力的形成。

从以上的教学例子来看,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将现状认清,了解学生的基本想法和各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以此“对症下药”,方能事半功倍,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让学生在收获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可谓两全其美。在教学策略革新方面,教师应该在稳中求新,把握好尺度,学会权衡利弊。例如在学习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时,教师通过视频或音频让学生学习后,紧接着再通过同样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其他同类诗歌,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但这样的课本延伸往往有“喧宾夺主”之疑,使这场教学陷于两种境地:一是只了解了阅读方法而并未领会到任一诗歌的思想精神;二是方法和诗歌内容、主题都一知半解。所以在方法创新上,教学者更应该有把握地进行创新,虽应大胆,却不可越界,要在稳中求新、求赢。

二、个性引领,独树一帜

在传统语文阅读过程中,学生经常被机械地引导,形成定势思维,从而失去独立思考能力,以至于缺乏思想个性。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存在和不衰呢?我想还是因为教学者的传统观念、单调思维以及对学生人文关怀的缺失,而形成其千篇一律的教学引导方式。作为新课改环境下的教学者,应该尽量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教学者应该尝试改变传统引导方式,并且学会拓展思维,对于学生也要更注重知识技能学习以外的能力培养。例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文的教学,通常教师会在学生阅读之后,询问学生“雷锋叔叔做了哪些好事”等一类问题,但是如果换个角度问,学生的积极性更高。比如这样问:同学们,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找雷锋叔叔吧!我们会在哪儿找到他呢,他又在干什么呢?这样的问法思路清晰、学生参与度高,可以使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形成“参与为主、引导为辅”的和谐课堂。而在这篇诗歌的思想主题学习中,教师可能更倾向于强调雷锋做好事的精神值得学习,向学生宣扬正能量,而忽略了学生本身的想法。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因为没有达到成人的正确认知能力,因此他们有时会有很多令人惊奇的独特想法。比如诗中提到雷锋抱着孩子、背着大娘,学生可能会反问,为什么雷锋不怕孩子、大娘是坏人呢?这样的问题在大人看来可能啼笑皆非,但是在学生看来,他们经常被教育不要同陌生人搭讪等,因此会冒出这样那样奇奇怪怪的问题。而老师的处理方式应该是选择有教育意义的问题进行解答,对于没有意义的问题则可以选择带过或单独解答。比如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赞扬雷锋做好事值得大家学习,而当学生问到雷锋为何不怕坏人这种问题时,便可以结合实际或者进行相关拓展,像以《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的桥段、“扶人反被讹”这类社会新闻为例,辩证地为学生解释,类比衬托雷锋时代的“好人”精神。这样学生的问题得到了解答,同时精神世界也得到了升华。

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以自身眼光来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学生的个性有时候会成为课堂中不可多得的宝物,发掘出来反而让所有学生都能受益,也能改变教师的传统想法和观念。结合现代社会环境,学生思想跳脱、前卫,有时甚至会把教学者问倒,使得教师难以树威。因此,教学者只有跟上时代步伐,多关注和了解学生个性的发展,才能避免课堂“冷场”。教师充分融入学生之中,便能更好地扮演教学者的角色,帮助学生以个性引领阅读能力的学习、实现能力提升,促使教师创造出更为新颖奇特、独树一帜的教学模式,师生双方在课堂中皆能大放异彩、收获颇丰。

三、贴近生活,增强实践

课本、教参、教案的束缚,使学生所接触到的知识世界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严重时甚至与现实世界脱轨,从而造成学生眼界低窄,也影响了学生正确认知能力的形成,将书本中的情形与现实混淆,难以解脱。因此,教学者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向学生强调现实生活与书本世界的相通之处。有时间有条件的状态下也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繁星》一课的教学,课文对于星星的描述大多数是作者在海上看到。虽然海上星星的描述产生的意境优美、展现的景色动人,也难以阻挡学生的好奇:只有在海上才能看见星星吗?海上的星星才是美的吗?这样难免会给学生带来困惑。高楼的阻挡、灯光的掩盖和大气环境的污染,这些现代环境因素致使他们平时无处可见这样的“星景”。此时教师就可以收集更多图片、视频资料,例如银河、极光下的星空等等,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描述方式,对教师所展示资料进行模仿描述,既消除了学生疑虑,也让他们开拓了眼界和认知,而并不局限于书本上描述的星空以及城市夜晚被隐藏的星空。教学者也可引导学生与家人外出旅游时多关注自然风光,领略在城市见不到的自然之美;也可鼓励学生交流身处大自然时的所见所感,让没有机会接触大自然的学生也一饱耳福。再如《爬山虎的脚》一文的教学,同样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生物的生长,有条件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毕竟由于各地老房的拆迁,爬山虎已经非常少见了。即使学生通过文字描述对爬山虎产生了兴趣,但他们如果缺乏现实观摩,也会在见不到实物的情况中渐渐丧失兴趣,这也不利于学生对于课文的学习。限于各地条件,收集较为清晰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这样的效果和实地观摩差别不大。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有贴近生活、进行实践的机会,教学者应该积极抓住,帮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对课本的理解,同时学习课本之外的有益知识。

无论是阅读还是学习,教学者都应该对组块化教学了然于胸。组块化阅读的益处在于,知识的吸收不会被限制,反而会类生出更多相关知识,获得更多超越课本的知识。学生阅读的过程好比一棵大树的成长,只有利用树根处众多的分叉,去泥土中各个角落吸收养分,才能长出富有生命力的树叶。而教师所要做的便是在泥土中扩大施肥的范围,让学生学会吸收养分、有营养可寻。只有这样,从小树苗长成大树后才能生存下来,才能经久不衰、影响后世,而教师的阅读教学才算真正发挥了它的作用、突显了其价值。

组块化阅读教学是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精巧、实用的阅读技能的良好途径。在新课改、课标的影响下,教师也应该形成新的观念和教学模式,坚持在稳中创新教学方法、秉持“精神至上”的原则,创造新环境下的新型阅读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实现阅读的价值、获得“精神食粮”,为其他语文技能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实践阅读法也为学生在生活中的语文应用夯实基础,使语文成为真正的实用型学科。

【参考文献】

[1]仝晓霞.让心灵之花尽情绽放——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课外语文,2021(12):89-90.

[2]殷红.“少教多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读写算,2021(11):135-136.

[3]朱凡刚,卢志虹.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構建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30):51-5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