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小学音乐赏析教学策略

时间:2024-05-07

黄莎莎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世界已经不在只是单纯的学科课程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音体美课程进入学生的世界,音乐课程进入校园之后,老师们也开始格外重视音乐教学。音乐欣赏教学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老师简单明了地讲解,学生从中欣赏音乐的独特魅力。在音乐欣赏这门课程中,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些形式多样的辅助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并且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所以作为小学的音乐赏析老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老师的不断努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赏析教学;教学策略

音乐课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小学生处在一个学习基础知识的阶段,小学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高年级的时候才能够更加体会音乐的魅力。所以,开展生动有趣的音乐课堂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但是在小学阶段,小学生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注意力不够集中,在课上总是不能保证热情高涨,所以怎么样上好一堂音乐赏析课是老师需要考虑的问题。本篇文章就是针对在小学阶段音乐老师如何有效地开展音乐赏析教学,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具体如下:

一、在音乐课堂中,老师要注重将视听完美结合

传统的课堂,就是老师讲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在音乐赏析课上是没有用的,而且现在的信息技术手段更新很快,比如希沃授课助手,鸿合多媒体软件等,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和短视频,将视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整堂课程当中。

例如老师在讲到某一课内容的时候,可以利用希沃授课助手进行辅助教学,首先在课前用一段动画片做导入视频让学生欣赏,让学生观察动画片的主要内容,利用动画片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适时进行导入新课。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可以能够在快乐中学习,既看到了感兴趣的动画片,又从中学习到了知识点,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再例如老师在讲到某一个舞台剧的欣赏课中的乐曲,那么老师在新课开始之前就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舞台剧,舞台剧只单纯地依靠文字对学生是没有吸引力的,同时也不能把舞台剧想要展现的情景描述出来,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开始讲乐曲之前先播放这段舞台剧,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舞台剧中的情境,情节的变化,人物的情绪,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能够在思想感情方面与作者感同身受。在学生了解完这些情感内容以后,再让学生来欣赏其中的乐曲,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歌曲的印象更加深刻,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乐曲的欣赏当中。

二、在音乐课堂中,老师要注重情境的巧妙设计,从而调动学生的热情

音乐欣赏课的基础是学生能够从耳朵获得一定的感知,然后通过想象的方式获得某种体验,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程度的审美能力和持续的注意力。但是,小学生正处于好动的年龄阶段,所以,老师在开展音乐赏析课程时候,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共性特征,进行具体性分析,创造出合适学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氛围中产生对音乐的兴趣,从而大大提高音乐欣赏的能力。

例如,老师在讲到某一课内容的时候,为了能够让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力,提高整堂课的课堂效果,老师创造了很多具体教学情境。如在开始上课之前,要求学生闭着眼,听着音乐,进入音乐欣赏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大家积极参与,努力配合,听完歌曲后,老师问学生音乐是不是很美,学生的回答一定是非常美。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了课堂中,还让学生被美丽动听的歌曲带入到另外一个美好的世界当中,给学生带去了不一样的课堂体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老师的教学质量。

三、在音乐课堂中,老师要注重问题的巧妙设计,从而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

学生们的学习一定是有思考性的才有价值意义存在,那么思考性又是以提出问题为基础。所以,老师应该注重问题的巧妙设计,在课堂上创建科学合理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同样,在音乐欣赏方面,也需要学生的思维力,让他们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认知,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培养过程中,提高音乐欣赏的能力,作为小学音乐老师,应该根据自己的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处理好学生与课本之间的关系,为学生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方向。

例如老师在讲到某一课内容的时候,首先介绍了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对整首歌曲有一个最初的把握,然后为学生播放完整的歌曲,让学生能够形成整体的感知,并且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且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展示过后,对于能够积极思考的学生给予及时的奖励,以估计他们多多地发动大脑,进行有效思考。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够提高欣赏音乐课堂的效果,同时让学生也收获了一些欣赏的方法,对于学生的积极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四、在音乐课堂中,老师要注重表演地巧妙运用,从而丰富学生的欣赏内容

音乐是一门具有艺术性的学科,能够通过这样的音乐课堂,让人们获得美的感受,从而使听众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所以老师在音乐欣赏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表演活动,让学生能够自己感受到的通过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样既能够丰富完善音乐课的教学形式,又可以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提高对音乐的记忆力与理解力,增强他们音乐欣赏的能力。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來说,老师可以开展一系列角色扮演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整堂课的生机与活力。

例如老师在讲到某一课内容的时候,内容是一部音乐作品通过音乐的表现形式讲述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故事,为了让学生很好的理解音乐的魅力,老师组织开展了一次音乐表演的体验活动,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通过组内合作,来完成整个故事的完美还原。在过程中,伴随着音乐,活动有序进行,每一位学生都投入到自己扮演的角色当中,从而感受音乐,表演音乐,不仅体会到了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还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力与感悟能力。在这样的整堂课的过程中,音乐表演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老师为他们创设的具体情境中去,让音乐欣赏课程在一个比较欢快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开展,有一个比较高的教学效率。

五、在音乐课堂中,老师要注重兴趣的有效激发,保证教学活动地顺利开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高涨的热情,那么教学效果将不会达到预想的结果。所以,如果老师想要顺利开展音乐欣赏课程,首先就得充分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其次,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能力上面的提高和综合素质方面的提升,最终促进老师音乐欣赏教学效率的稳步提高。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找到适合学生的实施方法,并且有效实施开展。

例如,老师可以借助一些具体道具来激发学生的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比如现代科技多媒体,录音机等等。老师也可以先与学生成为朋友,利用这样和谐的师生关系来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有研究表明,学生喜欢哪位老师,就会爱屋及乌,也会喜欢上他的课,所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提升学生的兴趣的手段。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可以借助创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来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毫无疑问是没有一点积极作用的,相反,拥有一个轻松欢快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从而主动参与,积极投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

六、在音乐课堂中,老师要注重欣赏音乐作品的方法,保证对学生正确引导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主要采用听音乐、看音乐、唱出来、想出来、懂音乐、说音乐这具体的六步内容来进行欣赏音乐的课堂开展。因为动听的音乐是耳朵的一场盛宴,如果想要真正的欣赏一部音乐作品,首先要学会听音乐,听音乐不能是单纯的听听就可以,而是要注意歌曲中的一些细节,比如节拍、速度、音乐风格等等。看音乐是要求学生在听的基础上通过与眼睛的完美结合来共同感受音乐的魅力,因此,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大多会选择一些环境好且比较安静的环境中上课,并且在学生听音乐的过程中,还会借助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学生展现一些应景的内容。唱出来是在引发学生在听歌前要唱主题曲,这样可以利于学生把握整体歌曲中的主题形象。而想出来就是让学生在听歌曲的同时思考一些问题,并且能够自主解决掉这些问题。因此,老师需要在欣赏课中,尽量设计一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或者游戏,只要能够带动学生即可。懂音乐是指学生不是单纯的听音乐,而是要尽量与作者感同身受,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说音乐是指学生能够自主流利地表达整首歌的内容,并且清晰地了解作者想要传达出的某种感情,通过这样几种方式,能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音乐鉴赏的课堂中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课程中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七、在音乐课堂中,老师要重视在小学音乐欣赏中坚持以音乐为本

合理的学科综合起来,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去感受音乐、欣赏音乐,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往往有一些音乐欣赏课达不到老师想要的效果,因为在他们的课程中充满了脱离实际,脱离音乐本身的内容。从这就可以看出,在音乐欣赏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必须要以音乐为根本内容,用音乐来表达出所有的可能性。

八、结束语

总的来说,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首先要提高他们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音乐中获得满足感,逐渐喜欢上音乐欣赏课堂,然后老师再根据具体的学生个性分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完善优化自己的音樂课堂,对自己的水平有一个发展性的提高,只有在老师与学生的完美配合下,才能打造一个高质量高效率高水平的音乐欣赏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李岚清.音乐艺术人生[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张凯.音乐心理[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