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时间:2024-05-07

许杰

【摘 要】科学是一门实践性与综合性都比较强的科目,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善于抓住科学这一科目的特点,利用生活化教学法为学生制定符合其心理特征以及成长规律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并学会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感受到科学这一科目的重要性,使其明确科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同时学会充分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去分析以及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在传统科学教学中,由于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生活经验,教学内容抽象繁琐,教学方式单一,使得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存在脱节的情况,再加上学生往往处在被动的地位上,进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果一直得不到进一步的提升。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发展特点,从其生活经验入手,通过生活化教学强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其科学思维与科学实践能力,从而使其掌握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一、通过构建情境进行生活化教学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在思考外在事物时往往不够深入或全面。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内容大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环境或事物来激发其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设符合其认知发展与思维发展的教学情境,使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愉快,这样课堂教学不仅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以“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为例,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明白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可以占据空间,而且还可以改变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从而使其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使用科学知识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对这一知识进行预测与解释。首先,教师通过一个实验情境让学生初步理解“占据空间”的概念:这里有一个水杯,将一个纸团塞到杯子的底部,然后将杯子倒过来,并垂直扣入水中,大家猜测一下,这个纸团会不会湿。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一实验进行大胆猜测,由于学生们的猜测各不相同,所以接下来教师与学生一起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教师演示实验过程,然后请一名学生来验证纸团有没有湿(学生:“没有”);教师再把杯子稍微倾斜,问:“大家观察到什么样的现象呢?”学生:“纸团湿了。”教师:“杯子里的纸团为什么会湿?”学生:“杯子里的空气被水挤走了,水占据了空气的空间。”学生们初步理解了“占据空间”的概念后,教师再通过一个故事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大家是否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聪明的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教师同时播放乌鸦喝水的视频,问学生:“大家仔细观察视频,为什么在瓶子里放入石子后,水面会上升呢?”学生回答:“因为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教师:“假如没有石子,只有2根吸管和1块橡皮泥,在不倾斜瓶子的情况下,可以用空气把水挤出来吗?”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进行试验:一根吸管插入水中,另一根吸管不插入水中,用橡皮泥将瓶口密封,随后通过不插入水中的吸管将空气吹入瓶子内。学生认真观察实验中发生的现象,可以看到瓶子里的水从插入水中的吸管流出,这一实验证明了空气也能将水挤出这一观点,说明空气是占据空间的。教师把学生带入其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能够让学生顺利进入学习的状态中,并参与到互动之中,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使其更好地理解科学实验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

二、借助生活材料进行生活化教学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大部分的科学知识讲解或科学实验需要借助一定的材料,科学材料的寻找就可以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想往往不够成熟,其思维以形象性思维为主,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将其生活中常见的生活材料引入课堂教学中,并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有利于调动其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兴趣与好奇心,拉近科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无时无刻都在身边,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更加地积极主动。以“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为例,声音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科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小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学习过乐器的学生,但日常生活中有关声音的熟悉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而且学生们也没有探究声音奥秘的意识,所以,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规范的科学研究方法。教师向学生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材料,如橡皮筋、皮球、量角尺等,首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想出各种让这些生活材料发出声音的方法,然后讨论这些材料可以发出声音的原因,如手压的作用、力的作用、振动、碰撞等。接下来,教师作出演示,边演示边问学生:“像这样用力按压皮球、拉伸橡皮筋、弯曲量角尺,但却没有发出声音,那到底什么是产生声音的关键呢?”学生们纷纷猜测。教师再向学生演示抖动量角尺,问:“像这样抖动尺子,尺子发出了声音,大家观察到了什么?”学生:“尺子在抖动。”学生从这一现象中逐渐明白这种不断重复的往返运动在科学上叫做振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当听到物体发出声音,是因为物体在振动,当物体振动停止后,声音也随之消失。关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问题,因为尺子、皮球、橡皮筋发出声音的时候,振动都比较明显,但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物体在发出声音的时候振动并不明显,比如手拍掌发出的声音、人说话时发出的声音等,所以,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更多的生活材料来解释那些看起来似乎没有振动却发出声音的现象,甚至使用同一材料发出不同的声音。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借助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来解释科学现象或演示科学实验,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体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都能得到极大的满足,教学效果也就非常突出。

三、通过开展实践进行生活化教学

科学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并且最终应用于生活,只有将科学知识回归生活,科学知识的作用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生活也会变得丰富多彩。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与分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主动探索科学与各种生活现象之间的联系,掌握生活中的科学规律,从而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所以,教师应该经常性地为学生设置一些科学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教材,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为学生创设更多互动性的学习机会,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欲望,还可以提高其独立思考能力与独立活动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以“做一个生态瓶”一课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以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对生态瓶进行观察与管理。由于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科学知识比较缺乏,但对周围环境又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操作各种具体形象的物体。所以,这节课非常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强调用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制作生态瓶之前,教师先播放一段视频——池塘里的生物,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并讨论池塘里的生物关系,找出池塘里的生物与非生物,进而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让学生充分掌握制作生态瓶的因素,然后设计生态瓶的制作方案。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组织学生到校园内寻找制作生态瓶的相关材料,如水、泥沙、石头、水草等,但由于校园内材料有限,教师可以适当为学生补充准备,如小鱼、田螺、蝌蚪等。接下来,每个小组根据设计的生态瓶制作方案,并利用准备好的材料合作制作一个生态瓶,如:现在瓶底放置一层泥沙,也可加入几块小石子,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往瓶内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再放入蝌蚪、小鱼、田螺等小动物,最后把本组的组名做成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制作完成后,小组讨论放置生态瓶的地方,分工观察生态瓶每天发生的变化,并做好相关的记录。通过制作生态瓶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生态环境的因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也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并使其学会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生活问题,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陶行知曾说:“一切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必将回馈于生活。”所以,在小學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结合日常生活,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因素作为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符合其认知水平、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活动,以此对学生进行生活化教学,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以及科学探索精神。

【参考文献】

[1]李秀琴.小学科学教学的“生活化”[J].西部素质教育,2020,6(3):255-256.

[2]张宝军.分析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实施对策[J].数码设计(下),2020,9(4):156-157.

[3]艾斌.探究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实施方法[J].中外交流,2019,26(14):30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