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话“你我他”:深度解读《狼牙山五壮士》之魂

时间:2024-05-07

孔婷婷

【摘 要】《狼牙山五壮士》作为激励中国人民爱国的文章,需要带着虔诚和热情拜读。任何歪曲和否定烈士精神都玷污历史,从作者、读者和人物角度审视和解读课文是凸显壮士精神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狼牙山;五壮士;作者;读者;壮士

前一阶段,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狼牙山五壮士名誉案”终于画上了一段落。2013年,《炎黄春秋》杂志发表了《“狼牙山五壮士”的细节分歧》一文,用所谓细节求证的手法质问“狼牙山五壮士”在跳崖前是否拔吃了老百姓的萝卜等来猎取一些别有用心人的好感。表面上看似一桩普通的名誉侵权案,但实际上,却是有人想借法律之名,行否定那段抗战史、诋毁“狼牙山五壮士”英雄事迹和精神之实。现在读来仍觉得可笑之极。欲灭其国,先亡其史;欲亡其史,必否烈士。历史不容玷污,英烈精神永存!《狼牙山五壮士》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需要我们后人传承,而非是“端起碗来吃饭,放下筷子骂娘”,我们应以对历史和英烈的敬畏之心,自觉反对虚无历史、捍卫英雄形象,对恶意抹黑的行为勇于发出自己的正义之声吧!我们解读《狼牙山五壮士》,不仅要学习五壮士的英勇顽强意志,更应该懂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道理,让理性的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根植于青少年的心田,开出靓丽的花朵,结出沉甸甸硕果。

一、你的笔:传播真实历史的记录者

沈重(1915年—1986年),作为中国战地记者,以忠实于战地实情为根本准则,还原事件本来面貌应该是记者应有的责任。“狼牙山五壮士是悲壮的美,告诉我们幸福生活其实就是要先烈們鲜血换来的”。1941年11月,抗战时期的战地报道《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 》,后改名为《狼牙山五壮士》入编小学语文课本作为爱国主义教育课文。

《狼牙山五壮士》,是1941年11月5日《晋察冀日报》刊登的一篇通讯,原名《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作品生动地描写了狼牙山上的五位七连八路军战士,为掩护部队和民众撤退,与敌人周旋在狼牙山三面绝壁的棋盘陀(悬崖)上,在弹尽粮绝,敌人被消灭100多人的情况下,宁死不屈舍身跳崖的壮烈故事。狼牙山五壮士是在1941年9月25日的战斗中跳崖的,到第二十四天,沈重经过采访、构思、写作、修改、定稿,文章完成后,由交通员穿过敌人的封锁区七个县,行程二百三十多公里,才送到报社,很艰辛。

我们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的时候,不妨请学生对话作者,从当时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取材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从作者的写作构想中找到相应的写作源泉。很多同学通过利用互联网、报刊杂志等途径查阅了作者沈重(1915年—1986年)的相关经历。结合当时作者的身份,让学生从“在抗战时期作为《晋察冀日报》特派记者,主要在冀西游击区参加部队和地方的军事活动,因此,他的通讯报告作品大多是武装斗争的题材”中主动深入体味当时的时代背景。教师可结合学生的查阅资料,不妨多请学生主动登台介绍自己的发现,引导他们从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中找出与之相关的内容素材,鼓励他们在主动参与对话中找到更多有效的信息。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发现,多给他们相应的提示,引导他们从当时的社会形势、人们愿望等角度主动挖掘相应的素材内容,鼓励他们围绕语篇表达内容探寻背后的深层内涵,找到作者的表达切入点和灵魂。

二、我的思:广开言路获得真知

解读《狼牙山五壮士》需要学生带着自己的构思去体味,需要学生在彼此对话交流中生成多样化感触。学生在彼此倾诉中获得灵感顿悟,远比依赖教师的讲解更有深度和广度。教师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解读课文,就是要求学生在深入切磋和主动探究中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和意见,让他们享有更多的话语表达权。教师可结合学生的整体理解感知需要,多给他们相应的指点,鼓励他们在深入探究中畅所欲言,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认知差异多提出不一样观点,让他们在备受关注中不断丰富学习认知思维方法。

在《狼牙山五壮士》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以相互交流的方式来深化识记。很多同学在对话中,围绕“狼牙山五壮士给了我们怎样的启发?”主动对话,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的同学认为,狼牙山五壮士抱着视死如归的勇气,以抗战必胜的坚决信心,不仅有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更有着为祖国、为民族的未来担当的勇气。有的同学则是从五壮士的心理、动作、语言、肖像等不同方面予以讨论,能够围绕自己的阅读理解主动提出相关的设想和意见。很多同学在主动探讨中,能够结合自身的阅读发现,从五壮士的英勇行为中深入检视和反省,能够从文本中找出相应的认知切入点,能够真正体现互动交流的特点。很多同学在讨论交流中能主动挑选出自己喜欢的内容,能够切合文本表达精髓深入探知,利于其在真正参与互动交流中产生无限的深思和感触。

三、你的话:於我心有戚戚焉

同学们对《狼牙山五壮士》理解感悟定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不妨多引导学生以对话人物的方式深入思考,多从揣摩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角度深入体味,定会产生“於我心有戚戚焉”的共鸣,也就能水到渠成地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意蕴。教师多引导学生对话课文中人物,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深入解读,定能使得课文解读富有情境趣味。一切以学生的自我认知发展需要为切入点,活化对话引导,能进一步触发学生的认知思维灵感。

面对五壮士视死如归的精神,我们不仅受到心灵的震撼,更需要从五壮士的身上多学习他们的闪光点。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能时空穿越,你想对当时的五壮士说些什么?很显然,这样开放性的话题,是学生丰富认知感思的必然导引,也能使得学生在主动深入了解中获得不一样的认知。有的同学想对班长马宝玉说:您作为班长是如此的身先士卒,遇到您这样的班长定是战友们的福气,与您出身入死抗战,相信我国抗日斗争必将取得胜利。有的同学想对副班长葛振林说,与您一起奋勇杀敌,让自己不再孤单和害怕,因为您的伟大形象深深感染了我,让我始终带着激情去顽强英勇抗敌。有的同学想对战士宋学义说,你“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个一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是多么美丽的形象,全部的狠完全让我们看到了抗战肯定会取得胜利。有的同学想对胡德林和胡福才两个战士说,你们尽管是小战士,但抗战的勇气一点也不减,为你们点赞,你们是好样的!

教师多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发现,多从语篇中找出可对话的人物,多给他们相应的提示,让他们在主动深入研究中强化识记,定能使得文本解读富有深度和广度。教师多建议学生换位思考,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深入解读,鼓励他们在主动对话人物角色中多体味和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让他们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建议学生针对自己的解读过程,引导他们尝试运用多样化语言表达己见。

由此可见,尝试运用对话的方式解读《狼牙山五壮士》,不仅是融入语篇深入发现有价值信息的切入点,更是学生获得丰富感思印象的有效途径。学生以对话的方式解读文本,能在换位思考和身临其境的探索中生成敏锐语感,利于学生在强化识记运用中提升语用综合能力。倡导多元化、开放化、情境化对话,定能使得学生在主动融入语境中获得深厚感知,给课文注入新鲜的内涵意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