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钱噙香
【摘 要】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结合时代发展特征,不断优化、创新教学观念,秉承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全面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以学为本;初中历史;提问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当中,要求教师通过有组织的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已经改变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且能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有效的问题探讨、互动交流,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以有效引导学生思考,借助互动答疑、质疑等多种教学手段,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为了有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教师要加强课堂导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优化教学设计。通过有效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当中,且能在阅读过程中深入思考,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原始的农耕生活”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本课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并能认识到原始农耕经济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问题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重难点,同时有效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同学们,你们知道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的故事吗?现在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假如我们生活在原始社会中,都有哪些不方便之处呢?我们怎样获得食物呢?”通过有效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景当中不断地深入思考,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政治制度专题由于其本身的枯燥艰涩,更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绊脚石,这也就意味着教师更需要通过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有兴趣地探究。
例如,在“北宋的政治”的教学过程中,课前,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唐末五代风云变幻,藩镇割据延续,政权更迭,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人民渴望早日实现国家统一,过上太平安乐日子”的背景,设问学生“历史使命降临到大宋王朝,降临到赵匡胤的手中,他能否给人民一个如愿的太平盛世呢?如果你是赵匡胤,请问你现在能高枕无忧地做这个皇帝吗?”教师的讲述能较好地为学生铺垫本课的学习背景,创设情境。教师通过的设问,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转换身份,进入情境。此时,教师在背景铺设和分析问题的角度提示下,借助相关图片资料和史实,可以顺理成章地帮助学生认识到赵匡胤的治国目标:先完成统一,然后在吸取前朝灭亡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当教师出示赵匡胤与赵普的谈话史料时,学生便可更好地从军权、财政权和行政权三方面理解宋朝全方位地加强中央集权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
二、围绕中心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意识
初中历史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较为精简,涵盖的都是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因而在初中历史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则要求教师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有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向课外扩展,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且能让学生借助相应的课外阅读,有效明确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现象和规律之间的关系,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则要求教师精心设计中心问题,有效突出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有效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通过针对性、目的性的学习,不断强化学习效果,进而有效提高分析、概括能力。例如,在“百家争鸣”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探究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借助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明确需要掌握的内容。“在我们教材中所提到的‘百家有哪几‘家?百家争鸣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样的呢?”通过有效的问题引导,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相应的学习资料,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不断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观看相应的视频,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并引导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对后世有怎样的影响和意义?以此不断深化学生的学习内容,全面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问题中心的设置更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围绕教学重难点展开。“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课的重难点是“商鞅变法”,问题的设置应围绕该教学重难点展开。如图所示:
以商鞅变法为中心,围绕当时的社会背景,思考:商鞅和秦孝公在当时为什么要变法改革?变法的目标是什么?变法的内容体现了谁的利益?又损害了谁的利益?变法产生了什么影响?这和秦朝最终走上统一有何关联?这些问题始终围绕商鞅变法这一教学主题展开,揭示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的历史趋势,通过商鞅、秦孝公和旧贵族之间的关系变化和力量对比,揭示了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和奴隶主旧贵族的衰落,反映了时代需要改革,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引导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目的和内容,认识到商鞅变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其顺应时代潮流,也必然推动秦国的强大,为秦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围绕教学中心设计问题,不仅逻辑清晰地展现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為学生搭建起整体的感知,更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方法指导,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加强问题分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为了有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果,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状态、知识掌握、学习能力及思维水平等多个方面,不断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引导,使得学生在相应的问题环境中积极阅读、主动探究。教师除了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其引领者、参与者、主导者的身份,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时,能及时给予引导,以积极的鼓励和引导,使得学生能借助相应的阅读材料,结合历史史实和背景,进一步深化学习内容,有效加强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例如,在“内战爆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应的图片,让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探究其中蕴含的时代意义。在内战爆发的前期,主宰中国命运的政治力量有哪些?他们对中国发展前途各自提出了什么样的主张?教师可带领学生加强问题分析,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中不断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思维导图,有效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引导,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再如,有关近代化探索带来的启示,是学生在学习近代史中值得探究的问题,教师可将“近代化探索的启示”一问分层次化解成“近代化的四次探索分别指什么?分别由什么阶级领导?分别对什么方面进行探索?又分别产生了什么结果?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等问,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把握基本史实,探究历史启示,寻找历史智慧,认识到坚持党的领导,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道理。在执教“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时,帮助学生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这一教学重难点时,分解问题是最有效的方式。教师可从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出发,提问:当时的战争背景是什么?国共两党的态度是什么?而西安事变爆发后,继续探究国共两党的态度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尤其是国民党态度转变的原因?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国共两党关系的转变意味着什么,由此帮助学生意识到民族危机驱使着国共两党暂放分歧,一致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在学生紧随问题深化探究的过程中,就是其历史逻辑思维不断养成之时,更是历史思维和学科素养不断塑造的过程。
四、结束语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要结合学情,充分把握教材,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引导,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还要通过合理高效的提问、分析和追问,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沈志伟.以学为中心视域下初中历史课堂的高效提问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5):19
[2]张姝.初中历史课堂高效提问生成及运用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17(63):146
(常熟市实验中学,江苏 苏州 21550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