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时间:2024-05-07

陶扬

【摘 要】启发教学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它与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有很大区别。启发式教学是各种教学方法的灵魂,应渗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并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在典型示范与一般要求相结合、讲授与引导相结合、肯定与补充相给合的原则指导下,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启发。本文对启发式教学运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特点;教学形式

怎样才能更好地推行启发教学呢?

一是教给学生探索真理的办法。教师首先要明确这个核心问题,这也是判断是否启发教学的主要标准。探索真理的办法有许多种,不同课程其方法也不同,但不论哪种方法,其依托的基础和能力都是相同的,即独立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层次:阅读分析能力;根据课程规律,强化理性分析;归纳、综合,把知识化为自己的东西;应用。不同的能力应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之所以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不是启发教学的问题,而是没有“因材施教”。当学生能力较低时,应从培养其阅读能力入手,由浅及深,逐步提高。

二是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对教师讲的一般不会怀疑,而是全盘接受,这对学生的思维及能力培养不利,中国的传统教育大都要求学生服从、忠顺,基本要求便是要听老师的话、听家长的话,这样的文化传统使青少年在潜意识里形成服从、接受的心理定势。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质疑,向老师提出自己不一样的想法,本身就具有很大魅力,常常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抓住,可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学生的思维和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下面,通过自己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对启发式教学的形式谈几点认识。

一、正问启发

这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启发形式,即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要有一定的分量,也要难易适度,有利于师生间的共鸣。同时,也要指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从正确的立场分析问题。例如,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时,提出:李世民当上皇帝后,亲眼目睹了隋朝的灭亡,对他有什么启示?唐太宗被后人认为是比较开明的皇帝,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出现了一个什么局面?最终使学生认识到:虽然唐太宗是封建社会地主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地主阶级具有剥削农民阶级的性质,但他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采取了积极措施,推動了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以至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比较开明的皇帝,历史功绩比较大,功大于过。这样一环扣一环地提问,使学生对封建社会历史人物的评价有了一个深刻、完整的认识,也掌握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也要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分析)。

二、反问启发

反问启发是教师从问题相反的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和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时,教材上讲:“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可反问: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这种观点对否?为什么?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讲禁烟只是英国找的一个侵略中国的借口,没有这个借口就会找别的借口,或者直接发动侵略战争。有的讲是由当时国际、国内情况决定的。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一步提出: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是什么?(是英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要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从而促进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中必然要采取的侵略措施)战争爆发的偶然性又是什么?(中国禁烟)这样使学生从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来分析问题。

三、观察启发

观察启发是利用图片、实物、幻灯和视频等,增强学生直观形象的渲染力,形成历史表象和形象思维,然后在教师点拨和启发讲解下向逻辑思维转化,使学生找出规律或加强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例如,讲八下第2课《抗美援朝》时,让学生观看《抗美援朝战争纪实》视频后,启发学生思考:中国在当时国际国内形势比较险恶的环境下为何要抗美援朝?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如果中国不进行抗美援朝,让美军占领整个朝鲜,强兵压到鸭绿江边,新中国势将难以安定地从事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国际国内的反动势力气焰势必更嚣张,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同时支援北朝鲜是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接着再问: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军事实力如何?学生得出:军事实力远远不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经教师讲解战争的经过后,让学生观看《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仪式》插图,启发学生思考:为何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动的战争是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得不到世界人民的支持,而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抗美援朝是正义的,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支持,通过志愿军发扬高度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粉碎了“世界头号强国”不可战胜的神话。使学生认识到决定战争胜负不在于军事实力,而在于是否是正义的战争。

四、情境启发

情境启发是教师用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艺术语言,或用电教的手段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使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形成一种意境,增强情绪记忆,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比如讲到八下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时,我以一个人物——陈彼得(台湾流行音乐的教父)的命运为主线,跟随他的命运感受海峡两岸这份醇厚、美好而绵长的缘分,适时向学生提出问题:海峡两岸的同根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何时呢?接着让学生以历史解说员的身份,向大家介绍台湾和大陆历史上的往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涨,都想争当一名合格的讲解员。在讲到八下18课《科技文化成就》,提到科学家邓稼先时,我先是简单讲述了他的生平,接着我又放了一段视频,这段视频是清华学生梁植在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这个栏目中的激情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我的偶像邓稼先》,学生看得热泪盈眶,最后我这样说道:“这个时代什么人有资格成为偶像?不是看他的颜值声线,而是要看他为社会做出了多大的贡献,是否真正起到了身为偶像的作用。希望你们心中的偶像可以激励你的拼搏奋斗,成就你独一无二辉煌的青春。”于是,情感得到了升华,培养了学生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勇于奉献、开拓创新的意识。再如,讲方志敏、杨靖宇、左权和在白公馆、渣滓洞监狱中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献身的英雄人物时,将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斗争、视死如归的神态,用铿锵有力的语言进行情境启发,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诱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和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献身的雄心壮志。同时提问:他们为什么敢于斗争、大义凛然、慷慨牺牲呢?经过启发,使学生认识到:他们坚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一切反动派必然灭亡。他们具有这样的“大志”,才会有这样浩气长存的“大勇”,才会有这么崇高的革命气节。

总之,启发式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原则只有一个:就是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为目的的。启发教学在当今的新课程改革中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随着现代教学手段、设备的不断完善,启发教学也会有不断的进步。本文旨在抛砖引玉,恳请更多教师参与到探讨启发教学的问题中,以促进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权红芳.增加初中历史课堂活力的途径与意义[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04)

[2]李锦云.基于艺术性教学的初中历史教学探究[J].成才之路,2012(2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