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朱海娟
【摘 要】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只有理解了词汇的表层含义和本质意义,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化知识,避免出现“望文生义”的现象。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对词汇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在对词汇的思考中理解文化,感受文化精髓。本文主要探究了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的异同,在此基础上进行英语语言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能力。
【关键词】高中英语;词汇;文化内涵;语言能力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元素,通过词汇的不同搭配和组合能够表达不同的含义,折射出文化的光辉。在英语语言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去探究、多分析,理解词汇的搭配,探究文化的含义,从而提高语言能力。学生通过英汉词汇的对比会看到词汇本身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感受到英汉文化的差异。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通过对比和分析的方式来探究英汉文化的异同,在理解中感受知识,在分析中理解规律,认识到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
一、词汇和文化的关系
词汇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括了各种价值观念、艺术、宗教、上层建筑等精神财富。文化是通过词汇和语言来表达的,它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相互制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
二、英汉词汇文化内涵异同
1.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相同
在英汉文化中,很多词汇和短语所表达的含义完全相同,不论从用词上,还是从意义上都是一样的。学生要积极地积累这些相同的表达和词汇,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深化自己对语言的理解和认识。如the cat weeping over the dead mouse(猫哭老鼠)、cast peals before swine(明珠暗投)、pull a tooth from the tigers mouth(虎口拔牙)a tigers head and a snakes tail(虎头蛇尾)、dragons and fishes jumbled together(鱼龙混杂)、the fox borrows the tigers fierceness(狐假虎威)等。通过对这些词语的观察和分析可知,英汉的表达不仅在用词上相同,且在意义上也是一样的,展现出了英汉语言和文化的一致性。这种一致的语言和文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语言,理解文化知识。
2.英汉词汇文化内涵不同
英汉语言中也存在很多词汇组合,但它们所表达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如“猫头鹰”在汉语中被比作是厄运的象征,但是在英语国家,“owl”却被认为是聪明和智慧的象征,所以有“as wise as an owl”这样的说法。中国人用“掌上明珠”来比喻重要的人物,西方人却用“apple of the eye”来表达同样的含义。在中国“龙”是高贵、威严和权威的象征,是民族的图腾;而在西方它却被认为是凶残、可怕的怪物,给人以望而生畏的感觉。汉语中的“隐形眼镜”用英语表达是“contact lens”,而不能用“invisible”这个词进行直译。这些表达展现出了英汉语言之间的不同,学生只有理解了这些不同,才能更好地理解语言想要表达的思想,理解文化的差异。
3.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相似
通过对英汉词汇的分析和对比,学生会看到,有些英语词汇虽在汉语中有类似的表达,但是用词上可能会有所差别,这是由英汉文化的差异所导致的。它们虽然选择了不同的词汇,但是却表达出了相同的含义。比如black sheep(害群之马)、birds of feather(一丘之貉)、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break a butterfly on a wheel(小题大做)等等。通过对词汇的分析可以看到,汉语和英语在用词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如“害群之马”并没有用“harmful”来表达“有害的”含义,也没有用“horse”来形容“马”。在“爱屋及乌”的短语表达中,因为西方人对狗情有独钟,他们认为狗是他们的家庭成员之一,是最好的伙伴,所以有了这样的用法。学生在词汇的学习中要积极探究英汉词汇互通的用法,了解相似的表达方式。
三、英汉词汇文化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1.关注词汇教学,夯实基础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和根本,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要想学好英语语言必须要有一定的词汇量作为保证。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文化和风俗的角度来理解其含义,探究其引申义,在理解词汇表层含义的基础上理解其深层含义。以文化为基础,学生会更好地理解词汇含义。很多词汇都能直接展现其文化特点,如:dog-ear(书页的折角)、parrot-cry(人云亦云的叫喊)、lion-hearted(勇敢无畏的)、fighting-cock(好斗的人)、chicken-hearted(胆怯的)、pig-headed(顽固的)等。它们都是通过文化中相似的表达来展现词汇含义的,通过词汇的意义,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这个短语的含义。因为词汇直接展现出了它们的意义,不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有恰当的词汇来表达这种文化元素和风俗。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积累,在掌握词汇的基础上探究文化,为语言的学习奠定基础。
2.探究文化差异,形成思维
因英汉文化中的差异,导致英汉词语和语言知识上的一些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参与到语言知识的探究中,鼓励学生在分析中了解英语的不同思维,在比较中发现英汉的思维特点。通过学生的主动比较和探究,学生将认识到英语的思维方式是“树状”的,而汉语的思维方式是“竹状”的。在对英汉语言差异的探究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去积累不同表达的词汇,如have a good nose for表示的是“有发现某事物的能力”;be all ears的意思是“洗耳恭听”;he has a big mouse表示“他嘴不严”;give me five表示“击掌”等等。这些表达如果直接从词汇的本义上翻译和理解会比较困难,甚至会出现误解,但在英语中它们都有一个引申义,表达了英语的思维特点和思维方式。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词汇差异的内涵来感受英汉语言的不同思维,了解不同的思维模式,构建英语思维,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3.理解文化背景,提高素养
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对文化背景知识不了解,会让学生感到困惑。如文章中出现green eye其含义是“眼红”,而不是直译red eye;greed hand指的是新手,而不是绿色的手指。学生如果遇到了这类短语,从表面上理解会产生误解,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一些词汇的不同含义和文化背景至关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的方式来积累词汇、了解词汇、开阔视野,了解英汉中的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通过背景知识的支持,学生会更轻松地理解语句,了解语义,看懂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隐含意义。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如果学生在翻译时直接把“臭皮匠”“诸葛亮翻译成“Chou Pijiang”“Zhu Geliang”,外国人怎么会理解?英语中有一个短语叫做“a bull in a china shop”,如果直接将其翻译成“一头在瓷器店的牛”就会让人笑话,而这个短语的真正含义为“鲁莽闯祸的人”。关于这个短语还有一则小故事:在1816年,一个英国商人来到中国商谈贸易失败。当时有人在英国报纸上画了一幅漫画,把这位英国代表画成了一头闯进瓷器店的公牛,用以讽刺他的莽撞行为。学生了解了这些文化背景知识会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习词汇,提高语言学习能力,实现语言素养的提高。
总之,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推进了语言的发展。在新的环境中,词汇也将不断发展,展现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英汉词汇能够表达出或异或同的意义,需要在情境中具体分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觀察、勤于总结,通过探究的方式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季武妹.“过程写作”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6(24)
[2]於清泉.浅议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相关问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7(03)
[3]丁彩云.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优化策略探究[J].校园英语,2018(3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