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黄赐福
【摘 要】我国的教育层次多种多样,其目标都是为社会主义建设而服务的,当然,中等职业教育人才也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极强的专业技能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职业教育的招生门槛较低,招来的学生素质良莠不齐,所谓育人为本,德育為先,加强对中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刻不容缓,对青少年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意识培育是一种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学生态伦理观。本文就中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渗透至生态伦理学展开论述,希望为中等职业学院的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中等职业;德育;生态伦理;意识
建国七十年,我国经济已经处于领跑世界的水平,同时也带动了教育事业的历史性跨越发展。如今面临新的历史起点和国际形势,教育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对于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工作也在日夜不休的进行着。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取少的一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主战场,教育部《中等职业德育大纲》就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另一方面,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屡创佳绩,但其背后带来的生态伦理问题也日益凸显,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尖锐。如何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至中等职院校德育教育体系将是目前德育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何谓生态伦理学
生态伦理学是一门围绕“生态伦理道德”为研究对象的伦理学,其本质还是人伦道德,是人类发展与自然法则的系统化、伦理化,其以人的道德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伦理学的主导问题其实就是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利益和道德的关系问题,即两者谁决定谁,以及道德对经济有无反作用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即两者谁从属于谁的问题。对这一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原则和规范,也决定着各种道德活动的评判标准和取向。生态伦理学是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要求人类将其道德关怀从社会延伸到非人的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环境,而且呼吁人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为一种道德关系。根据生态伦理的要求,人类应放弃算计、盘剥和掠夺自然的传统价值观,转而追求与自然同生共荣、协同进步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生态伦理学对伦理学理论建设的贡献,主要在于它打破了仅仅关注如何协调人际利益关系的人类道德文化传统,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赋予了真正的道德意义和道德价值。
二、将生态学渗透至中等职业教育中的意义
德育课程教学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教育流程的始终,对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起着导向作用和保障作用,其对中等职业院校教育工作的意义非凡。德育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一个好公民、好职员,如何在社会上扮演好每一个角色,其在任何历史进程中都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同时,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歌猛进,现代科技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的主要生产力,正在高速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前行。然而,科技的创新,生产力的提高在带来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中职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处于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将生态伦理学相关理念渗透至德育教育工作中能有助于学生及时形成优良的环境意识,符合当今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让其养成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不乱扔垃圾等利于环保的习惯,使学生明白“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从而树立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三、当前中职院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形式流于形式,缺乏思想内涵。某些学校在德育教育授课时,总是采取一些“口号”“文件”的空洞理论进行说教,形式较为单一,内容枯燥,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当代大多数的中职学生都是九零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或者是留守儿童,他们从小都被视作小皇帝、小公主,家长长期的百般呵护使得这些学生普遍养成了任性、自私、为我独尊的性格,自我约束能力差,做事不计后果、率性而为,相当一部分学生法治观念淡薄,校规校纪形同虚设,不遵守纪律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情况在各个中职院校中普遍存在,各个院校也为学生的德育工作而绞尽脑汁。
3.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某些中职院校的学生从小在家长的溺爱中长大,养成了做事以自我为中心的原则,永远将自己的利益摆在第一位,缺少合作精神和大局观念,一遇到挫折和不顺心的事情就自暴自弃,意志消沉,严重者还会寻短见,由此,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4.文化基础差,厌学情绪日益高涨。由于近年来中等职
业教育的招生门槛逐年降低,使得中职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普遍降低,文化成绩水平千差万别,有大量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生物、物理政治等学科成绩加在一起不足两百分,再加上社会上不良思想的诱导,致使中职院校的学生厌学情绪逐渐表露。
四、将生态伦理渗透至中职院校德育工作中的策略
1.学校教育。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以人为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今的社会越来越网络化,大量讯息充斥在人们周围,各种思想都在悄无声息的影响着人们的观念,由于学生思想比较单纯,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对此,学校相关领导应该重视起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建康教育,从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动之以理,晓之以情。德育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观念的宣讲,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教师可以向学生分析可持续发展观念,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其自身需求的能力。人类每一次向前的进步都在挑战自然的承受能力,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伤害,一次次由于生态失衡造成的自然灾害足以证明,人类必须要以可持续发展为自身进步的方法论。
2.社会教育。学校可以举办相关活动,请有关学者来校演讲。长期以来,生态伦理道德观念从未被引入专门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对青少年的生态道德教育。学校可以举办相关活动,给学生普及生态伦理方面的相关概念,可以围绕科技发展的利与弊展开讲述。如:20世纪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法西斯和反法西斯国家的激烈交战后引发的全球问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启示:单纯的科技进步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幸福感,原子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将核能合理运用可以造福于人类,而原子弹的诞生却是核能罪恶的开端,正如物理学泰斗爱因斯坦说过,只交给人一种专门的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的知识技能不能让人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因此,在对职高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人—自然—生态和谐”的关联性的教育,即开展科技价值观念的生态伦理道德意识培育,给学生讲解科技发展所导致的环境问题以及社会问题,摒弃科技至上的理论,更加注重科技带来便捷的同时其背后的伦理问题。
3.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作为当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环境的好坏极大的影响着学生品质的优劣。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共同为国家培养宝贵的人力资源。学生将来都会扮演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他们的价值取向会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少年的伦理道德如何,会影响未来社会的风气。家庭教育应该对中等职业教育起到优良的辅助作用,学校抓理论,家庭抓个人感情,对学生进行道德观念的深入培养。
对中等职业学校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意识的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以后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衍生出来的种种问题都要结合起来看待。通过生态伦理的教育,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更高的高度,提升自身的生命层次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形成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存质量的对比。
【参考文献】
[1]廖福森.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研讨班讲话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