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梁业
【摘 要】新课程教学改革以来,历史教学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史料更是显出了它在历史课堂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从史料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拓展学生思维三个方面结合教学实际加以叙述,以便更好的提升教学效率。
【关键词】史料;课堂;运用
历史,顾名思义就是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既然是过往的年代久远的往事,无疑给没有任何经历的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要了解过去,仅靠教师的说是不够的,必须让学生与最基础的原始资料有所接触。新课程教学改革以来,人们对历史教学的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史料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不但历史课本中引入了大量的图片、文字史料,课后还设置“史海拾贝”栏目,帮助学生了解与课文相关的史实,拓展知识面,弥补教材限于篇幅不能详细叙述的不足。由此可见,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运用史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这门学科在初中课程里地位显得有些尴尬,因其分值不高经常会被学生打入冷宫。那么该如何打破这一局面呢?我想应先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始,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内容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的去了解相关的知识内容,而史料正好可以担当此重任。因为史料不仅是文字材料,还包括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及历史文学作品等,内容相当丰富。如果教师在历史课堂上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史料,一改传统历史课空洞乏味的课堂气氛,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使呆板的历史知识鲜活起来,那我想学生不爱都难。比如在讲“中日黄海大战”一课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上致远舰冲向敌舰的插图,接着让学生观看电影《甲午风云》中的一段影像资料,真实再现了甲午海战中中国军队浴血奋战、英勇顽强的悲壮历史。当学生看到致远舰多次中弹,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二百余人全部壮烈牺牲这一场面时,学生的状态是泪流满面、义愤填膺的,甚至摩拳擦掌,大有自己也要上战场之势。这一刻我们知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已得到强化与升华。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时,若引用伊藤博文与李鸿章在马关谈判时所对的一幅对联这一史料来导入新课,那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幅对联的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伊藤博文),下联是:“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李鸿章),由此做出设问:(1)对联中哪句话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状况?(2)“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又问: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惨败,只得“玉帛相将”,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这样学生为了寻求答案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课地学习中来。由此可见,在教学中适时穿插一些史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二、运用史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
大多历史教科书都是以时序为线索进行编写的,有时时间跨度会有些大,有时甚至一篇课文要讲两三个朝代。这给学生理解知识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为弥补教材之不足,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我们可以用恰当的史料来助力。例如,在对清朝的相关历史事件进行学习时,可以利用相关史料让学生了解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体会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发展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在学习“明清君权的加强”时,也可在教学中展示四则史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军机处的设置使君权得到加强”这一难点。史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史料二:军机大计,罔不总揽;史料三: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见面—述旨—过朱—交发;史料四: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与其间。学生先阅读史料,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得出史料一讲的是军机处设置的时间、目的及组成人员;史料二则讲军机处能全面掌握国家的军政大事,那么军机大臣是否左右着国家的军政方向呢?阅读史料三、四,可以得出军机大臣只是抄写、传达皇帝的旨意,起下达的作用,而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决策者仍是皇上。然后,笔者出示教材中军机处内景图和故宫太和殿内景图,让学生读图观察比较两幅图的不同。学生看到军机处设施简陋,一桌一椅,而太和殿金碧辉煌十分气派,从而认识到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大臣的地位低下,君权强化一覽无余。
三、运用史料拓展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能力
所谓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反应,客观事物越丰富,越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史料形式的多样性正好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在讲“古埃及金字塔”的知识时,我们可以先用课件展示尼罗河下游大大小小的八十余座金字塔的图片,让学生先从外形上了解金字塔的雄伟壮观,进而讨论一段关于最大的胡夫金字塔的文字介绍,最后引导学生借助课外史料来解开金字塔的建造之谜。这样问题就有梯度性,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再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近代英国对印度的掠夺,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此时我们就可引用殖民主义“头子”克莱武在英国议会上的一句话作为史料:“富庶的城市在我的脚下,强大的国家在我的手中,在我一人面前打开了充满金条银锭、珍珠宝石的宝库。我统共取了二十万英镑。诸位先生,直到现在,我还奇怪自己为什么那样客气呢?”克莱武的这一无耻“自白”,可以使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认识殖民主义的残酷。
历史的过去性增加了中学生理解历史的难度,很多情况下学生只是一知半解地死记教材现有结论,严重制约了其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史料能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既深化和活化了教材,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
四、运用史料帮助学生提高史料分析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中要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自己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且近年中考试题中都有相关的材料分析题,考查学生运用史料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史料教学,就是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将史料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与整理,从繁杂的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如八年级上册第六课“洋务运动”,评价洋务运动时,可引用李鸿章:“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提问:材料反映的是李鸿章在什么事件后的自我反省?“我办了一辈子的事”具体指什么事情?纸糊的老虎……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又说明了什么?这样层层设问,由浅入深地提取材料中的中心意思,就使学生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如何评价洋务运动有了一个客观和科学的认识。有些史料生僻、难懂,初中学生有时难以从材料表面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可以引导学生把握其中的关键词,如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材料二:“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下转第57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