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王丹
【摘 要】现代新时代的各类教育体系充斥的初中生活中,笔者作为一名初中美术老师,研究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有感。初中学习生活不仅仅要教学生简单的美术技巧,更需要培养的是美学素养和对于艺术、真理鉴赏的能力。笔者认为,将海德格尔的艺术论引入初中美育,可以更好的让学生培养开阔、自然的眼界,从作品到艺术家的真理的思维。美术教育是一种国民教育,能启迪智慧,积累审美经验。教育者不仅仅要培养单纯的美术基础,更要扩展艺术的深度,激发学生感知和创造艺术的兴趣,让学生在与艺术作品和真理的对话中真正的理解艺术,体会生活。
【关键词】海德格尔;艺术;真理;作品 初中美育
一、海德格尔艺术论
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其沉思存在之真理与语言时所结出的花朵,是对西方传统知识论美学的批判。我们认为,人是一种生活存在,而学生是成长的根本,学生作为生活存在是整体性的存在,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是学生作为具体的存在者与形而上性人作为存在者与精神性、感性与理性、必然与自状态的统一,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物质性对立的统一。海德格尔看到人的生命存在的自然性、语言性,美学的本体不仅仅是“此在”,而是人的“生活存在”。以生活存在为美学本体,不但使美学脱离象牙塔似的学院化闭塞之境,将美学拉回到活生生的生活世界,而且使美学立足经验世界,给以形而上的超验之维,从而使美学走向更加广阔的视域。从存在到生活存在,引用至学习生活存在,预示着美学主题的变更和初中美育的变革。
1.作品是真理的理想之所
将艺术与真理本质性地联结起来,是海德格尔对传统美学的超脱。人们一般认为艺术是美的艺术,与真理无关,真理属于逻辑,美属于美学。海氏从存在论出发,对真理的本质进行了根本性的重新界定,并将美与真理统一起来。在海德格尔看来,美在本源上就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是存在之真理的显现。
对海德格尔来说,艺术就像我们的存在一样既是如此的扑朔迷离、神秘莫测,又是那样的晶莹剔透、近在咫尺,艺术作品既建立一个世界,又锁闭一片大地,艺术的真理就是世界与大地的持续性争执。而对存在的本真之源的思考,决定着海德格尔对美学的思考。
与艺术品、真理在其中出现有关,应当明确指出,对于海德格尔来说,谈论真理的事件是有意义的。海德格尔的文章并没有局限于提供一种较为合适的关于艺术作品存在的描述。相反,他的分析支持他的哲学思考的中心问题,把存在本身看作是真理的一个事件。因此,在海德格尔那里,美学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就是对作为存在之真理显示的艺术的哲学思考。
2.艺术家是真理进入作品的通道
傳统美学那里,艺术创作论以艺术家为核心,以创作过程为主题,普遍认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艺术家是作品的本源。海氏剥夺了生活与艺术家的至高地位,代之以存在、真理。首先,作品也是艺术家的本源。艺术作品来自艺术家的活动。正是在伟大的艺术中,艺术家与作品相比才是无足轻重的,他就像一条为了作品的产生而在创作中自我消亡的通道。这是对传统创作论——将作者视作权威的颠覆,对人们认识作者与作品关系的完整内涵有一定的解蔽意义。作者与作品,作为一个整体创作活动的两个重要环节,它们其实相互生成,相互依存。
其次,艺术家是真理居所的匠。伟大的艺术家最为推崇手艺才能了。当艺术家只有在手艺方面才可以各显身手。艺术家的所有才能和训练有素都是为了真理的现身。真理现身时,艺术家也就完成了使命,又去接收新的真理之光去了。艺术家是匠,真理是豪宅的主人。豪宅落成,主人占尽风头,而匠却从此销声匿迹,又去他处干活了。最后,艺术家是世界的希望之光。在这样的时代里,“人们必须经历并且承受世界之深渊。但为此就必须有入于深渊的人们”。这些人就是作为艺术家的诗人。“在贫困时代里作为诗人意味着吟唱着去摸索远逝诸神之踪迹,因此诗人能在世纪黑夜的时代里道说神圣。”不难看出,海德格尔把世界黑夜的希望之光交给了诗人艺术家。
艺术家成了救世主。那么,培养艺术家就变得至关重要了。我们作为一名美术教育者,从初中美育开始渗透作品与真理,是学生审美的第一步。
二、真理融入初中美育
艺术与教育的关系,在古希腊就进入人们的思想视野,资料可谓汗牛充栋。但笔者发现,伟人的思想善陈越多,人对生活的理解却越渺小。而且,现在谈艺术与初中美育之关系的无数文章,也似乎都是重弹旧调无多新意。再者,传统教育的方法也是成问题的,基本上是非此即彼的线性思维,没有重视学习的复杂多变性。 所以,站在海德格尔等现当代哲学家的思想高峰之上,真正的教育者并不仅仅是从一门学科开始深入教导技术,遇事论方法,行事论真理。笔者认为艺术教育的崇高使命就在于:问生活之在的意义与价值。
1.艺术论在初中美术鉴赏中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等不断发展,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审美危机,许多同学在这发达的社会中学习到的是不道德甚至违背真理的艺术欣赏观。在这样需要发展个性、需要学生发挥创造性的时代,美术教育者就更应该引导初中学生走向美术鉴赏的正路。美学虽不是新兴的观念,但涉及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内心的审美关系。在社会需要的呼唤下,在美学的推动下,在环境教育的基础下,初中美育的重要性显得格外重要。美育是一种全面素质的培养,自然生态的呼唤、民族精神的冶炼、人格品质锻造的教育,是一种立足现在、落脚未来的教育,是一种激扬生命的教育,它的核心是“艺术家”,基本内涵是从尊重自然,到尊重人、尊重命、尊重心,是学生对自己对社会对自然的认知和理解,最后落脚于尊重每个人内心的发展要求。加强美术与各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整合,挖掘丰富的美育资源,并将美育渗透到德育、智育中,充分发挥其美育作用。一方面,它可以促进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取得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理解,开启思维之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培养教师的教学智慧,为学生知识的获得,情感、价值观的目标达成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采用美育与各方面渗透、融合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不仅丰富学生知识涵养、加深知识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使得学生情感升华,达到情感目标。
2.作品与真理通过“生活之是”走向“生活之在”
生活存在既是生活之是也是生活之在。从我们提出的生活的概念出发,这些意义主要牵连于“生活之是”,我们在其他社会科学中也可以获得。真正属于艺术的伟大意义不应该是这些,而是呈现和追问生活之在。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是生活的镜子。”其实也可以说生活是艺术的镜子。艺术映射学校生活,生活也可以映射艺术与教育。艺术与学习生活相互映射,互相渗透。艺术在生活中,生活在艺术中。正是这种依存与渗透关系,才使得艺术可以呈现生活,呈现不同于艺术的其他功能。呈现是一种整体性的全息性的显现,其他功能只是对生活之局部显现。呈现需要我们全身心投入艺术融入艺术,以全部的存在感体验方能有所感受,其他功能则是我们情感与理智在逻辑的层面上对生活的感知。呈现给予我们的是一种灵魂的家园,其他功能则旨在建设我们日常生活世界。艺术不仅仅呈现生活之在,更追问生活之在。追问生活之在,就是深入生活之在,探索其可能性的空间。“艺术是人类可能性的器官,艺术将之作为一种无论何地其通路都不被阻塞的价值。”这种可能性空间便是人类精神的浩瀚星空。追问生活之在可以说是艺术的形而上之维。真正的艺术必然引领我们追问生活之在的可能与意义。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要敢于对宇宙社会表明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以及自己的价值观。艺术形象可以是模糊的朦胧的,但是价值观念不能有半点含糊。虽然作为学生是渺小的,但是思想应该是伟大的。这是作为学生成长成一名对社会对国家有用人才的使命所在。所以作为一名初中美术教育者,笔者在这里提倡,从思想从真理开始,与艺术与作品的直面对话,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积累审美经验,将初中美育作为一座桥,通往我们所热爱所向往的生活世界。
【参考文献】
[1][德]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2]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