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夏斌
【摘 要】文史结合是历史教学的优良传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掘历史学科中有关文学作品的素材,以文学的手段呈现重要历史事件或人物,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知,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应对中考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文史结合
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唯物史观的应用,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大部分学生会对这样的课堂感到乏味,喜欢历史却难以亲近,敬而远之。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一线历史老师反思。本文意在将探索的目光投向文史结合这一历史学的古老却仍具生命力的优良传统。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文史结合的必要性
1.历史教学的内容需要文史结合
“文史不分家。”文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反应着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历史上既是史学家同时也是文学家的大家不在少数,他们既著历史,也写文学。如:孔子、司马迁、班固、欧阳修等,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所写的史学著作也具有相当高的史学价值。《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因此,将文学作品应用到历史课堂中是可以且必要的。
2.历史教学规律需要文史结合
历史教学脱胎于史学,又不同于史学研究,因为历史教学的主体对象是人,它的活动效果需要在人的身上体现,所以历史教学还需要遵循教育规律,教育规律也有文史结合的要求。
第一,文史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因为篇幅所限,初中历史教科书不可能为学生大量呈现有趣的故事。而教科书这种历史“轮廓”的呈现明显不符合学术的认知特点,因而也无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好多学生已经对课外大量的文学作品有所涉猎,文学作品凸现人性的情感化和时代的生活化,有很大的感染力。如能在课前指导学生阅读部分文学作品,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史兴趣,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第二,文史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多维视角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文学作品具有较强的史料性质,作者一般都会在作品中作出自己评价判断。在初中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这些文学作品,对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去审视历史以及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例如:在学习“隋朝开凿大运河”这一教学内容时,如果教师仅仅照本宣科地强调开通大运河的历史作用,我想,效果可想而知,会使学生感到乏味,也不利于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大运河的历史作用。笔者在课堂上以从不同的视角为学生提供了下述三段诗歌材料: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唐·胡曾《汴水》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唐·李敬方《汴河直进船》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通过阅读和分析以上三段诗词,让学生对隋炀帝的历史功过进行评价。材料一主要强调了开通运河是隋炀帝暴政的体现,从而导致了隋朝短暂而亡。材料二则是侧重于大运河的开通方便了隋炀帝收刮民脂民膏,也是暴政的体现。而材料三是较为辩证地分析了大运河的开通是导致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但更强调了大运河对中国历史上南北交通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 文史结合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文学作品大都存在创作的成分,作品侧重于对时代背景、人物性格、矛盾冲突的描述,这些内容通过老师的引导、点拨可以使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人性的光辉,加强文史互动和联系,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不可或缺。比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个人修养;“苟利国家生死也,岂因祸富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等,这些足以触及学生的心灵。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文史结合教学策略
1.直接引用语文教科书上的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虽然有创作的成分,但它是一定历史阶段历史风貌的体现。其中不乏一些流传甚广、史实性较强的名家名著,也包括一些中学生非常熟悉的文学作品,比如:我们常说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这些教科书上的文学作品都经过了编者精心挑选,符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心理特点,而且学生已经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对作品进行了解读,对部分作品还进行了背诵记忆,语文老师可能已经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等进行了解读。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这种“拿来主义”的做法向学生展示有血有肉、真实可亲的历史,也体现了学科之间的渗透。
通过整理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6本书,下列文学作品可以作为文史结合教学的素材:
隋唐时期:杜甫——《春望》《石壕吏》;古代杰出封建帝王:毛泽东——《沁园春.雪》;鸦片战争: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辛亥革命时期:鲁迅——《故乡》《孔乙己》;清末:鲁迅——《藤野先生》;五四运动时期:李大钊——《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抗日战争:鲁迅——《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解放战争: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等。
2.推荐阅读能较好反映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
初中历史课时有限,每周两节课,而学习任务又比较重。那么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主题和教学进度适时地向学生推介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学作品,在课堂上对作品简要介绍或对经典片段进行分析,当然也可以在每学期结束或者每学期的第一节课为学生开列些与课程有关的书籍给学生参考阅读,这样不仅会加深对历史问题的全面理解和认识,也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人文素养的提升。
比如:诸子百家——《于丹<庄子>心得》《于丹<论语>心得》;秦朝——苏洵的《六国论》、杜牧的《阿房宫赋》;汉朝——《汉代风云人物》;魏晋南北朝史——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易中天的《易中天品三国》;京杭大运河——皮日休的《汴河怀古》、李敬方的《汴河直进船》、胡曾的《汴水》;宋朝——胡云翼选注《宋词选》、邓广铭的《岳飞传》、施耐庵的《水浒传》;元朝——李淼编注《元曲三百首译析》《马可波罗游记》;明清——曹雪芹的《红楼梦》;太平天国——张京民的《太平天国》、唐浩明的《曾国藩》;红军长征——毛泽东的诗词《长征》、王树增的报告文学《长征》;抗日战争——老舍的《四世同堂》、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冯德英的《苦菜花》、孔厥和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解放初期——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台湾问题——余光中的《乡愁》;伊斯兰教——《一千零一夜》;文艺复兴运动——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英国工业革命——狄更斯的《雾都孤儿》;法国大革命——巴尔杂克的《人间喜剧》;美国南北战争——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狂人东条英机》,《专制魔王墨索里尼》,《纵横捭阖斯大林》,《临危受命丘吉尔》,《身残志坚罗斯福》等。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文史结合的注意事项
1.学生要能区分史实与文学的区别
史实是指客观发展的历史过程,不容许有半点的虚构成分。文学作品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写作手法,需要喜闻乐见的受众群体,这决定了作者可以对人物和故事情节进行加工。如:曹操在史书上与《三国演义》中不同,这也是因为作者不同的年代而决定的。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曹操在学生心目中应该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教学中教师必须把客观、真实的历史告诉学生。
2.文学作品的选用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师在引用文学内容时应尽可能地在学生已知范围内选择,切不可过度拔高而致历史课堂成空中楼阁。过深、过难、过偏的古典文学作品不宜多用,否則势必会造成阅读障碍,达不到引用的目的。
3.引用文学作品不能完全替代系统历史知识的传授
时空观念、史料证实、历史解释、历史时空观念、历史价值观这五大核心素养才是历史学科的终极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海涛.历史教学呼唤文史结合[J].历史教学,2005(10)
[2]陈新民.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文史结合及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3(10)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52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