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让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时间:2024-05-07

李秀芬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高速发展,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然而,如何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有力工具,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论证。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简要谈谈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误区;合理利用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可见,信息技术对于语文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变革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1.丰富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将声音、画面、影像融入课堂之中,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使单调的文字世界变得立体丰富起来,语文课堂可听、可看、可读,思维可以延展,信息可以无限丰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荷塘月色》教学中,对于基本上没有见过真正荷塘的学生来说,如何根据课文内容生发想象就很关键。 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展出几组荷叶荷花图片,让学生赏其美,知其境,陶醉于作者笔下的“荷塘美景之中”。看完,学生不禁感叹:原来,现实中的景色本已如此美丽,在作者笔下却更加惊艳、动人,仅仅几组图片,触动了学生原本深藏的鉴美之心,从而引领学生走进课文的赏读。

2.扩充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仅局限于课文文本的学习,缺乏更多的信息的补充和延展,而多媒体教学就可以打破这样的局限,与课文相关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课文评价等等都可以瞬时纳入课堂之中,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其次,传统的语文课堂,老师通过黑板进行板书,费劲费力,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而多媒体教学,可以提前设计好板书,鼠标轻点,板书内容即刻呈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例如信息技术中的白板教学,可以自由书写,并且擦除自如,擦除掉的信息还可以撤销恢复,比起传统的黑板具有无限优势。因此,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扩充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误区

1.教师滥用信息技术,学生注意力分散

毋庸置疑,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丰富了学生学习内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为达到所谓生动的教学效果,滥用信息技术,语文课成了网络资源的展示场所,声音、画面、影像无不俱全,而文本的研读却被丢弃一边,语文课失去了原有的语文味,师生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而不自知,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学生依赖信息技术,能力提高缓慢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学生的听、说、读、写四个能力是缺一不可的。但过多信息技术的运用,助长了学生学习的惰性和依赖性,影响了各项能力的提高。

学生会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信息移动方便的特点,认为上课不需要太用心听讲,只要课后用移动硬盘将老师的课件拷贝回家,任何时候都可以看。然而事实是,大多数学生回家后不愿再去看课件,课堂上的疑问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学生的语文水平不能得到提高。再者,经典文本,本来就需要师生一起揣摩、品读,将文本化为自己的思想、语言的养料,如果都用具体、生动的画面去代替,会破坏语言的美感,不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

三、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让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1.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若能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学生乐学的学习情境,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在语文课上成为“乐之者”,语文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选择恰当的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从而激发学生情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内容像淙淙山泉,流进学生心田。

例如,《故都的秋》是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由于时代不同,地域有别,学生可能很难感受作者笔下故都之秋的美景。如何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呢?教师课前可让学生上网收集关于秋的景色的图片和诗文,让他们初步感受秋之味。接着通过下载的音频示范朗读,声画结合,营造意境,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课堂上集体诵读后,通过多媒体展示“五幅秋景图”,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文中描写秋景图的语句,再结合课前利用网络下载的关于郁达夫的生平经历,让学生去感悟、去揣摩,置身情境感受郁达夫对故都之秋的深深眷念之情。

2.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要认清教师、学生、信息技术三者的关系。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信息技术是教学工具。学生的主体是核心,教师的主导是关键。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中学古诗词教学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柳永的《雨霖铃》时,因为学生没有生离死别的情感体验,于是,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习小组分工协作,引导他们上网收集关于离别的诗句,再结合精选的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课堂上学生能置身诗境,认真品读诗句,大胆谈出自己的赏析心得。当欣赏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时,学生还是无法理解相爱之人面对面时竟无语凝噎的情景。于是,我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迁移拓展,展示苏轼的《江城子》,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知人论世后,学生就能体会到苏轼对亡妻的那份深情,从而更能感受到本文的生离的无奈哀愁。这样,整个过程学生能积极踊跃地参与到学习中,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探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3.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师生交流平台

教学效果的生成和延续,不光要由作业和测试来实现,还需要对学生具体学习的直接了解。让学生将自己对课程学习的感受和心得上传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的师生交流栏上,这一交流平台的建立让学生各抒己见,有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也构建了师生交流的平台,让老师更真实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策略,以及做好相对应的个别交流与辅导。

例如,在以前的教学中,作文的批阅通常是语文教师对全班学生的“一对多”方式,这样的做法谈不上即时反馈,效率也不高,而且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受到限制。而网络的运用,改变了这一现状,评价变得多元化。网络以其时空上的超越性,为学生提供了更为自由开放的环境,师生双方利用网络搭建的平台进行交流、讨论、发表、评点,实现资源的共享,共同体验阅读鉴赏和自我实现的乐趣,人人都有话语权,由以往的“一对多”转化为“多对多”。这样拓展了交流空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此外,校园博客的建立和使用,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平台和空间。好的文章能够“佳文共赏”,让这些课堂最佳能够走出课堂,学生更有成就感,写作欲望也变得十分强烈。

当然,平台的构建和交流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还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总结经验,结合学生反馈,不断改进和完善。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是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可以说真正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真正尊重了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教学规律,为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路径。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定能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王霞.留住语文课的语文味——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探索与思考

[3]许汉.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评价[N].2003年1月 南海

[4]郑有才,张正茂著.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