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转移兴趣点,转化后进生

时间:2024-05-07

颜瑞容

【摘 要】时代的进步,科技服务的日渐深入,青少年接触网络的机会越来越多。这本是一件顺应时代潮流的好事,但青少年由于自控能力等诸多因素,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以增长自身知识能力的时间相比于游戏、社交等课余活动的时间,少了许多,以至于网络这件科技利刃成了青少年,特别是初中孩子荒废学业的“帮凶”,致使大部分家长或社会人士大声疾呼“让孩子远离网络”。事实真得如此吗?本文基于网络背景,立足初中语文后进生的现状,试图从孩子的兴趣点入手,提出几点转化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后进生转化;转化思考;兴趣点

后进生,是班级教学、管理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后进生的成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共性的点在于他们对于学习都失去了兴趣。因此,寻找后进生的兴趣点,因势利导,就成为转化的重中之重。毋庸讳言,网络的发展,特别是手机的普及,让处于成长阶段的初中生在拥有了广阔的视界之外,也增加了诸多学习之外的诱惑。诸多后进生的产生直接或间接地与此相关。大量的调查数据表明,这些后进生的主要精力或注意力,几乎集中在网络游戏和社交平台上,在虚拟世界中,要么寻找存在感、成就感,要么在熟悉或陌生的环境中渴求心灵共鸣,要么在无所事事的刷屏中“不会感到无聊”——网络环境成了他们的最大的“兴趣点”。既然如此,对此类后进生的转化,自然也要从这方面入手,在转移兴趣点的同时,达到转化的目的。

一、创新课堂,启发后进生主动参与

课堂教学在目前的教育教学背景下仍然是主阵地,所有的转化策略都必须以“服务课堂”为宗旨。因此,把握住课堂教学主动脉,是前提和条件。课改明确提出,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师是课堂主导。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课堂,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是创新课堂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例如,在教授《苏州园林》时,可以让学生在预读全文的基础上,欣赏纪录片《苏州园林》,之后根据影像截图,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解读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述方式陈述图片内容,再请同学补充或修正,以强化对课文的理解。对后进生而言,这样的训练方式是在类似于交流讨论的氛围中悄然进行的,没有学习压力,只有轻松的探讨和善意的提醒。课后可以让学生再深入研究导游词的写作,将他们觉得好玩的景点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写出来在课堂上进一步交流。重点是一定要配以适当的景点相片,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一篇纯文本,利用感性资源,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课堂学习,切实发挥主体作用。再如,在新闻单元的学习中,将课堂设计成新闻发布会现场,请同学轮流充当主持人,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就班级或社会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会前提醒学生要收集某些议题的相关新闻或时评以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发布会进行的同时,利用微信或微博、QQ等媒体软件的摄像功能,在朋友圈中对本次发布会进行即时传输,使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对课堂的参与给予高度的重视,不随意应付。这样的发言机会应该说是平等的,每个同学都能进入互动环节,成为会场的焦点。对于个别需要特别关注的后进生,教师可以预设相关问题,启发该同学进行自我思考,自我评价,从内心深处引导他们正视自己的学习问题,达到转化的目的。当然,课堂创新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必拘泥于某一模式,可以根据课堂的实际需求灵活处理。

二、改编课本剧,激发后进生文本探究的兴趣

改编课本剧最大的目的在于“寓教于乐”。一场表演从剧本的选择到情节的构思,从场景道具的制作到人物细节的揣摩,无不是语文能力在实践中的培养与训练。对后进生而言,在课本剧的舞台中展现自己的才艺,是极具吸引力的一个秀场。例如,在学习完《最后一课》后,我的要求是,让学生们自行编排课本剧,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可以融入现代元素。参演人员的选择上,我特意挑了几个后进生,让他们挑大梁。帮助他们利用网络查找资料来解决剧本的编写后,我用手机录下了他们彩排的个人特写,然后与他们参照剧本就人物的表现力进行反复的琢磨,引导他们深入理解人物当时的心态及肢体语言,使他们能较为清晰地把握人物的情感表现。同样的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在不同形式的活动中,后进生们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是截然不同的,不仅能基本理解文本内容,还能积极挖掘人物内心,配合老师的引导对各种相关内容进行有价值的思考。表演过程中,我也让其他同学从旁摄影,即时传送到朋友圈、微博、QQ群,让这些参演的同学能够获得关注以提升成就感。尽管编排的过程较为耗时,但学生们特别是后进生在其间所获得的学习自信与学习兴趣是可喜的。再如,改编《木兰诗》时,让我更为惊喜的是,学生们包括后进生为了更好地表演,对文言文的主动记忆、拓展积累完全自发。一场表演秀下来,课文中要求掌握的文言字词以及相应的知识拓展,学生们已经烂熟于心,无需老师再强调。

三、巧设作业形式,在点赞中树立后进生的学习自信

对于后进生而言,作业的存在形同虚设。如何让他们能主动完成既定作业,完成目标训练,老师们可谓煞费苦心。相较于传统模式,网络资源的介入,为作业的创新形式提供了可能。预习作业的布置中,我让学生们将当天的预习思考及时发送到班级的QQ空间,同时启用公共评论区,让同学们对彼此的发言作相关的点评,觉得好的点赞。上课环节,我把学生们的评论结果结合课堂内容配合投影,统计完成情况,评选星级学习分子,轮流承担空间管理员工作。对后进生而言,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在空间中露面的次数屈指可数,偶有发言,也是应付式的居多。但随着点赞舆论的形成,这个年纪应有的不服输的性子逐渐被激发出来,参与度逐步提高。这就是一个良好的开始。课后作业的布置,那些开放性题目我也是将之挂在网上,甚至让管理员自行拟定周末议题,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彼此点赞,然后将讨论结果作为课堂评讲的直观呈现。一个学期的实验下来,学生们都能全员参与此项活动,并且在活动中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思考。原本的几个后进生,在担任了一届管理员后,对作业讨论的态度有了极大的转变,能自发维护空间秩序,发帖跟帖评议。

四、构建資料库,引导后进生正确对待网络资源

后进生之所以后进,就语文学科而言,莫不是缺少一个积累的过程,从学生个体角度说,是态度问题,从学业角度来说,是知识储备及运用问题。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以作文为例,后进生怕写作文,无非是无话可说。究其原因,在于写作素材的缺乏、写作思路的闭塞。这样的问题光靠老师的写作技巧点拨是远远不够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所以,要转变后进生的学习态度,就应该在知识技能方面为他们增加一些成就感,而知识技能的提升,则势必关注学科知识的储备。资料库的构建,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既然后进生将大部分的时间花费在网络环境中,那么,如果转换他们在网络环境下的逗留内容,对于他们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如,每周设定一个议题,让他们上网搜寻该议题的相关新闻或时评,以及由此延展的讨论性话题,整理成写作笔记,以书面的形式呈现,在固定的时间点于班级中进行评比;再如,某个时间单位里完成整理成语典故、名人名言、名家逸闻等,形成短小的文案,利用课前时间和大家分享;或者,收集整理某部小说的相关点评,试着模仿进行个性化的批注,训练自己的深层次思考等。当这些日常点滴积累的资料形成一定规模后,必然是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利器。同时,由于后进生的课余关注点集中在这个资料库的构建上,对于其他影响学习的娱乐类需求当会有所减低,兴趣点自然也随之转移,从而达到正确使用网络资源的初衷。当然,这些仅仅是设想,在具体实施中需要学校与家庭的双重督促与引导,特别是后进生在起步之初,更需要来自多方的鼓励。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后进生的转化,非一蹴而就的快餐式教育,需要水磨工夫,需要见缝插针,需要循序渐进,需要因势利导。但不管如何,抓住他们的兴趣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转化,才是根本。网络环境,只是为后进生的转化提供一个平台,提供一件可资操作的工具。学生的教育,说到底,还是“人”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海燕.开启语文教育的窄门[J].才智.2014(09)

[2]王富成.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考试周刊.2018(12)

[3]王冉超.让语文课堂充满趣味“动感”.语文天地.2017(3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