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识才适性 各以类进

时间:2024-05-07

戴宾

【摘 要】为了完善学校课程建设,我校开设了“适性”校本课程。为了更好地建设校本课程,对部分师生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初步了解适性课程的开展现状,找到了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校本课程;适性;课程建设;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合称为三级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补充。在新课改实施的政策、理论与实践背景下,出于凸显学校办学理念、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纷纷致力于校本课程的开发。

“适性”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汉刘向的《列仙传·安期先生》:“寥寥安期,虚质高清,乘光适性,保气延生”。“适性”原意称心,合意。作为课程,它应该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合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激发学生潜能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课程,这与我校以“伯乐文化”为核心的特色学校建设内涵不谋而合。

为了更好地建设适性校本课程,发现适性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主要原因,促进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展,我校对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

二、关于调查的说明

1.调查方法。本次问卷调查采用匿名调查,问卷当场完成并收回。编订的问卷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调查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阶段成效评价,以供分析校本课程开展的现状;第二部分调查校本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课程的内容等因素对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影响程度,以便学校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建设。

2.调查时间。2015年11月。

3.调查对象。问卷以伯乐中学七八年级学生为样本,共发放302份问卷,成功收回278份,其中有效问卷271份。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校本课程建设初显成效

1.培养学生个性与能力发展

从调查数据来看,89.6%的学生认为校本课程有助于自己的全面发展;67.5%的学生发现自己更加愿意表达交流了;93.7%的学生认为校本课程让自己更加热爱生活;54.9%学生更加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了,另外还有不同比例的学生表达了自己在运动、动手、审美等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艺术、科技、德育等各类竞赛评比,均获理想成绩。

2.促进教师能力发展

从构想到设计到遴选,从实施到反思到提升,通过研发校本课程,教师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逐步提高,在体育、艺术、科技等方面出现了一些特色教师。

3.彰显伯乐特色文化

围绕“识才适性各以类进”的课程理念,学校开设了“课程超市”,涵盖人文、科技、健体、艺术、生活五个方面20多门校本课程。挑选多门课程积极打造精品课程,在市区校本课程评比中多次获奖。在与国内外学校的友好交流中,校本课程成为学校对外展示的一张文化名片,彰显学校特色文化。

(二)校本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1.校本课程的开设缺乏体系化

过去学校在开设“选修课、活动课”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这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良好条件。有些活动课、选修课,特别是一些兴趣小组活动,本身就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是校本课程的表现形态,可以直接归入校本课程。但这也带来体系化缺失的问题,如少数课程比较开发随意,36.2%的学生反映课程内容不连贯;课程的教材编写不完善,28.1%的学生反映课程没有完整的教材;课程重实施轻评价,44.6%的学生反映任课教师从没有或偶尔进行校本的学业考核。

2.校本课程科目不能完全满足学生需求

从调查数据看,学生对校本课程各科目的需求冷热不均。47.6%的学生非常喜欢自己参与的课程,34.7%的学生表示下学期要申请调换其他课程,还有17.7%的同学认为还凑合,不喜欢也不讨厌。

学生对健体、艺术、生活等课程更感兴趣,根据调查,在学生第一选择中,32.5%的学生选择了烘焙课,30.6%的学生选择了排球,23.6%的学生第一选择是篮球。这些课程供不应求,由于名额限制,不能满足部分学生需求,只能通过调剂让一些学生上了第二或第三选择的课程,这就导致学生对校本课程评价不同。究其原因,学生及其家长都希望学生在沉重的学业负担之余能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强身健体,健康成长。

3.校本课程师资建设的不足

(1)对校本课程实施不够重视。

部分老师对研究校本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开发校本课程不是份内之事,增加了额外的工作量。由于考试压力大,工作负担重,经费和时间有限等现实困难,许多教师缺少课程研究的动力。对所选课程总体满意度,表示非常满意的有28.4%,表示不满意的有14.3%;对校本老师的备课态度,16.2%的学生认为不认真;24.3%的学生对所在课程的教师课前准备工作表示不满意。

(2)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不足。

長期的学科教学,使得教师很少关注学科外知识、技能的获得。有限的校本培训和课程开发培训,无法弥补课程开发素养的缺乏。21.8%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内容无趣,12.5%的学生不喜欢校本课的上课方式。

(3)学校对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机制不完善。

学校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开展校本课程实施的考查评价,评价的主体主要是学生,评价的对象是老师。缺少学校领导、学校教科研人员乃至课程实施者对课程的评价。评价后的奖惩标准也不高,对教师的激励、鞭策作用不够。

4.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限制。

学校适性课程的开发主体主要是校内教师,课程教学资源也是以校内已有资源为主。调查数据中,总计有50.9%的学生希望引入包括高校教师、社区工作人员、家长等校外人士参与校本课程建设;31.3%的学生希望利用更多的校外资源,如博物馆、图书馆等。

四、思考与建议endprint

1.提高校长的校本课程开发意识

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实际上是校长办学思想个性化的表现。而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正是学校的办学特色的形成过程,因此校长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导者。作为学校的行政管理者,校长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对内动员广大教师、家长,对外邀请专家学者参与课程的开发。所以校长的课程开发意识可以决定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长效保证。

2.统一校本课程的开发规范

成立校本课程建设团队,通过校长、教师和专家学者共同研讨符合校情的校本课程开发规范。明确适性课程的课程理念,指导校本课程教师撰写课程纲要、课程目标、课程实施方案、计划、编写校本教材、评价方法等应遵循的统一规范,增强校本课程的体系性。同时,也为教师开发课程指明方向,有的放矢。

3.完善校本课程的管理制度

从制度上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重视实施过程与结果评价。建立优胜劣汰的课程审议制度,提升课程的品质。建立课程实施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与相关评比结合。通过制度的监督和激励,提升教师对校本课程重视程度和积极性。目前,对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是管理中的难题,需要学校管理人员向兄弟学校,与专家学者们研讨,请上级教研与教科研部门指导。

4.进一步加强教师的能力建设

围绕学校适性文化坚持不懈地组织教师进行团队学习,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同伴互助,发挥已有特色教师的示范作用;专家引领,聘请相关专家进行专业指导,提高教师的专长。

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课题研究结合。课题研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途径与抓手,而课题研究的成果也成为校本课程构建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基础。通过不断学习研究,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教师会参与到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这是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关键。

5.充分挖掘校内外可用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多元化,它不仅仅是教材、教具等常规课堂资源,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中,在挖掘伯乐文化人文背景的基础上,我们更应當把蕴含在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校本课程的资源,如我校开展的丝网花制作、烘焙等生活课程。另外,社区资源也是拓展校本课程资源的重要途径,如我校地处晓庄,附近的陶行知先生纪念馆、幕府山风景区等都可以发展为课程基地。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通过调查,我们了解了学生在校本课程方面的需求,知道了我校校本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在接下来的课程开发实践中我们将针对学生需要,克服困难,精雕细琢,进一步提升适性课程的品质。

【参考文献】

[1]肖林元.校本课程的建设性缺失与矫正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5(3)

[2]环蓉,樊小杰.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情况的调查及思考 [J].课程与教学,2009(12)

[3]姚慧,朱小琥.南京市105所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现状的调研报告[J].课程与教学,2008(6)2013/248)的研究成果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