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美高等教育模式对比分析

时间:2024-05-07

梁莎

【摘 要】通过对比中美教育在信息化手段应用普及度、教学方式、教学规模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分析了中美教育差异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的潜在影响,并结合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提出教师应转变观念,学生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以此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等培养。

【关键词】中美教育差异;高职;翻转课堂

2017年1月,笔者到美国南新罕布什尔大学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学习交流,期间参加了语言学习,同时观摩学习了两门专业课程。美国灵活开放的教育理念、先进的信息化教育模式以及师生互动,学生高度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对美国和中国教育存在的差异分析,探寻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信息化手段应用普及度对比

1.美国学校信息化普及度高,信息化教育资源丰富

在美国,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所有的信息都可以从学校官网获取,包括作业信息、作业提交、学习资料下载、社团活动、体育馆场地使用信息等,哪怕是遭遇恶劣的雨雪天气学校无法正常上课的通知都可以在官网上第一时间查询到。同时校园官网也是教师与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协调办公的重要手段,因为美国人习惯用发邮件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笔者在美国学习期间也养成了每天登陆学校官网查看课程信息和接收邮件的习惯,同时可以了解学校各项活动介绍及时间。

笔者在美国进行语言学习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学习教材是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听说和读写教程(Q:Skills for Success,Reading and Writing,Listening and Speaking)老师上课的内容主要以教材为主,同时要求学生配合相应的学习网站——IQonline进行学习。网站上教学资源多样,包括PPT、音频、视频、教学互动考核试题等。学生可以通过课下时间进行预习和复习,老师可以通过平台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会结合学习网站上的相关学习资源进行课堂授课和互动学习。丰富的教学资源对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许多便利,帮助学生拓展了课堂以外的学习知识和技能。

2.中国校园信息化普及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教育资源需要整合

在中国,随着《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明确指出信息化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大部分学校建设了数字化校园同时大力宣传慕课,但是大部分的在校师生至今都没有养成每天登陆学校官网关注学习信息的习惯,仍旧习惯于老师面对面布置作业,或者是同学间口述作业信息,学生也不会每天上慕课网站完成课程的预习和复习。校园内社团举办的各项活动学生的知晓度也不够,笔者认为学生在入校后应该开始培养他们使用信息化手段主动获取各种学习和生活信息的习惯,同时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拓展学生使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教学方式对比

1.美国授课方式灵活开放

笔者观摩学习的专业课程是设计基础与色彩理论和高级的数码图形设计两门课。通常第一节专业课上,老师会给学生相关的课程信息,例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同时会要求学生购买课程教材,由于是设计类课程,老师没有指定购买具体某一本教材,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课堂上简单的操作演示、PPT、作业具体设计要求以及老师点评4个方面构成。整个流程是: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定期布置作业,告诉学生作业要求,然后演示部分技术要点,学生通过课下自学,自主创新完成各项设计作业。课堂上师生互动频率高,学生积极发言,参与度高,每个学生敢于向老师说出自己的设计想法,整个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完成的设计作品也十分有创意,个性鲜明;学期末学生通过个人网站上传精心挑选的展示作品,教师通过访问学生的个人网站进行综合评分。在美国,课堂教学是在不断问答和讨论中进行,往往是下课了学生还带着众多疑问,需要依靠自己课后继续查找答案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

2.中国的教育需要探讨如何开启创意的大门

在中国,近年来我们的教育都在呼吁“以学生为本”,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让学生完成课下预习,课堂上师生以答疑解惑为主,教师不再占用课堂时间来讲授知识。虽然这样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在某些课程中确实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翻转课堂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方式为例,试问有多少教师真正能够运用自如地自主、合作与探究式学习?而且是不是每一门课程都适合用来翻转呢?作为教师我们需要的是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需要培养其深层理解、举一反三的能力,能够像朋友一样帮助学生快速有效的成长。笔者发现尽管我们在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仍以被动学习为主,因为从小到大他们已经习惯了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而不愿意动手动脑去查找问题的答案;当学期末布置关于设计的大作业时,学生通常第一反应是没有创意,没有思路。所以笔者认为学习习惯的养成才是最重要的,不同的学习习惯会带来截然不同的学习结果,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如何引导学生愿意问问题,愿意说出自己的见解,愿意动手学习新的技能。

三、授课规模对比

1.美国以小班授课为主,学习效果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家教育部在田纳西州施行了名为“星星计划(Project STAR)”的教育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调整师生比例来寻找师生比例和学生成绩之间的关联。据该研究表明,在教师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当班级学生人数少于20人时,该班整体学术水准会有小幅上涨,而学生在小班教学的模式下,更易取得好成绩。

随后,美国教育部还施行了许多与“星星项目”同类的研究,而其结果往往趋同。如在北卡罗来纳州的研究表明,与在“传统班级”的学生相比,在“小班教学”模式中的学生在学术方面的提升在第一年就会显露出来,并且逐年与“传统班级”拉开差距。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小班教学”的学生毕业率达到76%,而“传统班级”则为64%;“小班教学”中有超过45%的学生获得荣誉文凭,而“传统班级”中仅有29%的学生;同时,“小班教学”中学生出现“社会问题”(如青少年怀孕、吸烟等)的比例也大幅度低于“传统班级”。

笔者在南新罕布什尔大学学习期间对于小班授课所带来的好处也是感同身受。在学校里无论是专业课还是语言课都是采用小班授课,一个班最多20多个学生,这样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学习进度,学生也可以有更多機会和老师进行学习交流和技术问答,师生的有效互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中国以大班授课为主,授课质量存在问题

在中国的高校中,大班授课是一种普遍现象。一些通识课或专业基础课程都是采用合班上课的授课方式,人数过多,有的甚至达到了100多人(3个合班人数),这样大规模的学习环境,导致授课老师无法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老师只能按照既定的课程进度授课,而无法进行及时调整,课堂师生互动减少,学生参与度低。因此会存在学生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不佳等问题。我们应该加大力度研究如何改进高校大班教学效果,探索优化措施,例如大班授课,小班讨论。

四、结束语

中美教育在教育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学习过程存在的巨大差异。我们需要取其精华,扬长避短,结合我国高职创新教育等现状及要求,对高职教育进行深入探讨研究。我们必须深刻意识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授课方式的转变将会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需要大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玉琳,王南.高职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24):70-71

[2]袁玲,杨琦.从中美教育的差异看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0(19):72-73

[3]任友群,徐光涛,王美.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系统科学的视角[J].开放教育研究,2013(10):104-111

[4]薛燕华.中美教育比较及我国教育发展之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6):130-131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