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刘翠
【摘 要】大学语文的开设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以适应日常交流及专业学习的需要,但语文教育却“边缘化”。笔者在阐述了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地位与目的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语文“边缘化”可能的原因,探讨了新形势下应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改变教育理念、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和创新课程内容等方法让大学语文的回归课堂。
【关键词】大学语文;边缘化;原因;教学新途径
在很多高校,大学语文是各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其开设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以适应日常交流及专业学习的需要,但实际上,作为传递传统文化的大学语文的教学处境并不乐观。据《文汇报》报道说,事实上,学生们大约从中学就开始渐渐远离语文教育了。据一些中学语文老师表示,语文教育早已“边缘化”。
一、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与定位
在很多高校,大学语文是各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其开设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以适应日常交流及专业学习的需要。作为一门公共素质课,《大学语文》旨在帮助学生学习正确运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进行交流,使学生通过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解语言文化的实用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进而培养学生感悟美、欣赏美的能力,并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二、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
温儒敏,山东大学文科教授,原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认为,“大学语文”主要还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就是对民族语言、文学、文化的兴趣。特别是把以往可能在应试教育中丧失了的兴趣重新激发起来,让学生体味语文之美,人文之美,培养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亲近感、自豪感。应当把兴趣的培养放到重要的位置。同时,不应当忘记“大学语文”还是“语文”,有综合性和工具性特点,上课应当扣着“语文”能力来讲,做读写训练。我不太赞成把“大学语文”上成一般的文学欣赏课,它是一门综合课。
《收获》杂志编辑部主任叶开接受《文汇报》访问时认为,现代文明的核心基础是语言和文字,语文是工具,运用语言和不同的学科结合,可以形成有效的能力。学生走向社会之后会发现,以阅读能力为基础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很重要。“语文的目标是打好‘三个基础:为提升综合素养,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在某座谈会上也表示,语文素养是现代公民的必备素养,包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及其所体现的学识、文风、情趣等人格涵养。
大学语文所传授的是一种内心修养,一种文化底蕴,以及看待事物所具备的人文眼光,它讲究的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其主要教学目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增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领略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精髓,让学生对人的尊严和使命,人的权力和责任,人的理想和品德,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协调有正确的和价值标准。
2.培养学生全方位发展的素质。文学是表现社会中人的各种思想感情、内心世界的学问,它对我们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研究问题,开展工作,培养必要的管理、应变能力都很有帮助。
3.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创新精神。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文学创作中的想象、灵感和幻想等,都能够让人思维方式得到某种启迪和突破。
4.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文学作品精彩描写提供了美感、愉悦和精神享受,既能让人陶情养性,又能提高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大学语文“边缘化”原因分析
1.当前社会风气的影响。在浮躁功利的当下,许多人追求的并不是一种内在的修养与豁达,他们所看重的,是立竿见影的短期效应。如社会上“一切向钱看”的赚钱思想;还有所有学习都是为了就业,所有和工作无关的没必要学的思想影响。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语文课所体现出来的内在气质,正无情地被这个按下快进键的社会消解。于是,语文课成了大学学生的休闲,语文课程的命运成了许多高校说不出来的痛。
2.授课方式死板。在中小学阶段,缘于应试的压力,语文课承载的可能是语文常识、语法知识和字词句基础知识普及的任务,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实用性和套路性。但是作为语文阶段的高级形式——大学语文并不等同于只关注基础知识的中小学语文,在大学课堂,可惜的是很多高校老师还是照搬中小学的教学模式,将语文课上成了语文基础的补习课、传统写作的培养课,却忽视了它本应承载的人文精神素养和语文习惯的养成。于是,语文课在学生们的审丑疲劳中,被渐渐遗忘,以致抛弃。学生并不是讨厌语文课,而是讨厌那种千篇一律、毫无创新的授课方式。这一点,其实也可以从高校语文课被冷落与国学社被追捧的对比中得以印证。
3.教学方法单一。高校的课堂应该是活跃的、互动的、有思想观念碰撞的,大学语文课亦如此。但他们所上过的大学语文课,就是老师从头说到尾,灌输式的教育让他们不感兴趣。在当前环境下,教师还是坚持灌输、填鸭式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的吸收、听讲,及时有课堂交流互动,但只停留在形式上,假互动,无效热闹充斥课堂。为了将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开创了诸如表演法、讨论法、合作法、演讲法等花样繁多的教学方法,这些探索本无可厚非,问题是因为教师理解的歪曲或把握不到位,使得这些方法的落实、操作存在很多弊端。尽管绝大多数教师能够利用这个环节解决一些教学难点,突破重点,可是发现一些教师在这个问题上做的比较牵强或是形式或是无病呻吟;个别的把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也作为讨论的问题,看起来课堂比较活跃,实际上浪费了时间,浪费了精力,实效性差。有的问题结论不是学生的内心的真实体验。学生思考过程变成了标准化的答案,对答如流,有的問题(或片段练习)不到一分钟都完成了(或1、2百字的片段),这都是教师预设好的(或课前预备好的),不是引导这学生去研究去分析得出自身的结论和体验。这样的课不真实,是表演性的。endprint
4.教学内容陈旧。“讲大学语文总要有所依傍,以文选的方式来编写教材没有什么错。但是一些大学语文的教材所选文章陈旧,和现实不搭,有的甚至类似中学风格。”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山认为,大学语文教材不必过分强调文学性,也不应该再追求字词句,而应该把人类最精粹的东西选到一块,让学生感受到人类情怀,乃至人格教育。在作品的选择上,此诸多教材的内容可谓大同小异,或偏重古代诗词,或偏向现当代的新诗散文,亦或侧重于外国的经典名著,亦或加入应用写作内容等等,皆不过此多彼少,因个人喜好不同而已。
四、探索新媒体时代大学语文教学新途径
1.营造浓郁的积极向上校园文化氛围。学校是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地,校园文化是学生整体精神风貌的集中显现,一座学校的校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在校学生的价值观。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无形中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课程或者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都需要借助这样的校园文化氛围。
2.改变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思想。在今天的新形势下,教师应改变一元单向传递信息的模式,要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地实施教学,使用多元多向传递信息模式。大学语文教育的创新,也应侧重于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改革,让学生真正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借助幻灯、投影、录音、录像、计算机等教学媒体进行教学,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学生的印象,加大信息传递量,使学生从各种感官获取信息,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其次,要使用讨论式、启发式、演示式教学。教学信息除教师传递给学生外,让学生互传信息、讨论、分析、评价,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甚至可让学生讲、评、析,互帮互学、互讲互评、互相督促、共同提高。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传统的大学语文课程大多采用死记硬背、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法,方法古板单一墨守成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实践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讲课前就课文先出数道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自己找答案,然后提问、讨论,最后教师总结概括,学生印象非常深刻。又如:结合课文以及学生思想状况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演讲比赛,人人上台,三五分钟,锻炼了学生的书面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关注自己心灵关注社会的良好习惯。再如:课堂放映或布置学生课下观看获奖影视作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提高了学生鉴赏影视作品的水平,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比较直观的感受文章内涵,例如:在学习古典诗词时,不仅使学生看到大量有关作家作品的图片资料,扩大知识视野,而且让学生听到名人对作品的朗读和演唱,使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体会作品的意境、作者的思想、课文的内涵。多途径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参与课堂教学。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复杂多样的,教学实践表明,借助问题情境是情境教学操作中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前期应充分地备课,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大学语文教育的发展。
4.巧设问题,用好提问。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對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学生的发散思维得不到训练。提问没有新意,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时,问题设置过大,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针对性差,造成学生思维的障碍,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上呢?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读课文也是这样),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培养思维能力了。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计、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要注意生成性的问题;还有的满堂问,大都是齐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随声附和。
5.结合时代特色解读课文内容。时代在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在变化,对于语文课本内容的解读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最初的写作背景上,反而应该是依据写作背景,结合当今社会现状及学生实际去解读课本内容。诸如,熟知的《关雎》,从文章内容看就是一个男子追求自己爱慕的女子不得的辗转反侧,《毛诗序》有评论为:“《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很显然,这种解释就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而我们今年在讲解的时候既要分析文章内容,又可以结合大学生的恋爱观解读,树立正确的男女交往观。
总之,目前的大学语文“边缘化”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是在高校长期的呆板教学陋习下形成的,这需要我们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不断尝试,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更好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回归大学语文的本土化与时代性。
【参考文献】
[1]李巍.回归国学经典———大学语文教育内容改革出路[J].学理论,2014.11:152-153
[2]徐礼节,徐兴菊.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巢湖学院学报,2011.13(2):119-124
[3]高青芝.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析[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3(7):187-188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