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教给孩子“活着”的历史

时间:2024-05-07

郁美娟

【摘 要】教给学生“活着”的历史,使他们与历史进行“沟通”和“对话”。笔者从历史人物可感化和历史细节生动化两方面阐述。可从搜集资料,多维了解;立足经验,对比感受;以情动人,心灵相会等方法走近历史人物。可通过计算,讲解图片,描述故事,尽情想象等方式,将细节生动化。采取多种教法,让孩子处于愤悱之际,主动进入历史画卷,追踪历史痕迹。这样,历史逐渐鲜活,进入了孩子心中。

【关键词】活着的历史;历史人物;历史细节

《品德与社会》书里有很多社会历史的教育内容,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和辩证地理解人类社会。对于学生来说,历史是遥远和陌生的,缺乏“生活的味道”,我们希望学生能真正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但也担心实际的历史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教给学生一个个“活着”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历史和文化的痕迹,使他们与历史进行“沟通”和“对话”,从而实现课程的有效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努力让孩子通过生动活泼的学习,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人生观,具体做法如下:

一、历史人物可感化

1.搜集资料,多维了解历史人

历史不是僵硬的,应该被视为一种活的文化,作为一种被记录的生活印痕和智慧结晶。如果历史教育只是让学生感觉到一串乏味的时间,一个空洞的概念,一个刻板的形象和一堆枯燥的事件,将变得贫乏和无趣,甚至是令人生畏。学生会很难感觉到历史是一个由人类努力创造的活人,有热情有能量;也不能了解历史曾经在生活中令人血脉兴奋的心跳。我们教育的目的是教给孩子活着的历史,历史事件不是机械的记忆,不是纯粹理性的叙述,历史人物的喜悦和快乐、悲伤和愤怒,应该都是真实地再现,以新鲜的面孔站在孩子面前。这样,历史教育才会真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通过《筑起血肉长城》的教学,课前,学生组成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搜集这些抗日英雄的名字和事迹,做成资料卡片。“历史人”的丰功伟绩就在孩子们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被清晰地认识和了解了;课上通过投影交流,大家更进一步地被这些英雄感动,明白正是这些英雄抛头颅洒热血,筑起血肉长城,才能抵御外族侵略,迎来民族解放。

2.立足经验,对比感受历史人

儿童的生活经验是历史教学的基础。如何让孩子们感受到激情的历史?笔者认为教学要基于现有的学生经验,唤起学生的情感,迁移道德情感。苏教版五下《李奶奶身上的伤痕》一文的教学中可出示一段资料:“我记得我没有流泪,因为我已经不知道哭了!”李奶奶在描述过去时看起来很平静。“记住那一年的痛苦和仇恨!”但这句话李奶奶是斩钉截铁地说出来的。记者在她脸上看到了许多刀伤,眼角、脸颊、鼻子、嘴等地方都有,令人震惊。看完这段资料,让学生回忆自己以前打针的经历,想想李奶奶身体上的痛苦。然后,教师追问李奶奶说她不知道哭了,想一想李奶奶为什么在那样的情形下竟然不知道哭了?她的内心真的平静吗?如果你失去了亲人会是什么感受?想想李奶奶的精神痛苦。老师再口述一段资料:据她儿子讲,他的母亲多年来一直受旧伤的困扰,一到阴天,眼睛就直流眼泪,而鼻子的伤害更痛苦,喝茶,吃粥,经常吃在嘴里却流到鼻子里了,老师追问:喝茶吃饭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怎样的事?可是对于李奶奶呢?读到这里,你还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表述,明白了37处伤痕深深地刻在了李奶奶的身体上,更深深地烙在李奶奶的心灵上,永远无法愈合。

在教学时,老师让孩子想象李奶奶被刺37刀的那种切肤之痛;回忆自己失去亲人的感受,联想李奶奶失去怀孕七个月的孩子的悲愤交加;用自己喝茶吃饭的方便,对比李奶奶受伤后几十年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不方便,用心体会李奶奶受到的伤害之深,激发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之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之心。

3.以情动人,心灵相会历史人

历史远离学生,难以理解,学生如何进入历史?如果历史能够打开学生的头脑并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将融入历史和理解历史。什么可以打动学生?答案是感情。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因此,教师应该使历史人物从幕后到舞台,让历史与学生相遇,让学生的心灵和情感与历史人物相知相遇,学生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成功和失败,斗争和追求, 体验他们的痛苦和快乐,悲伤和快乐。

《筑起血肉长城》这篇课文是感染力极强的历史题材课文。当笔者讲到在抗战中,还有无数的爱国将士坚定不移地抗日,你们知道有哪些爱国将士?老师搜集了一位女烈士的遗书视频,请大家看一下视频。看完视频,你想对赵一曼烈士说些什么呢?学生被赵一曼宁死不屈的精神震住了,都谈到赵一曼烈士为祖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她还用遗书勉励儿子继续抗日,这是一位多么令人敬佩的抗日女性呀!在平型关大捷的介绍中学生了解到八路军吃的是小米等粗粮,用的是简单的步枪。坂垣师团,被称为“钢军”,是日本最精锐的部队之一,使用的是机枪、大炮和坦克。那么,武器装备非常差的八路军,是怎样打败了这样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呢?笔者播放了当时的战斗场面,再让学生谈谈刚才这场惨烈的战斗中哪些画面让你们十分震撼?学生小手如林,有的谈到两人生死肉搏,惊心动魄,中国军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有的十分佩服连杀两个日寇,白色的刀尖被染红的八路军战士,感慨道:这是血的代价,胜利多么来之不易!有的看到战士倒下了,诉说时语气悲痛:多么悲壮的一幕!倒下的是軍人,不灭的是中国军魂!课堂里大家都进入了平型关战役中,感受战场硝烟弥漫,为捍卫国土,中国人顽强抵抗,血战到底!

教师以“情”为依托,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以“情”激情,以“情”动人,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通过接近、触摸和感觉,学生感觉到这是性格鲜明,具有魅力的人物。他们可以在和这些历史人物的接触中,开启思想和情感世界的旅程,感受他们的生活,努力理解他们的追求和希望,并在生成情感“共鸣”的过程中具有同理心,不断丰富情绪,净化心灵,提高自己的道德认知。

二、历史细节生动化

生动的历史细节可以形成一种强烈的现场感,让历史鲜活地站在孩子面前,让历史人物清晰形象,让历史场景仿若发生在今天。

1.通过计算,将细节生动化

教学细节充满思辨与灵性,它是一种关注、一种体察、一种创意,它充盈着灵动的智慧,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如教学苏教版五下《李奶奶身上的伤痕》一课,教师让学生看《南京大屠杀》的课件,让学生计算大屠杀历经六个多星期,是多少天?学生算出40多天,接着再算40多天内日本鬼子杀害了军民达30万人之多,大约每天杀了多少人?通过这样的计算细节,让学生面对历史,学生的心情从轻松到沉重,从害怕到愤怒,所有孩子的情感体验深刻无比。

2.讲解图片,将细节生动化

在上《我们为祖先而骄傲》一课中老师介绍造纸术的流程,用一张张图片进行展示,老师当解说员。该工艺大致可分为四个步骤:第一,原料分离,方法是用蒸煮或浸泡,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第二是打浆,切割并捣碎纤维,成为纸浆;第三是抄造,即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器(篾席)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第四是干燥,即把湿纸晒干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张。一个个工序中的细节讲清楚,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发出这样的感悟:一张纸的诞生是相当不容易的!工序非常复杂,每一道制作工序都是蔡伦经过反复实践摸索才发明成功的吧。蔡伦造纸用的原材料是渔网、树皮、麻布,他变废为宝,成本低廉,大大节约了造纸成本。先祖蔡伦课真了不起,我们应该为他感到骄傲!图片流程展示,再加上老师的细致讲解,学生就不再觉得造纸术遥远了。可见,将细节部分做好了,只要轻轻一推,成功就在眼前。

3.描述故事,将细节生动化

生动的历史细节可以打动学生,使学生体验到历史的有趣。苏教版五上《让我们来寻根》中让学生收集海内外游子寻根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学生介绍了“相约新世纪——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但是笔者觉得不生动,所以特地在网上帮这个孩子找了一段采访视频:在2010年的寻根之旅中,一对来自美国的华裔兄妹谈了自己的想法。这两个孩子年龄相仿,童言稚语,孩子们领悟到就像这对华裔兄妹说的那样,祖国的根基是深厚的,祖国的变化是巨大的,祖国强大了,回来寻根的华裔青少年都觉得很兴奋,很自豪。加上这段采访,学生就觉得历史材料不枯燥了,细节使历史变得动人。

4.尽情想象,将细节生动化

著名教育家葉澜教授指出:“品德与社会课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人的大脑活动如果充分调动起来,课堂将会迸射出火花。如果在教学中能将一些环节进行细节化的处理,品德课堂教学就会更具有活力。在苏教版六下《战争何时了》中教师出示一张图片:被子弹击碎玻璃后孩子的眼睛。老师问现在,透过这双战火中的眼睛,你知道她在渴望什么吗?幸福、快乐、和平等等学生都说得出。老师追问:和平了以后,她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有的孩子说:重新回到校园里读书,重新回到父母的身边,长大后成为国家的栋梁;有的说她和父母、同学一起出去游玩,非常快乐;有的说她可以和同伴们一起在草坪上嬉戏;有的说她可以吃到父母给她做的好吃的饭菜……学生尽情想象,教师顺势总结:多么温馨的画面呀,和平是我们全人类共同的心声,有了和平,幸福的笑容才会荡漾在每一个人的脸上,欢声笑语才会在我们的耳边回荡。

过程决定结果,细节决定成败。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彩的课堂细节。特级教师华应龙说:“一个细节,见理念、见价值、见功力、见境界、见文化、见魅力……”我们的课可能不是完美的,但我们必须做一些细节处理,使历史变得美妙和独特,这样的课堂是我们所追求的。若求课上细节美,自当课下多修课。

立足儿童的立场“活化”历史,拉近历史与儿童的距离,最终都是指向学生的“德性”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孩子的身心特点,调动生活经验,采取各种教学方法,让孩子处于愤悱之际,孩子关注历史,了解历史事实,主动进入历史画卷,追踪历史的痕迹。这样,历史逐渐鲜活,进入了学生的心中。

【参考文献】

[1]雷素君.例谈历史题材品德教学[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

[2]孔繁刚.重要的是追求知识、情感、哲理的统一[J].历史教学问题,1997(1)

[3]杨广祥.立足儿童立场走进“活着的历史”[J].中小学德育,2013

[4]郭琳琳.拨动史料之弦烙刻品德之印[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