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挖掘教材开发教学资源,成就有效课堂

时间:2024-05-07

刘力群

【摘 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阅读教学任重而道远。而要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通过于对教材的把握解读、多种教学方法的引导,吸引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美妙。深入挖掘教材,可以增加课堂厚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重视课堂生成,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过程的美妙,让课堂成为学生想往的充满新意的思想之旅。

【关键词】阅读能力;挖掘教材;关注学生学习

一、深入挖掘教材、增加课堂厚度

教材作为语文学习的载体,在教学中承担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依赖于老师对教材的定位。教师个人对教材的解读,决定了学生在课上学习的内容和感受。开展课改以来,很多地方语文教学不倡导教师对教材“过分解读”,提倡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感受。结果,有时由于学生知识结构的限制,所谓的“自主学习”不过是浅层次的阅读、讨论而已。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五年级一篇传统课文。这篇课文的学习方法大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结构型,按照课文的内容理解体会。首先了解圆明园的美和珍贵价值,为学习后文做铺垫。然后了解圆明园被毁的经过,了解那段屈辱的历史,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另一种是反思型,引入圆明园被毁后所经历的二次劫掠。反思政治腐败、文化落后、国民愚昧给圆明园命运增添的伤痛。对于圆明园这类大时代下的事件,教材可以充分拓展。我们在集体备课时,注意到一些老师所引用的不同角度的文化资料。索性就进行资源整合,构建三个板块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一是以“美丽的园林”為主题,通过引入课外文本,让学生通过对比学习、自主探究,充分认识到圆明园作为当时世界范围内的“万园之园”的魅力所在。二是以“时代的悲哀”为主题,引入介绍时代背景文本,引导学生认识导致圆明园命运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华不振、国民愚昧。三是拓展反思,引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思考:①站在圆明园废墟上,你想到什么?②对许多地方重复建立圆明园微缩景观的现象,你有什么看法?③辩论:有人提议重建圆明园,你认为有必要吗?④习作练笔:“神游圆明园”、“我与慈禧对话”通过对教材资源的挖掘整合,我们把课文拉开了宽度,使学生在教材的工具性、文化性、思想性上都游历一番。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但标准同时又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那如何组织、引导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学生正确、准确、有创意地解读文本,这应成为老师在备课时着重思考的问题。

二、挖掘教材资源、促进课堂生成

备课是教师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的过程,上课则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过程。有了教师备课时的气定神闲,才能有学生上课时的激情澎湃。上课时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在预设下开展步步探究,又要时刻关注课堂生成。

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绝不等同于放任学。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当学生自主学习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善于对教材删繁就简,通过筛选、点拨等策略,提醒学生采用解读课题、设立小标题、抓住关键语句、分层理解等方法,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帮助学生克服障碍,达成学习目标。

《秦兵马俑》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我国一些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胜地,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秦兵马俑》词汇丰富,细致地描绘出兵马俑威武气势和生动的神态。由于学生的历史知识所限,学习起来感觉有困难。老师提醒学生再读课文时画出综合介绍秦兵马俑规模和种类的句子,注意每段开头介绍的兵马俑的种类,帮助学生通过关键句理解课文。在体会“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时,通过视频资料增强视觉冲击,让学生领悟到兵马俑惟妙惟肖的神态,感受到古代能工巧匠精湛的雕刻技艺。通过教师对教材细致地点拨,学生再读课文时,抓住了表明文章主旨的关键句,认识到描写雕塑神态的方法。学习效果从杂乱无章的感觉转变为清晰有序地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对教材的呈现方式尽量多一些,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每天都有变化。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才会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过程的美妙,才能使每一堂课充满新意。

有些学生自主探究兴趣不大,面对一些简单的文本,容易产生轻视学习、不求甚解的现象。这要靠老师通过整合教材,丰富学习内容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浅出、体会学习探究的美妙。

三、挖掘教材,质疑设难打破平庸

学贵有疑,教贵有思。要让课堂成为真正的有效课堂,培养学生质疑解惑的能力至关重要。有效课堂就是要通过一篇一篇的课文学习,使学生学到阅读方法,学会质疑。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看似平淡无奇出之处,依赖于教师对教材匠心独运,打破平庸。《两小儿辩日》中,并没有具体交代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看到这一幕的。教师藉此发难:想象一下,孔子为什么要那么留意两个小孩子的辩论呢?待学生天马行空自由发挥之后,教师把孔子关于学习的话展示出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样让学生一下子找到了关键原因:因为孔子学而不厌,所以他对孩童的对话,也听得十分认真。这化腐朽为神奇的一举,深化了课文的高度,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孔子谦虚好学的伟大品质。

有效课堂看的就是“教学效率高不高”。当师生双方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投入时间、精力及各种教学资源后,学生能感到身心愉悦、体验到探究的快乐、在学识上有所斩获。那就往有效课堂迈进了一步。

不管是复杂问题简单化,还是简单问题丰满化,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巧妙挖掘、创新使用,在课堂上促进学生思维活跃、加深情感体验、激发学习热情。学生在课上参与程度提高,有了更多的展示机会,就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迁移。这样才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余兆明.《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几点认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