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张树庭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已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也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布局上讲实谋、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一、坚持系统观念,明确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使命任务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当前,做好国际传播工作,不仅要传承走出去的历史实践经验,更要具备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良好外部环境。
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观。***总书记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他强调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必须大力弘扬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观。中华文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文明如水,润物无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能够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应对全球挑战的原创性理论贡献,充分展示了中国促进和平发展、维护国际秩序的初衷,为推动完善全球治理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放眼世界,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需要代代相传、持续奋斗才能实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构建中国特色、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离不开各国人民的理解、支持、帮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始终的基本原则就是中国的问題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在全面深化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国际传播工作需要让外部世界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把国内外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汇聚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
二、坚持问题导向,找准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着力点
***总书记指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前所未有,但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在国际传播中,我们有时还存在***总书记指出的“有理说不清,说了传不开”的问题。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任务非常艰巨。
进一步建立对外传播话语体系。要深刻理解***总书记提出的要求,“要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话语体系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要提高国际传播的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机、尺度与效果,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要阐释好中国形象的时代本质,运用多元的传播载体,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融入其中,通过内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来对国际社会产生出无形的影响力;要将“中国历史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给人启发,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理解。
进一步健全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传播技术进步和媒介形态的演变,国际传播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要构建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传播生态,关注突飞猛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对信息生产、内容生成以及舆论形态带来的冲击。要创新叙事逻辑和呈现方式,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从话语方式、传播形态、传播本领等方面入手,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要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更多国外受众能够入耳入心,感同身受,形成共鸣。
三、遵循传播规律,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国际传播是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动态性的传播工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对国内外的新现象不断加以认识,深入分析,遵循传播规律,实现宣传舆论工作的内外联动,聚焦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的全生态、多维度、分层级。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处于深刻复杂变化之中,国际传播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新做法新经验不断涌现,需要我们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带着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把握问题实质、把握矛盾规律的能力。
***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今中国是开放的中国。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需要更好了解世界,世界需要更好了解中国”。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应该深刻认识中国故事的历史演变和当下所处的世界方位,从宏观的世界视域审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以推陈出新的方式展现中国故事的价值取向和丰富内涵。提升国际传播效能,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方法创新、实践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境界打开工作实施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分层次、分阶段、分步骤地将国际传播工作做实做细做深。
堅持精准施策,解决好“对谁说”的问题。要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能事半功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要区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历史传统、文化积淀、语言表达、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更有针对性地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把我们想说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摆事实和讲道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使中国故事更多为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认同。要针对不同类型受众设立立体式、多圈层、分目标式传播格局。对与我国长期睦邻友好的邻国民众,要用好地缘相近、文缘相通、人缘相亲的先天优势,讲好源远流长的友好交往,讲好携手共进的相互依存,巩固其与中国人民的友谊根基;对一些对中国持有较深偏见的西方不同阶层民众,既要善于运用陈情说理,又要学会从话语逻辑入手,运用对方喜闻乐见的方式,逐步引导其客观看待中国;对打着“双重标准”“中国威胁论”等论调的西方政客和媒体,要敢于亮剑,善于破解对方设置的议题和话题,坚决驳斥其污名化、妖魔化中国言论的行径,抢占道义制高点。
坚持精准布局,解决好“谁来说”的问题。任何一项传播任务,都离不开传播者或行动主体。国际传播要依托多元的传播主体来完成,它们相互独立,又多元互动,共同围绕国际传播主题,在国际舆论的变化中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和软实力。要坚持实事求是,以战略眼光总结历史、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提出全面的国际传播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国际传播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要发挥政府机构、相关智库和主流媒体机构的作用,明确这些机构的职责应是把方向定调子,做好关键信息的权威发布和舆论引导。要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挖掘非官方交往潜力,凝聚多方力量,发挥各自的长处和优势,多角度、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国际传播。要从管理机制上将内宣外宣统筹考虑,协同整合社会各方资源。要发挥企业尤其是走出去的民企的作用,充分认识到企业品牌及其文化建设是国家形象认知与建构的柔性力量,是国家历史与文化的良好载体,更是国家形象对外传播中与在地民众沟通的软渠道。要发挥好在地民间团体组织的作用,善于“借船出海”,发挥本地意见领袖的正向引导功能,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协同在地各组织各部门各方面力量,在不同区域以多元化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要从各环节、多细节提升国外民众的体验感知,使其将中华文化过滤、转译,形成自己的认知,主动自觉地转发扩散,形成口碑效应。
坚持精准推进,解决好“说什么”的问题。新时代的中国正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带领下践行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为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提供了丰厚素材和广阔空间。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深入领会***总书记所强调的,“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文化的传播更容易在潜移默化之中将人们对文化的认同迁移到对国家形象的认知、态度的改变以及情感的共鸣之上。要扶持自主品牌走出去,让商品跨越国境和文化藩篱,让消费者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完成对中华文化的感知与认同。
坚持精准落地,解决好“怎么说”的问题。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总书记指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并强调将“主动宣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作为中国故事最精彩的主题。“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中华民族早就懂得“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力量,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是中华文化的生命禀赋和生存耐性。要提高国际文化交流水平,开展深层次、多样化、重实效的思想情感交流。要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国际传播中的最大增量,“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谁轻视互联网,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要发挥好新兴媒体和出海平台的作用,顺应互联网传播环境,建立传播矩阵,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充分发挥社交媒体平台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效果好的优势,挖掘并善用外国民众容易接受的内容形式,增强国际传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惟志惟勤,善始善成。做好国际传播是一项长期性和艰巨性的任务,必须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只有坚持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才能让新时代中国故事在世界范围内传得更远更广!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校长)
责任编辑:薛 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