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激趣是打开语文课堂的钥匙

时间:2024-05-07

宋敏

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教育家,都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使学生乐学。可见,学习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内驱力,是学好语文的诱因。语文作为一门主科,在学生的心目中,应有不可轻视的分量。可要让学生重视语文,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经过探索,我发现通过以下途径,可以较为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学生发疑质疑,积极思维,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一、设问激趣,培养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求知欲往往是从疑问引起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最常用的导入方法就是用提问来设置悬念。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术,其奥妙就在于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谈,抓住吸引听众非听不完不能满足的心愿的这个要害处。说穿了,就是善于设置悬念,紧紧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导入中,以悬念作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的触发点,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而一经产生这种欲望,就非要追根究底搞清楚不可。

例如:我在讲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采用了设问的激趣方法,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子女对这种感情有的体会到了,有的体会不到;有的当时就体会到了,有的过后体会到了。老一辈们这种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地感动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同学们想一想,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你是通过什么事体会到的?这种感情是体现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还是隐含在父母的神情语气里?是通过某个动作流露的,还是通过某个身形体态表现的?通过这一系列的设问,不仅让学生集中了注意力,而且还使他们的思维进入到一个回忆的状态,进而再导入到本课之中——父亲的背影,并让学生搞清楚:这是父亲做什么时候的背影?这“背影”体现了父亲对“我”的什么感情?文章写这“背影”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当一一弄清楚这些问题的时候,不仅使学生深深的体会到朱自清先生笔下父亲高大的形象,而且也会联想到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从而就会更加的深爱自己的父母。

二、故事激趣,创设情境

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刚上课,学生思维还没有转换过来,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通过一句幽默的话语或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既可缓解教师给学生带来的压力,也可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在讲《在联邦德国海姆佗市市长接见仪式上的答词》时,我首先讲述一则德国的民间故事:早年,海姆佗一度鼠害猖獗,居民深受其苦。一日,忽有一个身着花衣的流浪汉来到这里,声称他有一支魔笛,可除祸患。当地贵族应许事成之后,重金酬谢。果然,花衣吹笛人奏响魔笛,将众鼠引入河中,尽数淹死。但此时贵族却拒不履行诺言,花衣吹笛人一怒之下,再次吹响魔笛,该城130名儿童闻其声自动跟他出走。这篇演讲词就是用作者和民间故事中花衣吹笛人的对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情的。

再如,讲《七颗钻石》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浩瀚的宇宙,总是充满神秘,让我们对它产生许多美妙的遐想。当我们看见那皎洁的月亮,你想到了怎样的神话故事?(学生: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那夜空中美丽的银河,又让你联想到什么呢?(学生:牛郎织女)虽然我们知道这些都不存在,但我们依然为这些美丽的传说着迷。今天,我们就走进耀眼的大熊星座,听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给我们讲一讲它的动人故事吧!

三、实验激趣,巩固知识

许多课文有一定的科技含量,需要做实验,但单纯的实验也会很枯燥,这时就需要老师在实验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节。如《捞铁牛》一课中,听说有这样一教学实例。老师利用学生校卡上的一根细绳,一头栓在自己两个食指上作为船上的木架,身体作为大船(装了沙,身体下沉)另一头则让一学生咬住,蹲下身子(做铁牛)然后发动全班学生大喊“铲沙!”“铲沙!”自己的身体(船身)就慢慢上升,然后再发动学生大喊“划船!”“划船!”“加油!”“加油!”那蹲下的学生就跟着船身(老师)慢慢起来(上岸)整个课堂气氛高涨,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在热烈的气氛中实验结束,其中的道理也明白了。这就要求教师能很好的找到教学的一个点,从而掀起了课堂的气氛。

四、多媒体教学,直观激趣

随着对媒体技术愈来愈广泛地进入语文教学课堂,形象、生动、千变万化的画面;美妙悦耳、动听的音乐;声情并茂、入耳动心的诵读,不仅触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也开启了他们的灵感之窗。如若再加上一些习见习闻的谜语,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优美诗文,与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激趣的魅力定可大增。

例如:我在上《七律 长征》时,借助多媒体,先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再向学生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把学生的情感带入到那个战争的历史画面当中。接着,让学生欣赏歌曲《七律 长征》,使学生在悲壮的歌声中得以熏陶,使他们的情感得以升华,以至再讲《七律 长征》这首诗时,学生对诗中的语句就不难理解了。

又如:在上《阿里山纪行》时,借助多媒体,播放《大海啊!故乡》和《阿里山的姑娘》的音像资料,营造气氛,引入美如画的阿里山……其次,展示有关阿里山的图片,包括阿里山的全貌,阿里山树林和阿里山“神木”等,让学生充分饱览阿里山全貌。再次,配景朗读,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使学生不仅有直观感受,还使学生的心灵经历一次美的旅程,使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产生强烈的热爱之情。

综上所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的语文学习,而且还能更好的推动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双赢的策略。

俄国教育家马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让学生愿意学习语文,才能让学生学好语文,让知之者成为好之者,好之者成为乐之者。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西宋集镇汤集九年制学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