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马劲
【摘 要】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的《异分母分数加减》一课时,在认真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和把握学情的基础上,我大胆地重新设计了问题情境,以问题做导向,放手让学生探求新知,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让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自主发展,课堂效率显著提高。
【关键词】情境;兴趣;探究;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何适应并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的《异分母分数加减》一课时,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深思:①“折纸”的情境是否符合学情,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②学生的知识基础如何,能否自我构建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和把握学情的基础上,我大胆地重新设计了问题情境,以问题做导向,放手让学生探求新知,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让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自主发展,课堂效率显著提高。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有意义的学习一定要把数学内容放在真实的且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的自然语言逐步抽象到形式的数学问题。
上课伊始,我先用多媒体创设这样一种情境:小明放学回到家里,看到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正感觉口渴的小明把这个西瓜一分为二,吃掉一半;爸爸也回来了,口渴的他只吃了剩下一半的一半。谁能用数学语言把这个故事表述出来?
学生顿时来了精神,小声交流了一下,很快就表述出来了:小明放学回到家里,看到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正感觉口渴的小明吃掉了这个西瓜 ;爸爸也回来了,口渴的他只吃了这个西瓜的 ,剩下的留给妈妈吃。
师:谁能根据这些条件,提出数学问题呢?
(学生很容易提出:①小明和爸爸一共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②小明比爸爸多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
【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二、激发探究意识,促进自主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而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地吸收的过程。让学生在其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信念基础上,对新的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的知识经验系统又会因新信息的进入发生调整和改变。
探究 + 如何计算
师:加减法计算对大家来说很简单了,请你把问题1解决了。可以画一画、写一写、算一算,关键在于你要把你的想法表达出来,让其他同学能够听明白。
学生先独立思考、尝试解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交流汇报。
生1: + = = = ,我的想法就是既然分母不同,是不是就可以分子和分子相加,分母和分母相加呢?
生2:这样算是错的!因为得数 比 还小,所以不对。(生1点头认同)
师:勇于把自己的错误暴露出来给别人以借鉴,这样的错误也是美丽的。
生3:我想我可能做错了。 + = = ,比 、 还小呢。可是我不知道错在哪里?
师:你为什么这样计算呢?当时心里是如何想的呢?
生3:因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是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我发现这里是分母不同而分子相同,所以就想应该是分子不变,分母相加减。但是这样做,结果却不符合实际情况,所以我知道是错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错。
师: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就是一种进步!如何计算,咱听听别的同学想法。
生4:我是把它们化成小数来计算的。 + =0.5+0.25=0.75=
师:他是通过把分数转化成小数进行计算的。大家认可吗?(学生点头。)
教师板书:转化
生5:我是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分数以后,再进行计算的。 + = + =
师:又是一个运用转化的方法!这一次,他先做了什么?(生:通分)
师追问:通分的目的是干什么?
生:把它变成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加。
教师板书整个计算过程,告诉学生通分的过程可以不写出来。
生6:我是用画图的方法计算的。(学生上台演示,并把作品粘在黑板上。)
师:太棒了,这样大家能看明白吗?能把这个图示转化成算式吗?
【思考】如何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呢?面对如何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我并没有引导学生先去复习所谓的“单位相同才能进行相加减”这类知识,而是给了学生一个“脚手架”——“关键在于你要把你的想法表达出来,让其他同学能够听明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解决。学生在这种“可见而不立即可及”的状态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尝试着去解决问题。通过合作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使认识逐渐趋于完善、深化。学生有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良好的学习心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知活动突显出来,并且呈现出个体化的特征,产生了多种富有个性的算法,有效地落实了“算法多样化”这一理念。
总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种教学理念应深深植根于我们每个数学教师的心中,我们就能大胆创新,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中心小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