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涉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意义和途径

时间:2024-05-07

王得伟 周岭

*基金项目:全国农业教指委人才培养项目“面向南疆地区‘胡杨精神’融入农业机械化工程硕士培养的研究”(2019-NYYB-53);塔里木大学2021年课程思政项目“《农业机械化生产管理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TDKCSZ22135);塔里木大学一流课程建设项目(TDYLKC202102)。

作者简介:王得伟,副教授,在读博士;周岭,通信作者,教授,塔里木大学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带头人。

DOI:10.3969/j.issn.1671-489X.2024.02.068

摘  要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涉农专业课程要推进和落实课程思政,就要根据专业特点明确课程思政建设对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建立合理的育人目标后因地适宜地挖掘思政元素并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让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同向形成合力,培养知农爱农的新时代农业人才。以塔里木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农业机械化生产管理学为例,结合实际教学过程提供了可行的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路径,为其他相关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核心价值观;胡杨精神;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4)02-0068-06

0  引言

新工科和新农科建设背景下,高校要服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要求,配合我国各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培养社会主义新时代高素质人才[1-3]。而高校培养人才首先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4]。以立德樹人为根本目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合格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最新阐释[5-6]。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目的是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形成合力,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7]。涉农专业相关课程要建设课程思政,就要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分析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意义,同时要根据专业与课程特点,结合本地区的优秀文化特色寻找适合的落实途径和方法,培养新时代知农、爱农的新时代农业领域优秀人才。

1  涉农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意义

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将来从事专业相关行业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的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对学生将来毕业后从事本行业的职业品德、行为规范等有积极的影响。农业机械化生产管理学是面向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开设的专业方向必修课,是典型的农科与工科交叉的专业课程,是该专业的专业方向核心课程,笔者结合本门课的内容和特点,总结了本门课程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意义。

1.1  实现三全育人

本课程教学开展过程,包括理论课、课程实习、生产实习等环节,同时将不同的环节设置在不同学期,由本专业的不同教师担任教学任务,每位教师根据所带的教学环节根据教学内容开展特色思政教育,将专业知识技术传授的显形教育与世界观人生观培育等隐性教育统一,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8]。如理论课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特色农业生产讲授本课程,结合本地区以“胡杨精神”为核心的特色精神文化,通过典型优秀事迹案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春播实习、秋收实习等特色课程实习环节,任课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机械化播种、收获等农业劳动生产,培养和树立学生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等。

1.2  提高职业素养

专业课程往往与对应专业所在学科紧密相关,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大部分也与学科具有一定相关性,所以在课堂上结合专业领域相关的最新优秀案例讲解知识,一方面可以了解行业动态和最新成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案例和事迹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工程伦理和爱国情怀等。如在“棉花生产机械化”章节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结合新疆棉花种植和生产历史及目前机械化生产现状事实,以热点舆论问题“新疆棉”事件为结合点,剖析国外反动势力的险恶用心,提高学生尊重历史和事实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其次,通过新疆陈学庚院士与棉花精量播种机研发和推广为我国棉花提质增效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事迹进行工程伦理教育,引导学生有“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家国情怀,要有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奉献精神,要有把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的报国情怀。最后,通过棉花的覆膜播种引起的“白色污染”问题,引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公众健康、安全等工程观念。

1.3  传播和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专业课程是本专业及相关学科领域知识形成的科学体系,形成过程往往是相关领域前辈们投入了大量精力研究获得的经验和结论等,都有精彩和传奇的经历和振奋人心的过程,是良好的思想和精神教育素材,但往往课本上只展示相关知识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结果等,很少有对研发人员个人故事和研究过程进行详细介绍,但课程思政的推进和建设为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为代表的优秀精神文化创造了宣传条件。如本门课程在讲解水稻生产机械化时,可以结合袁隆平院士和沈阳农业大学陈温福院士研发超级稻的事迹,鼓励学生学习他们严谨的科研态度和为国家奉献一生的精神;在讲解蔬菜生产机械化时,结合沈阳农业大学李天来院士一生投身设施农业心系三农为农民增产增收的事迹,鼓励学生学习李院士的知农、爱农情怀。

1.4  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精髓

基于本课程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的特点,可以在课程教学过程将课程知识与农业生产发展史结合,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我国的文化自信。如在讲解旱地农业生产机械化时,可以结合我国古人农业生产中发明和总结的垄作法、沟播法,同时宣传我国现代发明的“蓄水聚肥改土耕作法”等中华优秀文化和智慧,增强学生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在春播实习、秋收实习中,教师带头与学生一起参与生产,为当地农民提供机具配套使用、维修等技术服务,在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前提下,树立学生劳动光荣的优良传统理念,培养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使命感,传承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文化精髓。

1.5  优化课堂结构和推进一流课程建设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塔里木大学一流专业建设点,而一流课程建设是其中的重点内容,对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影响。在此契机下,必须认识到课程思政对一流课程建设提供的机遇:一方

面,思政元素的加入让课堂内容丰富,以往枯燥的知识点被精炼,学生可以听故事的同时学习专业知识,让学生觉得“营养丰富,味道又好”,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开展过程,教学内容的改变会引起教学方式的变革,如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被普遍应用,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建一流课程有积极影响。

2  涉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途径

2.1  思政育人目标建立和思政元素挖掘

课程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立足课程内容,根据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7](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建立了“1+4+4”的思政育人目标体系。1即课程内容秉承立德树人一个中心,课程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过程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导向放在首位。4+4即四个思政教育共4个维度,每个维度下对应4个思政育人目标。具体如图1。

2.1.1  价值观教育层面

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本地特色精神文化胡杨精神为导向的思政教育目标。胡杨精神是身处南疆塔里木河畔的塔里木大学的特色精神文化,学校1958年建校时处于身处沙漠戈壁一无所有的状态,条件极为艰苦。但凭借师生艰苦卓绝的努力,从一砖一瓦亲手修建,在“白天修建学校、晚上课程学习”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下,一座沙漠学府拔地而起,孕育出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为内容的胡杨精神[9]。

思政元素胡杨精神作为本地区的特色精神文化,是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与课程有天然的契合点:第一,以农业生产及相关产业为经济支柱的南疆地区,课程内容与本地生产紧密结合并高度一致,胡杨精神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广泛融合。第二,学校的科学研究和学生的学科竞赛等大部分也围绕本地农业生产及其相关产业展开,涌现出了一大批与课程教学相关的胡杨精神典型案例,如陈学庚院士扎根边疆研发棉花精量播种机的案例、林果业机械化团队科技扶贫助攻学校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战优秀集体案例等,可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开展案例式教学。第三,课程配套有“春播实习”和“秋收实习”,除了可以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还可以帮助农民解决播种和收获中产生的问题,同时参加劳动、维修机具,真正在实践中发扬胡杨精神,实现知行合一。

2.1.2  思想政治理论武装教育层面

将课程知识体系与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相结合,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课堂,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和“五个认同”。

一方面,根据课程体系框架和内容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观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同向的关系,可以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以笔者讲授的课程中关于农机和农艺的关系为例,农机与农艺二者的关系为:农机为农艺服务,提高生产率,农艺同时也要为农机服务,配合实现机械化生产。但是,以哲学的观点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原理来看,农机与农艺实际上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矛盾过程就是农业技术进步的过程。不同技术水平的农业生产工具必然与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相适应,而不同的农业生产技术必然需要一定的生产工具所支撑。农艺技术的不断进步,必然要求相应的革新生产工具;而新生产工具的出现,又使得农艺得到革新、完善和提高,推动农业生产向前发展。

另一方面,根据《纲要》相关要求,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本课程内容中涉及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具体情况,通过结合各个阶段党和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具体政策,增强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比如,引入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必须”: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再如***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在课程讲解时可以结合环境保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在保护性耕作章节、节水灌溉章节、棉花生产与残膜污染治理等多方面引入。

2.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层面

结合我国农业生产历史中涌现的优秀智慧和文化案例,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伟大祖国的认同感。一方面,要从我国先进优秀的历史文化入手,如我国的农产品种植历史、农业发展特点和农业发展史等,寻找中华优秀智慧和文化成就,如讲“北方旱地雨养农业机械化”相关内容时,可以结合古人为了防涝发明的“畦作”,为了抗旱发明的“垄作”,近代又发明了“蓄水聚肥抗旱耕作法”,这都是中华文化和智慧积累,用典型实例增强学生的中华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2.1.4  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层面

引入典型实际案例,树立和培养有远大理想信念和高尚道德情操的新时代农机人才。如在“棉花生产机械化”章节,可以通过挖掘陈学庚院士团队独立设计和研发的棉花系列化精量播种机的实例,通过自主研发棉花精量播种机,给我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推动了我国棉花生产机械化进程,让学生知道独立创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同时对比现在典型的科研抄袭、论文抄袭的案例,一正一反的对比,增强学生职业责任感,鼓励学时刻不忘报效祖国,把自己的智慧和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上。

2.2  优化教学设计

在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课堂内容,在合适的环节插入对应的思政教育元素,用合理的方式讲解,既能丰富课堂内容,又能实现课堂连贯不突兀,还能提高课堂氛围[10]。另一方面,要注意构建课堂育人氛围,引入一些公平、自由、和谐的育人元素,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等手段,在教师的组织下实现。同时,教师积极向上、精神饱满的教学热情也是积极的课堂育人环境因素。课堂教学设计以农业机械化生产管理学一节典型的课程“旋耕作业工艺”为例。

2.2.1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寻找适合的思政元素

第一,由于本节内容属于典型的农业生产作业过程,涉及的旋耕机属于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内的农机具,所以由此可以引入国家关于解决“三农”问题出台的“三面三补贴”等政策。第二,農机具的广泛应用可以节本增效,提高农民收入,所以可以作为目前的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手段引入。第三,旋耕可以保证播种质量,提高粮食产量,所以可以跟粮食安全问题结合。第四,在演示作业过程中,由于作业环境尘土飞扬,较为恶劣,能看出粮食的来之不易,所以节约粮食的中华美德教育也可与本节内容结合。第五,本节旋耕机的运动学分析部分,有涉及相对运动概念,可以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运动观相结合。第六,课堂的难点内容,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进行,可以与建立“自由、平等、公正、和谐”的育人环境相结合。第七,农业生产离不开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故可以与课堂总结相结合。

2.2.2   根据思政元素内容归类后融入不同的教学环节

1)“三面三补贴”“粮食安全”“脱贫攻坚战”这三个思政元素属于党和国家宏观政策,属于思想政治理论武装教育层面,应在本节前言内容引入部分讲解较好。2)节约粮食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层面,应与现场课旋耕机作业的恶劣环境场景相结合,易于实现教导学生节约粮食的教育目的。

3)马克思主义运动是绝对的哲学观,可以与课堂重点讲解部分旋耕机运动学分析部分结合。4)营造“自由、平等、公正、和谐”的育人环境属于价值观教育层面,与翻转课堂环节结合较好。5)胡杨精神作为本地特色精神文化,放在课堂总结和结尾时的价值观教育较好,可以升华课堂。

2.2.3   选取合适的时间节点和环节融入思政元素

在教学过程中,同样的知识点和思政元素,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时间讲出来往往效果不同。所以,本节内容中国家宏观政策等思政元素应在课堂开始的引言部分引入,通过国家政策和给农民带来的实际惠民政策可以引起学生对党和国家认同的共鸣,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珍惜粮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适合在旋耕现场作业时,尘土飞扬的恶劣环境条件下,结合农民生产粮食的艰辛并提出珍惜粮食的教育观点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在讲解运动学分析部分时,涉及参考系的选取和相对运动,此时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运动观,进行讲解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在翻转课堂讨论中,用实际的自由、平等、公正、和谐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切身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更能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整节课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学生有较强的信心,此时鼓励学生发扬胡杨精神,为国家多做贡献更能引起学生共鸣。本节教学设计如图2所示。

2.3  完善考核机制

本课程的课程建设和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时刻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为学生的“学”而“教”,建立了教师—学生动态评价反馈改进模式,如图3所示。在教师方面,综合收集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教师自评等多方面数据,同时将参加各类教学类竞赛和教学研究得出的教学成果及时融入教学过程,结合每节课通过“雨课堂”等收集的学情数据反馈,动态调整和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形成教学—反馈—优化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在学生方面,考核包括主观评价、客观评价两方面,将课程思政的考核有机融入课程总评价体系中,具体为:注重平时课堂表现、在小组的表现和贡献、任务完成情况、心得体会撰写情况等,形成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和教师评价三方面形成的主观评价和任务完成度、提交心得体会、平时测验、期末考试四方面组成的客观评价,注重整个学习过程的考核。课程进行过程中的每节课将评价通过“雨课堂”向学生动态反馈,促进在学生在课程学习方面改进,形成课程学习—反馈—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该模式实施后促进教学效果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3  结束语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根据课程特点构建育人框架,在此框架下建立育人目标,根据目标深入挖掘专业和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这样就可以避免课堂上的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课程思政的具体推进过程,要符合育人规律,精心制作教学设计,在适宜的环境、适宜的时间,通过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学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要积极构建和营造育人环境,认识到学生在育人环境里面真实的感受比听和想象更重要。课程思政建设对教师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营养丰富,味道又好”;另一方面,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用饱满的教学热情和正能量去感染学生,才能发挥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

4  参考文献

[1] 李丽锋,鲁春铭,宋贽,等.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林院校

基础课强化课程思政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21(3):

106-111.

[2] 高琼.当“新工科”遇上“新思政”:新工科背景下能

源动力类大学生第二课堂综合素质培养研究[J].高等工

程教育研究,2019(S1):39-42,48.

[3] 乔建永.面向新工科的“三贯通”教学改革[J].中国高

等教育,2021(17):21-23.

[4] ***.***谈治国理政[M]. 2卷.北京:外文出版

社,2017.

[5] 靳诺,徐志宏,王占仁,等.***总书记关于教育的

重要论述研究笔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9):4-

20.

[6] 陈云.高中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研究[D].

河南大学,2020.

[7]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

通知[A/OL].(2020-06-05)[2022-06-09].https://www.

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

62437.html.

[8]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6-12-09.

[9] 白关峰.胡杨精神的形成[J].当代兵团,2021(7):36-37.

[10] 姚立健,金春德,彭何欢,等.农林高校工科专业课程

思政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21(3):

100-10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