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范效亮 杨卫军
1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 山东济宁 272000 2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系 山东济宁 272000
2012 年,教育部在年度工作要点中提出“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2014 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了试点工作的总要求和具体工作安排,2015 年、2017 年和2018 年先后分三批共立项562 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019 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总结现代学徒制试点经验,全面推广现代学徒制。2019 年以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均对现代学徒制提出了相关要求,推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高质量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紧紧围绕“产教融合、双主体育人、工学交替”等核心要素,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探索了工作室、引企入校、送教入企等典型模式。但是在“双主体育人”实践中诸如产教融合不紧密、工学交替实施困难、文化育人路径不畅等方面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成为深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通病。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牢固树立“产教互融、校企共同、学岗直通、文化育人”特色办学理念,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基础上,与国内IT 头部企业合作攻坚突破,致力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工匠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校企联合建设工匠工坊,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工匠工坊人才培养模式,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验收,成功走出了一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路。
在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牢牢把握“校企双主体育人”本质要求,深化校企合作,以双主融合为基础,以德技并修为核心,以多元共赢为目标,按照“工匠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素质培养体系和组织管理机制。
聚焦现代学徒制核心要素,基于IT 企业岗位工作实境,采用市场化机制,校企优势互补,创新创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工匠工坊:学校投入资金、场地和师资等资源,企业输出工程师服务、真实生产项目和管理平台等优质资源,兼具教学、实训和承接生产项目功能。工匠工坊将企业工作实境延伸到校内,学徒培养主阵地部署在学校,在校内实现充分工学交替和基本在岗培养,既解决了企业在学校建设“校中厂”的资金投入,又能为企业培养适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创新了现代学徒制培养育人理念和组织形式。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全线贯通,实施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强化真实职业场景育人,以虚拟和真实项目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遵循技能提升和人才成长规律,实施多轮次工学交替,全面提升学徒岗位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
融合学校育人、企业用工、师傅成长、学生光彩等多元诉求,洞察多方利益契合点,打造高质量工匠工坊人才培养平台,催化多方利益融合聚变增长,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多元共赢,提升了工匠工坊服务产业发展的贡献度,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根据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活跃、渗透性强、更新快的特点,适应新时代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精湛技艺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岗位需求为逻辑起点,构建“知识学习、能力训练、素质养成、创新创业”四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
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4 个工匠工坊为培养平台,选择云实施与运维工程师、Web 前端开发工程师、大数据平台运维工程师、大数据采集工程师、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工程师、物联网软件开发工程师、人工智能测试工程师、智能可视化工程师等8 个典型工作岗位,以岗位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明确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组成岗位模块,构建“平台+工坊”课程体系,实现平台共享、工坊分立、拓展互选,如图1 所示。
第1 ~2 学期,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共享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包括人工智能导论、编程语言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数据库应用与技术、Linux 基础。
第3 ~5 学期,根据学生兴趣、基础,在职业导师指导下,学生工坊双向选择,进入“云计算工匠工坊”“大数据工匠工坊”“物联网工匠工坊”“人工智能工匠工坊”中,10 周左右学习1 个岗位模块课程,用上一轮学徒完成的商业项目转换成的教学项目进行训练,完成知识和技能的输入;10 周左右承接工坊订单,在师傅指导下或独立完成商业项目中的某些子任务,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输出,为走向职场奠定核心职业能力,同时师傅将完成的商业项目改造为教学项目。
第6 学期,顶岗实习。
依照技术技能培养与成长规律,实施“单项能力实训—综合能力训练—岗位能力锤炼”三阶段递进式实践教学。“单项能力实训”即第1、2 学期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的实践教学,训练单元知识应用技能;“综合能力训练”即第3、4、5 学期在工坊进行项目实践,工学交替教学中的实践教学,虚拟商业项目用于学,真实商业项目用于工,生产实境浸润,以虚实结合的方式训练岗位核心能力;“岗位能力锤炼”即第6 学期企业顶岗实习,承接商业项目,独立完成岗位工作任务,适配岗位能力要求,满师出徒,如图2 所示。
图2 “单项能力实训—综合能力训练—岗位能力锤炼”实践教学体系
明确“精益求精、协作创新”新一代信息技术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素质培养目标,依托学院“儒家文化与鲁班工匠精神传承与创新”国家资源库,融合儒学研修、儒韵传扬、匠心塑造、匠艺传习等系列标准化课程数字教学资源,开展孔子博物馆、鲁班文化馆、非遗手工坊等馆(坊)云体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徒素质培养体系,线上线下联动系统化培养职业素质;将华为、腾讯、惠普等国际IT 龙头企业制度、文化等上墙入心,开展岗前培训、素质拓展活动,培养企业行为文化、精神文化认同,全媒体、立体化培养,润物细无声诠释“匠心·匠气·匠技”,培根铸魂,培育新时代大国工匠。
解析商业项目运作过程,充分挖掘创新创业元素,充实专业课程的双创教育资源,开展创新思维培养,将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培养要素渗透到专业课程之中,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通过虚拟项目实践和真实项目生产,实境体验项目生产工序和流程,全方位提升学徒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和孵化平台,打通“作品—产品—商品”成果转化通道,助推师生产学研创研究和成果转化。
基于IT 企业岗位生产和学徒工作生活实际,充分解决在学校学和企业工相互交替中时空转换的痛点,在校内创设创建企业工作实境——工匠工坊,将三年的人才培养划分为三个阶段;坚持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工匠工坊持续引入虚拟训练和商业生产项目,育训结合,学工一体,“课岗赛证”四融合一体化培养,进行充分工学交替和基本岗前培养,强化学徒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提升学徒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利用大数据平台,深度数据挖掘和分析,获取岗位能力培养标准,科学划分为五个段位,并建立五段位能力大数据模型,实施分段评价,如图3 所示。
图3 “三阶段、四融合、五段位”工匠工坊人才培养模式
遵循技术技能人才认知和成长规律,设计了“通识能力学习—工坊项目实践—企业顶岗实习”三个培养阶段。
第1、第2 学期,在校内完成通识能力培养和基本技能学习。
第3、第4、第5 学期,制定学徒标准,校企共同通过笔试、面试等环节选拔符合要求的学生进入工坊,采用企业化管理;制定师傅选拔和考核标准,企业师傅进驻工坊,开展项目化教学、虚拟项目训练,引入企业生产项目,统筹项目生产全过程,提升学徒岗位技术技能和职业素质;校内师傅全方位参与工坊的运营与管理,与企业师傅共同开展学徒的教学、训练和项目生产,工学场景因时而动,实施多轮次工学交替,培养岗位核心技能,教学方法因需而变,因材施教、精准施教。
第6 学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适应岗位工作要求,锤炼岗位工作能力。
三个阶段素质教育与思政教育全线贯通,提升职业素质,满师出徒。
将岗位标准、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标准、“1+X”职业技能等级认证标准融入专业课程,系统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课岗赛证”四融合实现学生“课程教学—岗位要求—技能竞赛—‘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相通培养,紧密跟踪学生就业数据反馈,动态调整人才培养内容,提升人才培养标准。基于大数据平台,建立岗位能力模型;基于学徒生活、学习、工作数字化记录,形成实时可视化能力模型画像,两者匹配,需求导向,精准施策,开展个性化教学。大力推进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每位学徒至少参与1项真实项目开发、参加1项技能大赛、获取1项“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将大赛获奖和“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学习成果转化为专业课程考核成绩和课程学分,提升了学徒创新创业意识、多项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基于能力培养进阶螺旋上升规律,将岗位能力划分五个段位。
第一段:通过第1、第2 学期的通识能力学习达到第一段位,获得进入工坊资格。
第二、三段:通过第3、第4 学期工坊项目实践,达到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第四段:通过第5 学期的工坊真实项目实战,积累项目生产经验。
第五段:通过企业顶岗实习,达到胜任岗位的水平。
全程收集学徒学习、工作等数字化记录,实施分段评价,学徒实时可视化能力模型与当前段位能力模型匹配,目标导向,推送要学的知识和技能,开展个性化教学,实现了技术技能人才的分阶段精准培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满师出徒。
充分利用教育部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资源库,山东省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产学研高端平台;融合企业工程师、真实工程项目、真实生产项目和AI 大数据管理平台等优质资源,校企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和信息化资源,共同开展虚实一体项目教学、产教融合基地建设、纵横向课题研究、商业项目开发等工作,丰富和提升工坊职能。及时吸纳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典型生产案例,形成共建共享的教学资源体系,着力建设集项目生产、实践教学、科学研究、技能训练、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培训资源平台,培养造就一批技术创新人才和产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工匠工坊成为产教融合育人品牌项目。
产教融合,校企联合成立工坊委员会,遵循“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指导思想,注重真实项目引入产出,确保生产项目持续不断,师傅和学徒匹配工作岗位实境,持续不间断地进行项目生产和社会服务。学校提升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获得人才培养高认可度和品牌力,护航工坊高质量发展;教师提高了实践、科研、社会服务能力和行业影响力,催化教师参与热情;学徒在校获得实际岗位工作经验和绩效收入,激发学习内生动力,提升就业能力,实现高质量就业;企业不断获得项目绩效和优质人才供给,促进优质资源投入。持续激发学校、企业、师傅、学生四方发展内驱力,互促共长,实现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
通过工匠工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凝练形成了典型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学徒、师傅、学校等多方获得高质量发展。
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二等奖各2 项,省级以上大赛获奖55 项;大数据、云运维工坊学徒20 人次连续三届获全国工坊大赛一等奖,成为优胜工坊;获省级以上创新创效创业大赛奖项7 项,创业孵化项目5 个;专升本通过率高,就业起薪值超过同类专业20%以上。
教师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和真实项目生产,技术服务到款额140 多万元,产生社会经济效益600 余万元;获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工作者等5 人,省级教学名师、省青年岗位能手等5 人,省级教师教学能力和技能大赛获奖14 人。
建成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点,育训并举,培养区域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师徒共同开展项目生产与研发,服务区域企业高质量发展;牵头成立济宁市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成为区域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和技术服务高地。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成效多次被国家级、省级媒体报道,被推荐为教育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典型案例和部省共建提质培优案例,产生了广泛影响。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