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王晓霞 张惠丽
摘 要 界定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相关概念,提出推动二者深度融合的相关举措,具体分析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案例,以促进教育结构的根本性变革,帮助学生实现在学习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TPACK;
1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相关概念界定
两者相互融合的定义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热度在逐步上升,但是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还没有一个准确、具体的定义。大多数人认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指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中,将信息技术融合进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式与评价等环节,以此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信息素养[1]。余胜泉在这一研究上具有创新性,提出构建教育信息生态的观点:教育信息生态是指由信息人、教育实践和技术化的环境构成的一个自组织、自我进化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以教育实践活动为纽带,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在信息人与技术化环境之间开展信息资源的传输、交流、反馈和循环[2]。
深刻理解融合的本质含义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这一概念是从2001年提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而来的。究其根本可发现,从整合发展到融合有其必要性,其本质原因在于融合更加追求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双向性,融合二字更加凸显了学生在整个学习系统中的主体地位,与时代发展接轨[1]。因此,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强调的是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教育者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与课程内容相契合的、有效的、可推动学习者知识内化的,而不是完全被信息技术牵着走,为了运用信息技术而失去教育教学的本真。
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的五个层次 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大多数学者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结合分成五个层次,即:教师为达到装饰点缀课件的目的而简单化地使用技术;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使得教学过程更加方便快捷而使用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推动学生的深层次学习而接触、学习、操作新的教育技术;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课堂创新而使用信息技术;教师为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及各种能力的培养而开创性地采用贴切的技术。笔者认为,在这五个层次中,最高层次即为了学生全面发展而使用信息技术才真正达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不应仅局限于运用新兴的、先进的教育技术来变革教育方式与教学方法,而更应该在变革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促进教育结构的根本性变革,帮助学生实现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2 推动深度融合的相关举措
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改善教育信息化中的学习环境 在技术与教育更深层次的融合的进程中,首要的便是拥有完善的信息技术设备,包括校园网络、网络教学平台、基础的计算机技能实验室、师生互动式白板等[3]。目前,大部分地区的校园网络可以做到全覆盖,但是也有很多贫困地区因经济因素而没有得到最基础的网络保障。
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与维护也是影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在便捷的网络化平台上,教师能够完成备课、制作及分享微课、批改作业、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互动等日常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学生可以听课,自主、自定步调地进行学习,进一步凸显素质教育中主体地位。
最后,在基础的设施能够得到保障时,有经济基础的地区可以引进一些新兴的、先进的教学技术,如将AR(增强现实)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地理、安全知识等的学习,在智慧教室中对学生的微表情、动作进行实时监控,对学生课堂练习的大数据进行实时、全面的分析,等等。对这些先进的、与时俱进的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效率,能够因地制宜地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差异性,进而实现学生思维与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加强对融合工作的領导与监督 任何一项工作的完成都需要有完整的规划与协调的组织机构,因此,健全的学校组织机构与完善的制度是两者能够完成深度融合的前提和保障[3]。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成立以学校领导者为牵头人的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组,负责全面筹划并指导、开展全校的信息化工作;其次,要设立多个部门,分别监管网络环境、教育技术、融合教学的实践、监督与评价等工作;最后,在整个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工作中要特别突出教务处的核心引领作用,因为无论是引进先进的教育技术,还是传统的教学,本质目的都是为了学校教学更好地发展,要突出教育教学的本质作用,做到不偏离正轨。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教育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1)教师是两者深度融合的关键。教师是教育教学的重要支撑力量,是教学的主导者,也是整个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有多重身份,包括学生引导者、相关活动组织者和班级秩序管理者等,因此,教师是改进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4]。王正青、唐晓玲也认为,在影响技术融入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师的知识与技能和教师的态度与信念是最关键的因素[1]。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中,教师存在一些问题:很大一部分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就会丢失教学主导的地位,被技术牵着走,流于形式;大部分教师还不具备在教学中融合信息技术的学科专业知识;部分中老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比较低下且意识老旧,不愿轻易作出改变[5]。因此,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这场战役中,教师的“战士”地位是无法撼动的,而不断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更新教师教育理念就成为必然。
2)深度融合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包括:构建技术与教学融合下教师的素质模型——整合技术的TPACK;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深入钻研。
①技术与教学融合下教师的素质模型——整合技术的TPACK。美国学者Punya Mishra与Matthew J. Koehler于2006年提出TPCK(T—Technological;P—Pedagogical;C—Content;K—Knowlwdge)概念。2009年,二人将之前的TPCK修正为“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1]。TPACK模型由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和技术知识三个基础性知识以及它们相互叠加后形成的各种知识构成。
在促进教师进行TPACK构建时,可以通过一系列系统的学习来提高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技能,例如:通过专业的在职培训来提升教师的基础性知识;借助对甄选出来的优质案例的学习、分析、对比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通过全国或地区性的教学技能大赛来培养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等等。
②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教师要想把两者的融合做到更深层次,就必须掌握相应的教育技术,包括两方面:一是基本的技术应用技能,即教师要能主动接触、应用各种新的技术,并在接触、应用的过程中提升个体驾驭新技术的能力;二是融合技术的教学设计能力,即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学科内容、学生各异的特征、具体可实施的教学目标、可支持的技术条件等,进行促进学生知识内化、达到有效融合技术目标的教学设计。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应在教师上岗前和工作后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其中,最基础且关键的包括:加强基础的备课软件(如PPT、Word等)的应用,提高灵活应用教学软件的能力(如电子白板等);提高计算机操作技能,能够熟练地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备课、上课、管理学生、布置作业及与家长交流沟通等,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6]。
③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深入钻研。作为追求进步的新一代教师,必须拥有持续的行动研究能力,要坚决贯彻“想探究、敢钻研、会研究”的行动理念。社会、学校要积极鼓励教师进行钻研,促进有关二者深度融合的研究课题深入发展。黑龙江“国培计划”中的“信息技术提升工程县区级培训者培训项目”,就是进行课题学习、研究的好机会。但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教师不重视,或者说大多数教师依旧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不愿意进行深入研究,认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是年轻人的事,在行动上懈怠。这是亟待改进的问题。
3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案例
笔者通过黑龙江“国培计划”之“信息技术提升工程县区级培训者培训项目”中的一个优秀案例,展示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中来增强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发展,以达到二者深度融合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哪些技术,解决了什么问题 这是一节六年级的生物课“鸟”,教师在一节课的教学中运用了下面一些信息技术。
1)图片、微视频。在这节课的导入环节,教师运用一段小视频为学生展示从古代风筝到今天飞机的发展历程。这属于最基础、最简便的一种教育技术,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生动形象的展示所激发,教师能够很自然地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鸟类适于飞行的特征。
2)iPad虚拟小助手。在教学“探究羽毛结构”“探究鸟内在美”时,教师借助iPad中的虚拟小助手这一技术,能够模拟现实,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感知事物,体会鸟的结构,探究关于鸟的知识,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相比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技术支持下,教师不用费力去寻找实物,节约了精力,提升了工作效率。
3)实时上传学生答案。在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用手机拍照记录学生活动过程中的操作以及学生探究出的答案;在探究活动结束后的展示学习成果环节,教师实时上传这些照片到教学白板上,有利于让学生具体直观地进行知识的交流汇总。
4)触屏连线。在最后的课堂知识巩固环节,教师在白板上出示两组鸟类结构图,鼓励学生根据特征进行连线。运用这样一种技术,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且形象直观的图示也照顾到了这一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无形之中被点燃。
用技术解决问题的效果如何 在这一问题中,笔者着重谈一谈运用iPad虚拟小助手进行鸟类结构探究的效果。学生在观察时,运用这样的虚拟现实技术是非常有帮助的,能够清晰地了解鸟的骨骼结构,也能通过观看模拟鸟飞行时的骨骼动作的虚拟动画来较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需要观察实物,以鸟为例,通常只能观察鸟的外形,而对于其骨骼结构及飞行时的动作是不容易观察的。
但是,在解决“摸一摸”“折一折”“实验”“掰一掰”这些需要动手解决的问题时,虚拟小助手就不太适用了。因此,教师在准备iPad的同时,也准备了骨骼样本、烧杯、羽毛等实物,方便学生操作,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通过这样的技术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各尽其能、相互配合,实现最优化的教学。
应用信息技术的价值如何
1)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高效、生动形象的信息技术工具,能够把烦琐的费时费力的过程简便化,且更利于学生理解;
2)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达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目的,帮助学生更直观清晰地掌握知识、感知事物,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4 總结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就是要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完成传统教学结构的根本性变革。诚然,这两者的深度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社会、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正青,唐晓玲.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动力逻辑与推进路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1):94-100.
[2]李玉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发展需求与趋势[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2):3-8.
[3]管恩京.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路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10):61-66.
[4]穆肃,董经,唐冬梅,等.信息化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对学生活动的影响[J].中国电化教育,2019(8):91-98.
[5]孙名符,李保臻.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9(11):113-117.
[6]张向阳.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J].新课程,2015(2):77.
[7]任友群,吴旻瑜,刘欢,等.追寻常态:从生态视角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J].中国电化教育,2015(1):97-103.
[8]杨宗凯,杨浩,吴砥.论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研究,2014(3):88-95.
[9]柯清超,陈蕾.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发展: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13(8):35-39.
[10]杨宗凯,吴砥,郑旭东.教育信息化2.0:新时代信息技术变革教育的关键历史跃迁[J].教育研究,2018(4):16-2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