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郭琪 何俊逸
摘 要 知识产权,作为近年来最热的关键词之一,尤其在学习与就业层面,受到当下许多大学生的青睐。但不仅仅是一般法学生,即便是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生,对如何发展与就业方向其实并不十分明朗。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理工科与法学的交叉学科,不论是对高校人才培养,还是对用人单位需求,都有其特殊要求,以宏观思维来分析现阶段知识产权教育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很有必要。
关键词 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高校;用人市场;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02-0115-03
1 知识产权国内外大环境横向分析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的PCT专利申请量连年取得两位数速度增长,2017年国内专利拥有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就突破了100万件,知识产权的付费也达到287亿美元。此后的数据更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飞速发展。面对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为充分体现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创新经济的促进作用,2018年我国对知识产权执法体系做出全面调整,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统筹配置关于产权保护方面的行政处罚职能和执法资源。由此可见,我国的知识产权体系建设正朝着多领域协调化、制度化、国际化的正态方向大步前进。
知识产权的发展也促进形成一个巨大的用人缺口,在立法方面已做到基本有法可依的程度下,实践型人才成为市场的主要需求,能正确运用知识产权相关规则、强势应对国际竞争纠纷、懂得如何保护相关权利利益的人才是如今知识产权需求方向;但要想做到如此全面并非易事,在现今培养体系下毕业的知识产权人才真正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又是少之又少。所以,用人市场对于具备知识产权硬实力的人才的需求仍非常巨大。
以知识产权强国美国为例,早在1789年,美国在其《宪法》第一章第八条第八款就指出,国会有权“保障著作家和发明人对各自的著作和发明在一定的期限内的专有权利,以促进科学和实用艺术的进步”,并于1790年颁布了《专利法》和《著作权法》,1870年制定了《商标法》。从立法时间上来看,我国的知识产权立法起步显然要远远落后于美国。从美国知识产权的发展路径上来看,美国的知识产权自始至终是建立在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上的,1790后的美国,作为技术进口国,就利用知识产权来特别保护本国发明人的利益,抵消国外专利制度的负面影响;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美国知识产权的保护领域逐渐扩大。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又利用知识产权参与国际竞争,发展为从建立贸易壁垒到发展技术壁垒,建立并巩固其强国地位。可以说,美国的知识产权自诞生之日起,就充满为其经济发展所用的色彩,经过长时间的完善与发展,如今已经成为美国国家战略中极为重要的一環。
根据美国的情况,可以看出知识产权既属于法律,但又不同于一般法律,其与经济、科学技术的紧密联系使其具有独特性,也成为现代化国家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2 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与就业的相关问题
对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除教育理念、人才基数、国家重视、经济强有力支持等这些我国特色优势外,现阶段的知识产权教育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教学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无法培养出真正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截至2018年,全国范围内已经有76所高校在本科阶段即设置知识产权专业,之所以将知识产权专业独立于传统法学专业,原因在于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知识产权人所需具有的专业能力大致包括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五个方面,初级的知识产权教育往往更加注重保护的传授,即对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反垄断法等基础法条的理解,而忽视知识产权也需注重实践、运用乃至服务的特性,更需要与当今前沿技术、商业、经济等领域产生联系。归根结底,知识产权是服务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所以对于接受专业知识产权教育的高校在校生来说,传统的法学教育体系难以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复合型人才。此方面需要各高校从课程结构出发,对工科、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也进行通识教育,同时面向用人市场,增加实践课程,强化司法文书、实务、案例分析等能力的培养。
师资结构、课程设置不完善不合理,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与法学毕业生并没有实质性差别 如今大部分高校的知识产权培养都停留在本学院教师授课阶段,甚至大部分知识产权专业的教师来自传统法学院,这就造成知识产权专业即使独立于传统法学,但教育方法、教育结构、教师组成等,都是来源于传统法学院。如此操作,知识产权专业的单设便成为表面功夫,实质上与传统法学教育无大区别。可见,要想知识产权专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完善教师结构至关重要,除法学教师之外,也应加入如职业导师、工科专业导师、经济学与管理学等相关导师引领。与此同时,合理的课程设置同样重要,不能盲目给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生加课程,要有增有减,朝着专业化培养靠拢,避免杂而不精。
现阶段教育缺乏案例教育与国际眼界,实践性不高 在法学通识教育阶段,很少有学校、教师给学生渗透国际视野。但知识产权作为非产生于本土的法律,其法律渊源、实质特点、服务领域等都要求从业者具有相当的国际视野。尤其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华为、小米、中兴等高科技厂商的国际市场尝试,带来一系列复杂且具有启发性的专利纠纷案例。可以说,知识产权在我国的教育发展,绝不能仅仅把眼光放在国内,更要从教育阶段就向学生输送一种国际化思维,对外国的代表性案例进行深入探讨,对国际上灵活运用专利制度保护自己权益的成功典型进行深入分析,甚至可以与企业进行合作培养,实地实案教育,如此才能培养出具有应对未来能力的知识产权应用型人才。
3 知识产权人才市场需求具体分析
知识产权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其上升趋势势不可挡,原先专业的空缺造成大批量人才的需要。正是为了解决用人市场供需不平衡等问题,同时随着新材料新技术、高科技产业、互联网等相关高新领域的迅猛发展,也不断需求具有实践能力的知识产权方面人才。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目前对知识产权方面人才的需求量为5.5万~6万人,而我国几年来对社会输送的合格知识产权人才大约只有3000人,远远未达到社会需求。依此看来,知识产权专业在我国目前拥有非常广阔的就业前景,其就业方向大致与法学就业方向有所相似但又略有不同。根据国家对知识产权人才技能的需求,大致为以教授知识产权专门类型技能为主、以一般法律技能为辅,培养新型知识产权人才,专门技能的需求又以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商业秘密法和国际产权法为主。
据调查资料显示,我国近年向社会提供的合格知识产权人才远未达到社会需求,但一味追求培养数量是不可取的。反观现阶段在绝对数量上,我国法学(包括知识产权)人才往往处于一种供大于求的状态,但经过通识教育拿到学位的毕业生,往往还难以胜任相关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水平要求。所以说在提高人才培养数量的同时,保证质量和实践能力是更为重要的。对此,无论是国家方面抑或企业方面,也对法学、知识产权毕业生的具体技能掌握做出一些具体要求,大致要求为通过司法考试,有一定英文沟通能力,有正确分析撰写司法文书的能力等,目的多为更有效率地筛选人才以及提高工作效率。而具体法律技能的掌握多以诉讼法、公司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等为热门需求。
据调查,在律师事务所规模在1000人以上的单位,招收具有知识产权相关技能的人才在400~500人;律师事务所规模小于100人的,其人才招收在30~40人。以此看来,对拥有知识产权相关技能的人才的规模需求占律师事务所的30%~40%,比例较高(此处数据来源为某企业招聘网站)。
而专利代理机构与律师事务所所要求的技能掌握大致相似,且需求比例进一步提高。但需要注意的是,专利代理机构方面对人才则要求具备一定的理工科背景,以机电、电子、自动化等专业为主,其目的主要在于对专利图、说明书等资料进行更好的理解、撰写与应用,从而更好地胜任专利代理工作。专利代理机构所需人才众多,规模100人以上的专利代理机构招聘的人才数量多不设上限。
从法院及检察院方面情况来看,其基本要求亦是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资格考试,同时最低学历要求为硕士及以上学位。知识产权法院额外要求为本科辅修工学、理学专业且最高学位为法学专业,其招收人才占比大约在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4 针对人才市需求与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具体建议
从上述数据来看,各单位招收毕业生的岗位需求不同,其知识结构需求必然是跨学科与复合型的,要求每一位学生除掌握主要法学专业技能以外,还须掌握一定的工科专业知识,以及能够熟练运用英语撰写起草相关专利代理文书,这样才能在面对众多专利说明书、技术要点、专利侵权判定等专业文书时从容不迫。作为法律相关行业的從业人员,过硬的法律基本技能必不可少,通过国家统一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便是一个重要的门槛。
就业前景的好坏取决于社会对毕业生的数量以及质量需求。随着诸多高校法学专业的设立,法学高等教育存在一定程度上结构的失衡,集中表现于大批量法学生社会供给量与社会需求量的不平衡。这里的不平衡既包括数量上的供给量明显大于需求量,也包括供给的质量远远未达到社会需求的质量。而从法学生自身来看,其毕业以后就业意图或集中于某些社会热门专业,从而导致出现一方面人才过剩而另一方面人才不足的现象。为解决此问题,国家需要出台相关政策以做好法学毕业生就业的供给侧改革。
针对就业数据的分析和国家政策的调整以及国家整体针对知识产权的方针,引起社会、教育等相关领域的重视,尤其是作为人才输送最前线的各大高校,更要积极探索知识产权领域精英人才培养路径。通过开设不同的课程,真正做到让毕业生具有创业+创新双重技能,着重培养复合型人才,由大量输送人才转变为高质量输送具有真正实践业务能力的知识产权人才,着力于填补知识产权高端人才的市场缺口。
同时,在积极探寻培养相关人才的最佳模式过程中,也要继续巩固相关人才的法学通识教育,形成通识教育+精英教育两手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进行法学教育的同时渗透理工科、商科业务能力培养,但要注意避免知识产权专业教育出“四不像”人才。归根结底,知识产权人才还是法律层面的人才,在培养方式上切勿舍本逐末。在用人市场中,一名优秀的知识产权从业者的民法、刑法、诉讼法等基础部门法知识更是一定要过硬,同时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外语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技能。
因此,既可以通过教育改革来促进人才培养,亦可通过用人市场需求来倒逼教育。其中涉及多方面,这里列举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可反映到高校加强跨学科教学团队的设置,以达到精准解决知识产权教育的痛点。通过法学思维看理工科技术,是知识产权人独有的角度。以上针对用人市场现状所反观到人才培养角度的建议,对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促进经济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而无论是从国家抑或个人,要从方方面面做好准备,迎接挑战,共同推动我国知识产权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礼理.大学知识产权法方向的专业设置与就业前景[J].商,2015(31):254.
[2]樊纲.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09年报告[R].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3]杨祝顺.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改革:服务创新创业的时代需要[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9(4):100-105.
[4]冯晓青.中国70年知识产权制度回顾及理论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19(6):25-37.
[5]曲立,顾晶晶,王迪,等.国内外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我国知识产权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监管研究,2019(8):75-7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