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橡皮泥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时间:2024-05-07

常姗姗

摘 要 就小学美术而言,泥工教学是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泥工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开发民间美术资源,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工艺,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手脑互动制作能力。

关键词 小学美术;橡皮泥;教学资源;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1-0094-02

1 前言

捏泥人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經典的中华传统民间手工艺术。许多农村儿童都是在玩“泥巴”中快乐长大的。如今,橡皮泥作为现代玩具替代了曾经的“泥巴”,进入校园,成为许多课程活动体系中非常重要的辅助教学资源。

所谓橡皮泥,是现代彩泥的前身,问世于1956年。起初它只有灰白一种颜色,在随后不久的时间内,很快就有了多种多样的颜色和香味,如夜光的、金银色的、香波与刮胡水味的等。如今升级版的橡皮泥就是彩泥,再高端的叫“超轻黏土”,具有代表性的是“欧克泥”。在动画发展史上,许多经典动画就是以橡皮泥为材质,并通过定格技术制作而成的。橡皮泥确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之一。

2 简析橡皮泥教学的问题现象及其主要成因

以“泥娃娃”和“壶的聚会”橡皮泥教学为例,其问题现象集中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思路打不开,学生的想象力难以获得舒展。如一个完整的“泥娃娃”,由头部、身躯和四肢组成;而一个完整的“泥壶”,无论实用性的还是装饰性的,都应有壶盖、壶身、壶柄和壶嘴等基本部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只能完成基本操作任务——用橡皮泥团成圆球体,接着压出一个长方体做身躯,再压出四条圆柱体做四肢;也有人只用一块橡皮泥就完成了全身制作,不仅色彩单调,而且谈不上什么造型。除此之外,没有丝毫的想象添加成分,不知道积极主动地去漂亮装饰。

2)缺乏情感投入,作品远离生活。比如“泥娃娃”,按照常理来讲,既然是人物形象,就必然有些表情、身姿和着装什么的,可是“扫把不到,灰尘自然不会跑掉”,绝大多数小学生好像是被动式完成操作任务,他们的作品实在是不尽如人意[1]。

造成如此问题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细加分析起来,主要在于如下几点。

1)现代小学生生长于优越的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缺乏应有的主动意识,依赖性很强,个性化思维不足。

2)撇开城市环境不说,即使在农村,孩子们真正“玩泥巴”的机会也是少之又少,动手能力普遍较弱。

3)外在的有效“刺激”力度不够。许多教师把泥工作为一项教学任务来完成,无论学生的橡皮泥做得好与不好,只是轻描淡写地简单点评一下了之,严重缺乏小伙伴相互之间的“激烈竞争”与“你追我赶”。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小学生属于“唯情趣一族”,既然内在驱动不足,而且缺乏相应的外在动力,他们又能如何呢?

4)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不到位,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不足,生活经验和实际认知又相对浅薄,如果再缺少积极有效的示范与引导,他们自然是难以“出彩”的。与之相应的是,如果教师善于示范、引导有方,则定能在潜移默化中收到熟能生巧的良好效果[2]。

3 对橡皮泥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心灵”与“手巧”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要让橡皮泥能在小学生手中“玩转”起来,应从如下几方面予以努力。

注重教师率先垂范,充分发挥潜移默化的示范引导作用 对于小学生和手工课教学而言,范例制作是极其重要且不可代替的。就像一位巧妇,如果她烧了色、香、味、形俱佳的一桌菜肴,让人胃口大开、垂涎欲滴,人们一定会吃得非常开心;反之亦然。同样道理,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任教者如果利用看似普通的橡皮泥制作出非常精美、栩栩如生的作品,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有效引发他们认真欣赏的兴趣,能够激发他们跃跃欲试、竞相效仿的学习心态,更重要的是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精益求精的良好品质。

除了让小学生欣赏惊叹之外,教师应注重抓住所塑物体的主要特征和细微之处,引导他们认真观察、仔细品味,勤于实践、有效弥补。教师不要急于求成,应遵循“循序渐进、熟能生巧”的施教原则,由粗到细、由外到内、由浅入深地给予示范与引导,注重保持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和成功信念,从中赢得千里跬步、江海细流的教学效应[3]。

关注学生学习心态,帮助其在实际操作中寻找制作技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尖上。”只有让孩子们真正地去动手做了,他们的智慧之花才会绽放,才能绚丽多彩。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许多小学生乐于动手、勤于操作,而一旦遇到“障碍”,便缺乏继续深入的自觉性和自信心。还有部分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就做,不感兴趣的则不愿意去做。他们属于“少数派”,如果听之任之的话,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有鉴于此,应多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心态,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帮助他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掌握橡皮泥的动手技能,寻找一定的制作技巧。在一次橡皮泥蛋糕制作课上,有位学生拉着笔者的手说:“老师,这个蛋糕我总是弄得不圆,你能帮帮我吗?”能答应他吗?肯定不能,于是笔者对他说:“你做得比原来好多了。不要着急,把手指稍微纠正一下,再试试看。”果然,他又花了一些功夫,终于成功了!看着他一脸兴奋的样子,真的感觉很可爱[4]。

坚持核心素养为主,促进小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有所创新 新课程非常重视在“人文化关怀”指导下,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素养。什么是学生核心素养,就是以独立学习和合作探究为主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小学美术橡皮泥教学来说,积极培养学生的制作技能、速度和双手协调性是关键性因素,与此同时,积极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精神以及实践创新能力,更是不容忽视的又一关键因素。

以多人合作探究小组为例,教师以综合学情为基础,按照“自愿+指定”的基本原则,把小学生分为6~8人的学习合作小组(动态性的,可适时调整),并进行预先的人员编号。其中,有些人的想象力丰富一些,有些人的设计能力稍强一些,有些人的制作技能稍巧一些。然后就“泥娃娃”等主题橡皮泥制作开展小组之间的“创优争先”活动。在评比活动前,让事先指定的各组代表(如5号组员)介绍本组的分工和操作过程等。如此而为,可在“以赛激趣促做”中赢得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适当创新。

开发课程教学资源,不断深化小学生的橡皮泥制作情怀 在学校教育中,课堂固然是课程活动的制高点和主阵地,基础教材亦是从事课程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然而“过去教科书是课程教学活动的全部内容,如今社会生活则是课程教学活动的教科书”。尤其对于橡皮泥这类课程活动而言,如果缺乏生活元素的丰富涵养和有效滋补,那么它终将因此而成为“镜中花、水中月”现象。换言之,应根据实际教学和学生发展需要,不断地开发和利用丰富多元的课程教学资源,为课程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元素,才能在丰富课程内涵、拓展学习视野中深化小学生的学习情怀。

以“泥娃娃”教学为例,笔者在完成教材内容后,为了进一步激发小学生对橡皮泥制作工艺的兴趣和积极性,一方面通过多媒体课件、微视频技术,让大家欣赏很多不同类的“泥娃娃”和泥塑人物图片;另一方面,让小学生课余多渠道搜集相关作品并发到微信平台上,实现优质资源的相互共享,既开阔了学习视野,又深化了教学内容。

坚持激励评价机制,不断激发小学生的橡皮泥制作活力 学校教育是一项师生互动的情感性工程,又是一项教学相长的艺术性实践工程。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应当而且必须讲究一定的教学艺术。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与“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一俗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有一次橡皮泥制作活动中,笔者随心而动地把某生的作品用手机拍摄下来,班级里随即就有许多学生脸现羡慕之色,还有人说:“×××同学真的很棒,老师还把他的作品拍下来呢!”“要是我的作品也能被老师拍下来,多好啊!”……听到这些话,笔者干脆对全班宣布:“还有谁愿意把作品让老师拍下来的?除了拍下来,老师还要把你们的橡皮泥作品发到手机微信上,让你爸爸妈妈和其他同学的爸爸妈妈也能看到这些作品,好不好啊?”许多人大声喊道:“好!”有个学生问:“老师,我想做得好一些再拍,可以吗?”“当然可以。”从那以后,全班迅速掀起橡皮泥制作的熱潮。

4 结语

一块普普通通的橡皮泥经过教师的积极引导,能在学生手中成就各式各样的手工作品,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艺术文化,而且打开了学生的智慧和能力之门,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王胜选.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功能探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7):116-119.

[2]许敏.汲取民间艺术精华 丰富校本课程内涵:洛房泥塑[J].少儿美术,2010(10):38-39.

[3]邓彬娴.怎样上好具有农村特色美术课的几点思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8):309.

[4]张祖庆,黄仲华.“‘橡皮泥真人秀”作文教学实录及评析[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1(3):28-3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