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夏静林
10.3969/j.issn.1671-489X.2016.19.106
摘 要 在通识教育理念下,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方面对英国文学课程予以优化,使其更好地熏陶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博雅情怀。
关键词 通识教育;英国文学;人文修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9-0106-02
1 通识教育理念的发展与内涵
通识教育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主教育”理念,20世纪在美国教育界经历几次变革,哈佛大学1945年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又称哈佛“红皮书”)集中阐释了通识教育理念。在“红皮书”的影响下,日本自1947年起开始了通识教育研究热潮。2002年,在武汉大学举行的“海峡两岸大学通识教育暨大学校长治校理念与风格学术研讨会”标志着国内通识教育发展的新起点。
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理念各有阐释。哈佛大学James Conant指出:“通识教育问题的核心是承袭自由与人道的传统。”(The Harvard Committee,1950:VIII)。我国台湾清华大学前校长刘兆玄认为通识就是“五识”:知识、常识、见识、胆识及赏识。有学者提出,通识教育的灵魂就在于不瞄准任何具体的功利性和实用性目标,不局限于专业知识的获取,而在于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健全人格、人文素养、善思博识、自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也有学者提出,通识教育之通识就是超越专业局限而达到普遍知识,由普遍的知识达到人对自我存在之整全的认识。因此,通识教育更多在于对人性的教育,强调人的全面素质,培养完整的人。
2 外语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联
外语教育一直是通识教育的重要领域,民国时期的胡适、林玉堂、梁实秋等都是我国外语专业通识教育的成功范例,他们都能够学贯中西,打通学科,是博雅之士的代表。2000年4月发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大纲》中对复合型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与通识教育相互吻合。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夯实语言的基础上,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健全的人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因此,在通识教育视野下,本科阶段英语专业教学应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人文素质修养方面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宽厚的学科基础和宽泛的适应性。这也符合文秋芳教授提出的“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并非是不同学科知识的简单相加,也不可能同时融合所有学科知识,而是应该以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的观点。
3 英国文学课程中的通识价值
英国文学课程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是提高英语语言水平和文化素质的重要课程,内容包括文学史和文学选读两部分,涉及英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既包含文学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宗教等关系的讲解,也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的探索。英国文学课程广博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它在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良好德行、人文主义情怀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学生通过对英国文学史及重要作家、作品的学习,不但能够了解英国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文学流派的产生和演变,更能够根据作家、作品产生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背景,感受文学传统的继承、借鉴和创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于代表西方文化作品的鉴赏,不但强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知,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人文素养,为培养博学善思的整全之人奠定基础。
4 通识教育理念下英国文学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理念的更新 通识教育是以培养整全之人为目标,在通识教育理念下,英国文学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感悟、构建自身的认知体系,提高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构建文学思维模式。
教学内容的优化 传统的英国文学课程是以时间为序,从中古时期讲述到现当代时期,包括文学史与文学选读两部分。因为教学任务繁重,课时有限,在授课过程中,容易造成厚古薄今的现象。第一讲的中古时期因其内容晦涩难懂,容易打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因此,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可打破传统的时间顺序,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先易后难。
首先,在课程的初始阶段,可以挑选学生耳熟能详的作品引入课程,教会学生如何从文学的角度分析文本,如何把文本放置在历史文化背景中体会、感知作者传达的思想和精神;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文学思维。例如:以学生感同身受的“成长”为话题,讲述如何赏析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和丹尼尔·狄福的《鲁滨孙漂游记》;以永恒的“爱情”为话题,分析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茱莉亚》;以“自然”为话题,介绍华兹华斯的《我好似一片孤独的流云》。
其次,在学生逐渐建构自己的文学学习方法后,可按照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不同题材来对教学内容重新归类。诗歌细分为史诗、十四行诗、抒情诗等;戏剧细化为悲剧、戏剧、悲喜剧等;小说细化为传统小说、后现代小说等类型。按照题材划分的方法便于学生更加系统化地了解学习内容、构建学习框架。
教学方法的改变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内化文学知识,教学过程应以引导、启发为主,从而达到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使用交互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如设置课堂讨论小组,组织课堂演讲、角色表演、诗歌朗诵等活动。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基础上督促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演讲能力,增加审美体验、人文修养和综合素养。
评价方式的革新 在通识教育视野下,文学课程开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力,提升文化素质、人文修养,从人格方面引导学生成为整全之人。在深入领会课程的过程中,学生在课下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和努力。相比于某些知识点的考核,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所做所学所思所感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学习情况。因此,课程评价方式应综合地体现整个学习过程,应将课堂表现、读书报告、课堂表演、课下自主学习情况与期末考试一起纳入课程评价中,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英文课程的非功利性、广博性,从学习全过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博雅情怀。■
参考文献
[1]Williams H T, Smith P J, The Harvard Committee, 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 Report of the Harvard Committee
[M].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0.
[2]陈惠君,王淼,吕英娜.通识教育理念下应用技术型大学英美文学课程改革[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3):95-98.
[3]陈尚坤,沈骑.通识教育视野下英美文学课程改革探讨[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2):86-87.
[4]刘铁芳.大学通识教育的意蕴及其可能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2(7):1-5.
[5]王鲁男.外语专业通识教育:历史、现状与展望[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3(6):922-93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