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刘洪武
10.3969/j.issn.1671-489X.2016.19.124
摘 要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在小学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要围绕实现四个目标:促进有效开展教学,培养实际运用能力,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构建科学思维模式。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9-0124-02
1 引言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家庭,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习方式都产生重大的冲击和影响,促进了学校教学模式的变革,加快了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其趣味性、直观性和精确性,易于修改、便于保存管理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与学生的欢迎。在小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应该注重实现4个目标。
2 四个层级目标
促进有效开展教学 任何一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服务、服从于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这一目标。
1)灵活的形式促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小学教学中广泛应用的投影仪、计算机和电子白板是比较普遍设备。这些设备辅助教学时使用最多的方式,就是充分利用彩色图文、光影动漫、音频视频等制作的课件,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示、补充和演示。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些设备本身和其展示的内容,都容易吸引他们注意力。
2)交互性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信息化教学平台可以很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即时性的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信息传达及反馈都可通过网络平台方便实现,增强了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
3)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有效助力。学生在遇到学习难题时,可以通过登录学校的网站或者是其他平台,反复观看教师的教学视频和课件演示,逐步突破难点。同时,学生可以利用网上的专题论坛,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在交流中提升学习能力,解决学习问题。特别是微课的兴起,以一个环节、一个知识点作为一个内容的短视频,随时随地可供学生浏览观看,为学生有效利用时间学习提供了方便[1]。
培养实际运用能力 培养学习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实践角度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就是一种实践能力提升的过程。因此,应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提高观察分析能力。首先,传统教学中,也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实体教具、图片展示等手段。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发展,促进教学方式相比以往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课件制作、课堂呈现、课程导入、考核评估等多个环节,信息手段均得到了广泛应用。各种教学设备的使用,大大提升了教学过程的直观性。这一直观性并非使学习变得简单化,实质上大大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内容,要求提高学习的有效性,这就对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分辨重、难点,深入分析,精心提炼。
2)培养动手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在增加了学生自主性的同时,直接对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提出了要求。无论是个人去互联网上查询交流,还是课堂上对课件的使用,无论是对设备的操作还是对教具的管理,都需要学生不断提高动手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训练,使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高动手能力。
3)发展自学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设施方便了学生学习,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爱不爱学的问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拥有多少自主性,是衡量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充分的重要指标,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
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好的行为习惯能够伴随一生,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在信息化技术应用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应注重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1)形成主动学习习惯。主动学习需要有明确的目标、积极的兴趣、稳定的途径和自我挑战的态度。在计算机的应用中、在互联网上,有太多的寓教于乐的软件和课件,将各种知识和技能融于其中,吸引学生去学习,去挑战。由原来的负担,转变成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要在这个过程中因势利导,使主动学习的习惯潜移默化中形成。
2)形成规范管理习惯。教室里的电视、投影仪、电脑、白板等设备都有各自的管理要求和流程。学生在教学中能够直接看到学校和教师对这些设施设备的使用、保养和维护,这也是最直观的身教范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参与这一过程,将其作为培养学生规范习惯养成的一种方法。
3)形成有始有终的习惯。设施设备的使用,从开到关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流程;闯关式的课件演示和游戏式的习题测试,也是一个从起点到目标终点的过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通过这些具体过程强化这种有始有终的训练,使这种行为模式深刻记忆在学生脑海里,最终习惯成自然[2]。
构建科学思维模式 当前知识更新换代的时间正在加快。小学六年的学习,除基础性的知识外,很多接受的知识在学生在校期间或离开学校后即失去或不再具有原有价值意义。因此,基础教育的任务在教授知识、夯实基础之外,还要增加一项内容,即思维模式的早期塑造。
1)树立严谨的思维态度。现代教育技术及设施本身就处处体现着严谨。设备的生产需要科学的设计、精密的制造,软件平台的建设需要来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编程,技术的应用需要严格的规则和精熟的操作等。以微课教学为例,往往以一个知识点为主,录制一部几分钟长的视频,供教师参考,供学生使用。正是这样一个点一个点的对接,才完成了一个个的课程教学目标任务。
2)培养数据分析意识。现小学阶段已经开始接触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如读、画统计图表等。但对于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的社会需求来说,这种基础的分析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未来个人职业发展需要。因此,要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及技术的应用,从小培养他们数据分析的意识,并从简单的数据分析中,学会规划相关事项。
3)激发创新探究的思维习惯。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教师和学生都要在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有意识地去感悟这些创新成果,树立不断探究创新的理念。
3 总结
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把信息化技术作为重要辅助手段,明确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技术设施的重要作用,将其作为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一种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3(1):12-18.
[2]田少煦,李陵,刘运祥.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精品课程建设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12):89-9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