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俞秀梅
天祝县新华中学 甘肃天祝 733200
语文课应当是广义的语言课。从表现形式来看,它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从使用范围来看,它包括实用语言、文艺语言和科技语言。语文课应当十分重视语言教学。
所谓语言教学,是指在感受课文语言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咀嚼、揣摩、领悟课文语言所蕴含的内在含义的教学活动。语言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呢?人教社专家明确指出,中学语文中语言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传授语言基础知识,培养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读听和说写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能够理解一般文章和口头语言的准确性、连贯性、严密性,能够理解语言的表层含义和隐含意思,能够鉴赏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和含蓄性,使学生具有写作和说话的准确、流畅、得体的语言能力;养成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化素养,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品味这段文字,笔者体会语言教学的基本任务有三点:一是传授语言基础知识;二是培养语言能力;三是培养语言文化素养。笔者据此认为,语言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以思维为核心的语言能力的训练上。那么,在教学中怎么落实这一“着力点”呢?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感情朗读又是以理解课文为基础而进行的,使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同时感情朗读又反作用于课文的理解,当学生能够把本来毫无生气的文字符号通过朗读折射出一定的情感光芒,则说明已经把握了文章的情感基调,读出了语言的韵味。朗读体味语言能力的方法主要有演读配合法和动作表情并茂法。
所谓“演读配合”,其一就是要边读边演,通过表演简单的舞蹈、舞台动作,让学生充分表达内心的情感体会,以达到感情朗读的效果,一般适用于简短的诗歌,即《金色花》《纸船》等课文;其二就是在学习课文时或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自编自演,适合童话故事式的课文,如《皇帝的新装》等课文。初中生特别是七年级的学生,天性活泼,爱模仿、爱游戏、爱表演,可以通过表演动作和表演课本剧的朗读形式来满足他们的天性。学生在课本剧的情景影响下,既训练了朗读能力,又培养了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及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动作表情并茂法”就是让学生在朗读时运用已掌握的文章写作背景,如身临其境地读出文章的语气和语调,配上合适的动作、丰富的表情一同进行的一种朗读方法。学生为了能够读出语气语调,配上合适的动作表情,就必然要把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内化,提升为自己的感情体验,再通过恰当的语调、丰富的表情表达出来,达到入文入情的境界。同时动作表情的运用还可以使朗读者与听众的积极性提高起来,使看似枯燥单一的朗读生动活泼起来。因此,在课堂中经常运用动作表情并茂式的朗读方法去创造朗读的情景和氛围,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而且能锻炼和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和语文修养。
钱梦龙老师在教《论雷峰塔的倒掉》,讲到结尾一段“活该”二字时,他先让学生变换语调去读,在热闹了一阵子后,他问:“谁读出了味道?”一个学生立即站起来说:“‘活该’两个字干脆有力、痛快淋漓,说明法海罪有应得!”钱老师说:“看,这‘味道’是读出来的。”
《愚公移山》中有这样两段文字: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教学时可抓住这两段文字的相似处和不同点,扣住“献疑曰”——“笑而止之曰”,“以君之力”——“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且焉置土石”——“其如土石何”等关键语句,从句式、称谓、语气等方面反复比较。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愚公妻、智叟虽然都不同意愚公移山,但他们的态度是迥然有别的:愚公妻的态度是“献疑”,表现出对愚公的担心和关心;而智叟的态度则是讥笑和讽刺。通过语言比较,能锻炼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抓语言的比较训练,不仅仅比较同一篇课文,也要比较课文之间的异同。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借助学过的课文来体会和理解新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从中感受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如《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课文要求学生理解“护官符”在文中对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所起的作用。教学中,教师联系《孔乙己》进行情节发展的动因比较,效果事半功倍。《孔乙己》中多次出现的“笑”,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迭现了不同的社会生活画面,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人物性格,人物的悲剧命运和社会的愚昧病态就是通过这些“笑”展现出来的。而《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则由贾雨村为捞取升官资本而装腔作势地发签捉拿薛蟠开始,到门子献“符”情节便急转直下。之后,“密室策划”“徇情枉法”以及最后的“修书邀功”等情节,全都因“符”的作用而步步发展的。所不同的是,孔乙己的“笑”构成一个促使人物悲剧命运发展的社会环境,《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则以“符”作为人物的直接诱因。经过“笑”和“符” 的异同比较,学生就能比较地理解“符”在《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的“动因”作用了。
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中“泛滥”“埋葬”真是匠心独运,精妙无比。“泛滥”一词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是贬词褒用。这里是无法操纵与控制的意思,表现出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想四下泛滥奔流,一发不可收拾。它比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表达作者极其强烈的思想之情。“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飘荡、回响在田垄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出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随着“九一八”的到来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这里用“埋葬”比“飘荡”“回想”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就举一反三理解了课文内容,训练了语言能力。
《中国石拱桥》一文在介绍赵州桥时写道:“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如何理解巧妙绝伦的含义呢?照字面意思讲:巧妙,技术灵巧高明;绝,独一无二;伦,同类,意思是形容技术高明,同类之中没有能赶上的。但结合上下文来考查,“巧妙绝伦”的含义就不止于此,其含义有:1)制造奇特;2)设计富有创造性;3)桥身坚固;4)结构匀称。这样依境释义,“巧妙绝伦”的含义就具体化了。
《我的老师》中有这样一句:“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有一位教师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蔡老师在信中是怎样劝慰‘我’的呢?她可能会说些什么话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索后纷纷举手。有的说:“蔡老师可能会说:‘小魏巍呀,别难过,你爸爸不是坏人,他在部队里当了军官,以后会叫你到部队里去玩的。’”有的说:“蔡老师可能说:‘小魏巍呀,别太伤心,我帮你去批评那些同学,你要振作起来。’”有的说:“小魏巍,老师对不起你,你别再难过了,再难过你妈妈会伤心的。”有的说:“魏巍,你是好孩子,你心清如水,老师理解你,你别怕。”学生的想象丰富多彩,合情合理。这种想象力的训练,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