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赵玮玮
对提高农村教学点教育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赵玮玮
这些年随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学质量的高度重视,各个学校也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学校的重中之重提上日程。随着人口的自然下降,农村适龄儿童的减少,很多行政村的完全小学变成了教学点。关注教学点,已成为今后农村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工作。那么,为什么农村小学近几年的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特别是被遗忘在“角落”里的教学点的教学质量更是举步维艰?根据近年来的实践与探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阻碍了农村教学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点教师年龄结构老龄化,学历低、知识结构陈旧,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广大农村教学点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严重缺编,大多数教师年龄集中在45~50岁这一年龄段,有的学校还有60岁左右的老教师,大多面临退休。严重失衡的教师性别结构也一定程度地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加上基础教育本身就应该充满阳光和活力,而过大的老龄教师结构,也一定程度地影响到校园的生气和学生的性格发展。综合素质跟不上,实施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绝对是一句口号。因此,提高教学点教师的素质,更新年轻教师,已是当务之急。
教学点一般都设置在离乡镇中心较远且偏僻的地区,本身基础较差。因为位置的偏远、不便的交通、闭塞的生活环境,致使没有教师愿意去教学点工作。因此,教学点的教师通常都是居住在本村的民办转公办的老教师,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相对较差。有的人还体弱多病,临近退休,教师队伍缺乏新鲜血液。领导对教学点也疏于管理,因而教学点工作松弛,教师缺乏自主学习和提高意识,教学质量普遍较差。多数是一位教师唱“独角戏”,一年半载也难得有主管部门领导来一趟。大多教学点学校体育课是“随处放羊”,音乐课是“唱歌走样”,美术课是“欣赏欣赏”了事,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很难养成。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教师生病或者遇农忙时节,学生就不得不回家休息。管理的无序,加重了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难度。沉重的教学负担、过大的心理压力致使教师基本上处在满负荷运转,多课头、多课时、多角色一直是教学点教师的“家常饭”。
教学时间长,教师数量少,空闲时间少,无暇学习是个不争的事实。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农村小学师资又相对缺乏,教师个人教学时间较长,在校内除了上课就是备课、批改作业,根本无暇学习,自主学习、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几乎没有。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培训往往也是顾得了这头顾不了那头,很难坚持下来,所以很难得到较高层次的教育教学指导。加强对农村教学点的管理,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让教学点的教师能够参加各级各类的教研和培训,开阔教学点教师的视野,提升教学点教师的教学水平。
留守儿童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父母外出后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多数研究都显示留守儿童总体的学业成绩较之非留守儿童要差,较之父母外出之前有所下滑。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以隔代监护和单亲监护为主,有些祖父母由于自身精力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对留守儿童的健康、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有一定的副作用。孩子回家后,几乎没有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认为孩子的学习有教师就行了;“读书无用论”在广大的农村有很大市场,各种原因造成教学点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了一种奢望。在市场经济大潮,也确实看到,一些人虽然未读几年书,但凭着脑瓜“灵活”赚了不少钱,甚至有的还当起了“阔老板”,这也成为“读书无用论”的借口。因此,上学不再是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有的农民认为学了知识也没用,只要能认两个大字,出门丢不了就行了。
中西部地区的教师待遇偏低,从教和务农双肩挑的现象普遍,制约了教师抓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农村教学点经费来源单一,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工作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广大教师在艰苦的条件下教书育人、默默耕耘,他们付出的很多,得到的回报相比城区学校教师却少得可怜。从工作、生活条件来看,教师除了工资,基本没有任何奖金、福利。上级的精神奖励也很难普照到他们的头上。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农村教育又是我国最大的民生。那么,如何提高农村教学点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人们应该更多地关注那些在艰难中发展的教学点,让每一所学校都获得较好的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良好的教育。
10.3969 /j.issn.1671-489X.2011.10.021
(作者单位:湖北省郧县柳陂镇和平岛小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