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郎国红
新课程理念导航有效实施语文教学
郎国红
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革潮流中。经过几年新课程的洗礼,各种新的教育理念思想、观点纷至沓来,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方法、技术手段不断涌进课堂。但是,与此同时,语文课堂也不免存在一些形式化的东西,这表现为一种“散乱的活跃”“虚伪的美丽”。笔者曾听到过这样的戏谑之语:“一年一个新花样,学来学去学不像。刚刚学得有点像,又来一个新花样。”由此,笔者认为,正确树立新课程的语文教学观,使语文教学删繁就简、返璞归真,很有必要。
自古以来,教师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是教学的绝对支配者,教学就是教师传授知识;教师“闻道在先”,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种“知”和“不知”的矛盾,教师在教学中应占主导地位。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常常是有其名而无其实。但随着课堂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角色正发生翻天覆地的转变,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做一个决策者,而不再是一个授业者。教师不仅是已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也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者,还应时时参与到学生的探究之中,与学生一起分享各自的思想与想法,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既富有生机又充满情趣。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时是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新、共同享受生命体验的完整的生活过程。因此,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主要任务在于促进学生发展,不但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应注意师生间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间要相互交流、沟通、理解、补充,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现在也产生这么一个误解:似乎只有实现了人文性,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工具性则与儿童的发展无涉。这表现在比较关注语文的人文情怀,却淡化了“学语习文”,甚至讳谈语文的知识技能,怕被人扣上“工具论”的帽子。而这样做又陷入片面性,必然造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两败俱伤。其实,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与生俱来,相辅相成的。没有工具性,便没有必要设语文课,人文性也无从谈起;没了人文性,语文课只有孤立的字、词、句、段、篇,枯燥的、机械的语言训练,语文便失去生机、情感和韵味。恰当的做法是在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进程中,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过程中,吸收人文内涵,培植人文精神,使学生既掌握语文这一交际工具,又吸收精神方面的营养,打下人生的底色。
语文教师要“守土有责”,要警惕内容庞杂、形式翻新、喧宾夺主、淡化本体,使语文教学遵循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本质,进行教学设计,做好课堂教学。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精神。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是创新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和实践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先成为一个富有创新意识的人。一个循规蹈矩,步人后尘,不研究学生创新动态,不去突破常规教学模式的教师,根本不可能去创新,去指导学生的创新,只能做一个知识技能的传播者。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时时掌握教学信息动态,更新教育观念,接受并容纳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尝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笔者也深刻地体会到,如果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技能,学生不但无创新可言,就连创新的欲望也被扼杀。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有创造性地工作,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与此同时,还要有创新的管理相配套。如对学生成绩的考核、对教师的评价的标准等都应当更新。现今的评价往往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比如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通过考试成绩来判断,新的评价标准不仅要考查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重视各种能力的发展状况。否则,创新教育只是一句空话,教学又会回到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路上来。
其次,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教师提高创新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新课程对很多教师而言,都会遇到很多陌生的问题,穿新鞋走老路是行不通的。于是,教研就显得极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教研提高自身发展,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研究者,以科研促教学。当然,实施创新教育,教师不能走极端。毕竟教育的基本功就是文化传承,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更难以创新。
知识的综合化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设置科学的综合课程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种世界性趋势。中小学设置综合实践课程能够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教育作用。研究性学习突破原有的单科性为主的课程框架,开发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特点的新型课程。许多篇目的设置都具有鲜明的学科综合性特点。因此,今天的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顺利实施新课标,教师应努力促进自身语文教学观念与教育策略的转变。所以,在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要求教师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争取做到对中学各科知识融会贯通,彻底摒弃“隔行如隔山”的落后陈腐观念。
其实,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因此,语文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应该由文学向哲学、历史学、地理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自然科学拓展,从而建立起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为此,语文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广泛涉猎,善于积累,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文学专业知识,更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课改中实施语文教学,就是把新课标、新教材与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尽可能进行完美的演绎。笔者认为读、写、做三线推进(读就是阅读,写即写作,做即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及其他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有效的教学方式。
1)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教师首先应该纵观全局,在教学之前对整册书的编排和内容有所了解,从导语到单元重点到课文重点,要心中有数;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作品的情境,感悟作品的人文精神。阅读中运用对话方式,让读者与作者、与文本、与同学、与老师进行交流,真正读出自己的感受。同时,要将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实践相结合,不断扩大学生视野,丰富阅读经历。
2)如何进行写作教学。首先建立写作制度,引导学生养成写作的习惯。其次是在已经搭建的平台上,逐步培养踏实的文风,要求作文言之有物,有实感真情,不做无病呻吟。教师要引导学生写生活,写思想,写自己的喜、怒、哀、乐,写每一瞬间触动心灵的东西……同时,教师要挖掘写作的源头,不断提供写作的思路,提供标题或者写作的范围、体裁等,还要利用批阅、讲评、推荐佳作等形式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第三步是提高写作的技巧。教师要对学生的作文内容、质量提出要求,要求他们写出的作品能够令人感动,给人警醒,催人泪下,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并且要有优美、整齐、错落有致的语言。经过这样的训练,文风踏实了,写作时就有话可说、有话会说了。
3)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新课标教材安排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涉及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从科学态度的培养到艺术文化的熏陶,从亲情的描述到语言文化的积累,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感情,并且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此外,还要根据本地实际,积极设计新的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合作、探究及应用。
10.3969 /j.issn.1671-489X.2011.10.031
(作者单位:河北省内丘县第二中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