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孟庆媛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孟庆媛
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的场景,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的全是美的形象及事物,新鲜感和积极情绪便会油然而生,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景象,思维的闸门也就情不自禁地打开,思维的动机和探索的欲望也就愈加强烈。
课前导语可以创设审美情境,可以愉悦审美心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审美渴望,唤起学生审美注意和好学乐学的情趣,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如教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教唱前播放音乐课件,在歌声中,流动的彩色画面呈现出一幅草原美景: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声情并茂充满空间,加上富有感情的歌词,活泼欢快的旋律,学生就像置身于辽阔的草原之上,爱恋之情从胸中汩汩流出,学生的情感被激发,思维的主动性被调动,这时在创设好的意境中展开教与学,真可谓水到渠成。
唱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唱歌教学中,不能只满足于教学生唱会一首歌曲,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准确地理解和表达歌曲的感情,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创造性地体味、演唱。在创造性的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重视教唱歌曲前,利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入歌曲所表现的意境中来;有的教师注重吟诵歌词,创造生活境界,激发学生对歌曲的情感体验;有的教师擅长在学生学会歌曲后,让学生适宜地选择打击乐器,编配节奏为歌曲伴奏,或创编舞蹈动作来表演歌曲;有的教师喜欢利用曲谱,让学生填写歌词……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都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和创造意识。如在教《长江之歌》时,教唱之前教师首先配乐朗诵歌词,以跌宕起伏的旋律,生动鲜明的情感感染学生,然后让学生伴随着激昂明快的乐曲吟诵:“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此时,学生已插上想象的双翼,飞向一泻千里、浩荡而雄伟的长江,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似乎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意道德和社会目的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音乐欣赏是实施美育教育,使学生了解和欣赏古今中外经典音乐作品的主要途径,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增强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和音乐修养。凡是寓于情感之中、趣味之中和娱乐之中价值的音乐,都是作曲家对现实生活思考的产物,它凝结着人类优秀的思想智慧和高尚的道德情感。学生在赏析音乐的同时,也就潜移默化地陶冶着善的性情,雕铸着美的灵魂。欣赏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会感受到大自然的可爱;欣赏《欢乐颂》,会感到那充满激情的歌声是对自由的真诚向往,是对自由的热烈赞颂。
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是指创造前人没发现的知识,而是教师对学生有目的地引导,使学生创造性地听、创造性地想象和创造艺术或非语言艺术表现出来,这一表现的过程,就是创造性的体现。欣赏教学就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挖掘作品内涵,从深度、广度掌握作品实质,使学生会听、创造性地听;就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启发学生对音乐丰富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准确地体验音乐情感,音乐想象本身就是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就应该解放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在边歌边舞、自唱自演、分组对唱等不同的方式中,开启艺术思维,更好地感受美、理解美、评价美,进而呈现美和创造美。
课外音乐活动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是课内教学的深化与发展。组织学生参加活动,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增强集体主义观念,扩大知识领域,培养兴趣特长。合唱队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演唱中,对歌曲进行情感体验,将创造性思维融进对歌曲的艺术处理,体现在演唱对歌曲的再次创作,进行高层次的艺术追求;在器乐特长队中,学生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识谱能力,掌握音准、节奏感,促进形象思维能力;在舞蹈小组中,学生掌握舞蹈的基本动作后,随着乐曲的节拍自编动作,尽情舞。歌咏比赛、舞蹈比赛、艺术节,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解放了学生的头脑、手脚、嘴巴,给予他们自由想象、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感想善想、敢说善说,敢干善干。同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尽情创造的欲望,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品格和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10.3969 /j.issn.1671-489X.2011.10.071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二中)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