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时间:2024-05-07

师红杰

目前,世界环境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为了经济的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不惜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人们注重于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结果产生许许多多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交通拥挤、噪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做好环境保护就显得非常困难,除了资金不足外,更主要的却是因为人的素质,人们更多地关心眼前的经济效益,而生态环境意识淡薄,致使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愈加突出,保护环境直至今日并没有成为全社会每一个成员的自觉行动。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开发区的迅速发展,盲目的工程建设,使我国耕地面积锐减,加之长期以来的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也愈来愈严重。1998年7~8月份,长江发生自1954年以来的全流域性特大洪水。此次洪水不仅发生早、水量大,而且水位持续居高不下,给国家和人民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究其原因除了降水(其降水量不及1954年)这一自然因素外,长江流域植被的严重破坏、水土流失的加剧,以及湖泊围垦使行洪蓄洪区域大幅度减少也是此次特大洪水产生的重要因素。

现行高中地理教材就是以地球的宇宙环境作为开端,以地球的圈层结构来揭示地理环境的特点,以自然资源为纽带,把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联系起来,最后以协调人地关系作为总结,可以说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教材的始终。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培养学生环保意识非常重要。

1 地理教育对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高中众多课程里面,数学、物理、政治、历史、美术、音乐、体育等科目根本与环境保护谈不上半点关系;而英语和语文也是偶尔有一两篇文章可能介绍有关环保的知识;化学只是针对学习某些物质反应的原理,但没有强调人地关系,没有宣传环保意识的意图;生物与环保有一定的联系,但毕竟生物属于理科,它只是强调自然生态部分的内容,而且这只占很少的篇幅作介绍,有关人类社会与环境部分的内容却只字不提。

其实环境问题可以从自然与社会两个方面分析,而地理课是中学各学科中唯一的一门跨自然和社会两大学科的。现在高中新课程改革,把各学科分成“文科”和“理科”两大类,而又只有地理是跨越“文理科”,各占一半,因为地理包括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类,它是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以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等为基本内容的学科。所以它在环保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2 通过时事和历史事件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恶化的危害

在地理课堂上通过时事和历史事件问题,适时渗透在地理教学中,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窥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如:20世纪发生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日本水俣湾有机汞污染等历史事件。再如:海湾战争、沙尘暴、厄尔尼诺现象、海水赤潮等时事和社会热点问题,这些事件最终以公害的形式或各类环境问题给公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危害。

在地理课上通过时事和历史事件的渗透教学,使学生学到地理知识的同时,还接受到环境教育,通过对这些事件的了解研究,让学生学会用地理学知识分析、评价这些事件的形成机制、演变过程与对策。如污染问题之所以在工业社会迅速发展,甚至形成公害,与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技术能力直接相关。从而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沉痛教训,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强烈的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环保欲望。

3 重视开放性教学,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才能

所谓开放性教学就是指环境教育中利用一些开放性教学材料,这些材料不限于常用的课本,教师不给出固定格式的结论,而是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也可能是比较一致的,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但不必统一到教师事先准备的结论上,因为环境问题本来就有多种解答方法。

4 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取环保知识

高中地理教材是从人类和环境关系着眼,讲述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通过对地球上的生物、土壤、自然带,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工业生产及工业布局,人口与城市,人类与环境等知识内容的讲解,使学生更能认识到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是保证农业生产的前提,即保护现有环境并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是促使环境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新的课程标准把环保、人口、可持续发展等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高中地理教材(必修)把人类对生活的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作为核心内容,使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因此,通过讲解使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使学生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新型社会主义荣辱观。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