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冯巍
***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这既从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方面提出了要弘扬中国精神、培育国家观念的殷切期望,也从弘扬中国精神、培育国家观念方面对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来,有些文艺创作与批评出现了一种脱离中国当代社会生活的倾向。应该推崇什么样的作品,质疑什么、弘扬什么,在文艺批评领域成为一个令人焦虑的问题。***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这样的优秀作品无疑都应有着深厚的中国当代社会生活底蕴和强烈的中国精神、中国观念的认同。因此,文艺批评不能只抓住表面和细节,不能只在作品自身当中转来转去,而是要将批评的出发点和支点放到文学艺术发展的整体进程中,放到国家、社会的时代变迁中,放到中华民族的当代文化建构中,“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从这样的高度和角度审视文艺作品,自然就会把模仿之作、歪曲之作、媚俗之作、媚外之作、一己悲欢之作、空中楼阁之作,摒弃在优秀作品的行列之外。
我们的优秀文艺作品,必然是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沃土之中的,必然是属于中国的。“去中国化”的文艺批评,已经走进了死胡同。当前,对于文艺批评来说,世界眼光诚然可贵,但中国眼光则更为根本。因为只有具有了中国眼光,文艺批评才能发挥其发现中国精神、培育中国精神、弘扬中国精神的功能和作用。文艺批评只有具有了中国眼光,才能发现那些有着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的作品,发现那些“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的作品,发现那些体现“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的作品,发现那些以中国节奏讲述中国故事,并且能够塑造出具有中国精神的中国人群像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才是具有正能量和感染力的作品。这种从文艺作品的解读中对于中国的发现,既是对当代文艺作品弘扬“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创作倾向的肯定和支持,更是对通过文艺鉴赏传承中华美学精神、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的大力提倡和引导。这是时代赋予文艺批评的历史使命。尽管国内学界对于中国特质、中国精神和中国形象存在着各种争议,甚至一些西方学者也开始关注和介入讨论;但是,这个中国,一定不是西方理论剪裁的中国,也一定不是西方舆论“哈哈镜”中的中国。这个中国,从文化的角度看,是“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当代中国。
优秀作品的中国品格,必然是当代中国的品格。我们一直谈论的文艺批评某种程度上的失语,既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失去了中国独有的当代理论话语体系,也是指在中国当代文艺作品中发现当代中国的文艺批评旨趣的弱化。强化这一发现当代中国的批评旨趣,是重振文艺批评的活力和魅力的关键所在。这种具有中国眼光的文艺批评,或许能够改变当下批评“褒贬甄别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的弊病,能够让批评成为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能够让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巍然耸立在当代中国坚实的土地上。当今天的批评在一定范围内发现当代中国电影的青春片里没有了中国,发现传统戏曲、民族音乐因欧洲中心主义而淡出了舞台和观众的视线,发现网络文学以自由抒写之名而粗制滥造、泥沙俱下,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艺术门类的存在价值,而是要直面它们复杂的创作现状,审视它们与时代、民族紧密的文化关联,探索它们克服和避免被“他者化”的途径与方法,为它们寻找一条当代艺术发展的正确道路。这也是一条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必由之路。
文艺批评怎样才能具有中国眼光,不是一个能够一言以蔽之的简单问题。但首要的一点在于,文艺批评必须从整体上重返并坚守自己的社会历史维度。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文艺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以此确保文艺批评的强大话语力量。其一,在态度上,要做到客观、真诚,对作品的评论要实事求是,要说真话、讲道理,不能信奉“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文艺批评不能靠人为炒作而寻求上位,正如文艺创作不能靠自我炒作谋取成功一样。其二,在立场上,要直面现实,敬畏历史,守正创新。今天人们又在重新认识传统的当代价值。这种对于传统的强调,旨在守正创新,是对现实问题的一种积极应对。文艺批评勘探中华民族精神性因素的痕迹和脉络,尤其不能悬置和忽视近百年的革命历史传统。其三,在方法上,应以我为主,广泛借鉴。择取各种理论之所长,中外古今,无所偏废。批评的理论资源可以是多样的,但批评的立足点只有一个,即当代中国。所有丢弃这个立足点搞所谓“去中国化”的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都绝对是没有前途的。
从更深一层看,文艺批评发现中国的愿望与能力,或者说文艺批评的中国眼光,必须获得文艺理论的有效支撑。就此而言,文艺理论尤其需要摆脱“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的不良倾向。同时,还要注意避免理论因单纯“自转”而脱离社会历史现实的“悬空阐释”倾向。理论的“自转”,即理论的自我生发或自我建构;理论的“公转”,即理论围绕社会历史现实的展开。立足于文艺创作的理论“自转”与围绕社会历史现实的理论“公转”相结合,有助于改变理论阐释力的软弱涣散状况,增强其自身的实践品格。也只有在这一意义上,理论才能进行真正的自我建构。***总书记强调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其中包含着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要求。这一要求为中国的文艺理论建设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确乎如此,因为只有是中国的,才可能是世界的;只有立足中国的坚实大地,才不会像无根的浮萍随波逐流,才不会像墙头的野草左右摇摆。在这样的理论的支撑下,批评就会具有中国眼光,就会更有力地发挥其引导中国文艺创作的功能。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