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金丽华
提问,是上课时教师经常采用的方式。提问在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是最有效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方式。提问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能够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性,自觉地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如果认为只要运用提问的形式,便是启发式教学,这是从表面看问题。只有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才是启发式。许多专家对课堂提问提出建议,问题要难易适度,问题要先易后难。问题要周密设计,有计划、有步骤提出;问题要有启发性,能激发求知欲,诱发探究性的行为;问题要少而精;提问态度要平等,一视同仁,面向全体;提倡学生质疑驳问,等等。按照小学汉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汉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提问要有趣味性,要在引起与保持
注意中的运用
人的认识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要保证其顺利进行,必须专注于一定的事物、问题、任务,这样才能看得清、听得准、记得牢、想得透。这种心理现象即注意。从某种意义上讲,兴趣是某些成就的先导,人对某一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从内心产生向往,而自觉去观察研究,不需要任何外力的强制,所以趣味性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鲸》一文导入时,笔者问:“鲸就是鱼,你们听说过吗?谁知道它不是鱼,不是鱼它在海洋里怎样生活?怎样生儿育女?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告诉你了。”这样通过设悬念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自觉地探究其中的奥秘。用无意注意的被动性的特点,把讲述、提问与学生看书、回答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用一个实验做导入:他把一个鸡蛋放进一杯水里,鸡蛋沉了下去;又把这个鸡蛋放进另一杯水里,鸡蛋却浮了起来。这其中的奥妙,引发所有学生的注意,教师提出问题:“同一个鸡蛋放在不同的杯子里,结果为什么不同呢?”更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探索”的驱动下,在教学中找到答案。
提问要达到训练思维的作用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见解的概括的反映。它最基本的特点是概括性、间接性、和与语言密不可分。语文的思维是凭借语言为工具的思维,思维的内容又必须凭借语言这个工具来表达。所以思维训练必须、也只能与语言的训练相结合,而二者结合的方式就是读写听说。“提问法”恰恰就能融读写听说与思维训练于一体。而且,训练读写听说的能力,提高思维品质,也是提问的最终目的。如《骄傲的孔雀》一课,是讲孔雀经常炫耀自己的美丽,骄傲得连自己都看不起的故事。第二幅图画面的上部是一只美丽的开屏的孔雀,学生特别愿意看,这时教师就提醒学生:“看湖里还有什么呀?”学生马上注意到湖面孔雀的倒影。然后提问:“孔雀为什么连自己的影子都不认识了?”不久,学生就有了多种答案:“孔雀认为自己是最美丽的,任何人都比不上它”;“孔雀太骄傲了不肯低下头仔细看看湖里的鸟到底是谁”;等等。最后提问:“如果你是这只孔雀,你会怎样做?”学生回答:“我会向喜鹊道歉,不应当瞧不起它”;“我会仔细看清是不是比自己漂亮的鸟以后再说”;等等。可见,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情境,分别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去思考理解,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达到了训练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的目的,学生人性本质的思考又体现了其思维的深刻性。
提问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中更应发挥其主体性,质疑问难。如美国首先提出并普遍采用的“问题解决”教学法,即教师为学生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独立提出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再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方法、多思路地去解决问题。教师的作用就是启发学生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并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而不仅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能够真正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思想和方法落实到课堂上,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做到用教师思考的火花去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
提问并不是把课文要点转换成一连串的小问题,它是对“启发式教育”的继承,一个个紧紧相扣的问题,不仅是依据课文设计而成,更是根据学生心理的特征与规律,如一条线串起颗颗珍珠一般,将散乱、无序的思维,在问题的引导下、组织下,从黑暗走向光明,放出异彩。
(作者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朝鲜族学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