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语文难学难教原因探析

时间:2024-05-07

李淑慧

语文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母语的基础上的,本来应该易于学习。但从小学到高中,无论教师或学生却都感到语文难教、难学。原因在哪里?值得人们认真思考。

语文教师人为地把语文知识复杂化

语文教师能说会道,不少语文教师因此而深得学生喜爱,这是一个事实;跟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知识庞杂,可以说是纵贯古今、横穿中外,这也是一个事实。如果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在教学中将庞杂的知识条理化、简约化,学生也许就不会学得那么吃力。令人遗憾的是,语文教师却反其道而行之,以三寸不烂之舌将原本庞杂的知识变得更加繁复,使学生如入五里雾中,难见天日。

语文课上,学生要记字词含义、句子含义、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尤其是文学常识,有作家的姓名、字号、国别、时代、作家类别、代表作品、作品的体裁、人物及其性格、名言警句、作家作品的地位及其评价等,除此之外,还得记住很多题目的所谓标准答案……而这些要记的东西,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相互之间有什么联系,记下以后又如何运用,等等这些问题,不单学生不清楚,恐怕连许多语文教师自己也不清楚。

如此而教,语文知识就如同雨天的包袱,在学生肩上越压越重,直到把学生压怕、压垮、压傻!

不同学段的重复性工作消解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阅读和写作是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训练的内容,可是直到高中毕业,教师还是埋怨学生阅读水平太低、写作能力太差,这究竟是为什么?其实,只要反思一下语文教学,就不难发现,很多的语文教师正在不断地做着许许多多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就作文教学而言,小学教师就开始指导学生写记叙文,初中教师也在指导学生写记叙文,高中教师还在指导学生写记叙文——不同学段的教师都在做着各行其是、互不衔接的重复性的工作——可直到高中毕业,许多学生还是写不出一篇像样的记叙文;对记叙文的写作指导,每位教师都一味地从审题立意讲到篇章结构,讲到表现手法,讲到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等——语文教师每个学期、每次作文都在不厌其烦地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可到头来,许多学生竟连作文的标题都拟不好。

由此看来,这些重复性的工作不仅没有让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相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这种不断重复的教学中被无情地消磨掉了;小学的时候,学生的作文虽然没有太优美的文笔,甚至可能连句子都不太通顺,可他们敢于说真话、道真情,选材细小而又不失鲜活,语言稚嫩而又不失率真;可到了初中,在语文教师的反复训导下,他们的作文无论选材、立意、结构、语言都渐渐出现模式化的面孔,毫无个性可言,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到了高中,不少学生甚至已经感到自己不会写作了,这些重复性的工作不仅消磨了学生的个性,而且把学生教得晕晕乎乎,无所适从了。

教材编排缺乏必要的序列性

本来,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定位是:学生能借助工具书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可是,入选七年级的《伤仲永》《陌上桑》《包拯》《岳飞》《强项令》等,又有哪篇是浅易的呢?至于作文训练,更是杂乱无序。七年级上册的作文训练内容是这样安排的:记一件事——写一个人——描写景物——写童年的故事——编写童话或科幻故事——改写《木兰诗》——我将这样度过寒假。序在哪里?

由此人们不难发现,语文教学的杂乱无序首先源自语文教材的编排无序,语文教师所做的许许多多重复性的工作也是源自教材的编排无序,无序的教学势必导致教学低效甚至无效。语文教师总想毕其功于一役,结果是欲速而不达。从上面所列的七年级上册作文训练内容不难看出,这样的训练不仅违背写作规律也违背学生的学习规律:只通过一次训练,学生怎么可能就学会如何写人、如何记事?写人不会写、记事不会记,又转到写景;写实的文章还没学会,又要求学生虚拟童话或科幻故事;诗歌是什么学生还没弄清楚,却让学生去改写诗歌……如此蜻蜓点水、不切实际、杂乱无序的教学势必让学生囫囵吞枣、食而不化、积重难返。

能力训练缺少必要的规矩尺度

众所周知,数理化都有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式定理,所以学生在学数理化的时候大都能够举一反三。难道语文就没有任何公式定理可寻吗?比如作品赏析,这是教师学生都感到困难的,不少学生甚至连“赏”什么、“析”什么都搞不清楚。假如把“赏析”界定为赏语言、赏结构、赏意境;析主题、析人物、析事件、析观点、析古今。如此,学生面对一篇新的文章就不至于找不着北了。作文训练也是如此,教师大可不必繁琐而细碎地给学生介绍10种拟题技巧、20种开头方式、30种结尾方法(不要指望学生把这些方法都能运用自如,其实同类的方法介绍得越多,学生越无所适从),只要教师把这些要求简化为公式定理似的东西(比如,拟题——新;结构——精;开头——简;结尾——俊;语言——活;感情——真),就既给学生以方向性的指导,又给学生才智展现与个性发挥留下广阔的空间。

语文学习虽然没有现成的公式定理可依循,但作为教师,应当不断地去发现、总结,只有这样,才会越教越轻

松;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越学越活脱。

语文教师专业素质令人堪忧

语文教学效益太差,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这其中的原因,除了语文教师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失误外,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普遍偏低。

如果体育教师不会打球,那简直是一个天大的笑话,更可笑的是,许多语文教师居然不会写作。笔者做过一次调查,384名中学语文教师中,喜欢写作的仅162名,不到一半;擅长写作的更是少得可怜,仅有40名,约1/10。语文教师自身不善写作,学生写作水平难以提高也就不足为怪。

写作是这样,阅读呢?中学语文教师中,认真研读过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或周振甫的《文章例话》、真正懂得文学鉴赏的又有几人?不少语文教师甚至连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都混淆不清。语文课上,他们煞有介事地在分析文章的写作之妙,孰不知,许多的观点、许多的说法,都是依着教参照本宣科的。语文教师经常埋怨学生阅读理解、分析鉴赏的水平太低,可事实上,如果课前他们不看任何资料,单凭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可能他们的理解程度还不如学生。

至于普通话说得不准、粉笔字写得不好的语文教师,可谓比比皆是。

由此不禁要问:己所不能,何教于人?以己昏昏,又岂能让人昭昭?

语文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总能带给人们身心的愉悦,但愿语文教师不要把语文变成一副沉重的枷锁,束缚学生的身心,禁锢学生的思维!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开发区第二中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