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走进学生的心灵

时间:2024-05-07

李灵刚 于 梅

作为具有时代特点的教师,每天都感到教学工作具有挑战,每天都要迎接具有挑战性的学生,每天都尽最大努力把自己的智慧与艺术显现在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创造性的开展上,最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生命性得到提升,学生生命性得到唤醒,人文精神在课堂和管理中得到提升、共鸣。

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课堂上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教师一味追求讲深、讲细、讲会,就会把学生的思路完全束缚在教师的设置的框框里,学生的思维空间被教师占用,学生只是被动的听,不能真正的理解知识并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面对新问题,学生要么套模式,要么束手无策,这就是造成教师讲解多遍的习题,在试卷上出现时学生照错不误的原因。而课改试验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就是由原来课堂教师的“教”变成学生的“学”,由原来的一大群“活”人围绕着“死”教案转,变成师生共同围绕教育目标来进行的教育过程。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展开自由自在的讨论,每堂课都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学习过程,每堂课教师在讲,又什么也没讲。而是让学生思维,把思维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观察,把观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能想的自己想、能做的自己做、能评的自己评。教师不再用自己的权威去压抑课堂,而是把课堂看成是师生共有的生命共同体。课堂成为知识的汇集,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

把发现问题的真实性还给学生

“你能得到什么结论?”“你发现了什么?”这是笔者在课堂上使用最多的语言。因为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经历。生命的意义在于创新、在于发展。而课堂上的发现是人的生命的创新、发展的发源地。如果没有一节节课的小小发现,哪有今后的一个个创新。要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是教师要更新观念,放弃独霸课堂、滔滔不绝、富有逻辑的讲解,规范的练习,这种“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二是对教材创造性的整合重组,以最好的问题呈现为背景材料,以开放的课堂管理要求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实践、尝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发现问题的真实性还给学生,教师适时引导,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并做出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尝试成功,获得成功。

让学生在结构中学习新课程改革试验十分重视让学生掌握两类结构,要求教师从结构的高度组织教学去分析和研究教材,指导学习方法;让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共同自主地在课堂上学习类似的知识,这不仅可以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类比迁移学习新的知识,因为相关知识间都有着某种联系。新知识的学习往往以旧知识为探索背景,或者新知识的解决是靠转化为旧知识来完成。让学生掌握学习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通过对知识结构的感知,在建构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审题是如何通过抓关键字眼,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怎样把陌生知识转化为熟悉的知识;怎样快速反应,怎样联想把相关知识归类等。

关注学生的生命性关注学生的生命性,就是注重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走进学生、贴近生活、关注社会、适应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让每一个学生愉快学习、幸福生活、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关心体贴善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享有成功的快乐。但由于当今国情决定学习成绩毕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回到家,家长过问的不是学生在校生活的怎样,而是学习成绩。社会谈论学校,一谈就是中考、高考。学校为迎合社会、家长的需要,求立校之本,面对改革缺乏信心,也可以说怀疑自己的研究能力,崇拜过去取得的成绩,急功近利,因而往往是“穿新鞋走老路”,重结果轻过程,缺少关注学生的生命性。面对生活在不同时代的学生,仍用奋斗史来要求和教育这些富有时代气息的学生怎么能行得通呢?那教师的良苦用心又怎能让学生理解,并化为生命追求的动力呢?笔者和一个优秀学生谈话时,学生称“学校生活很乏味,学习学得很辛苦,没多少兴趣”。试想,优秀生学得这么苦,这么闷,对学习毫无兴趣、无激情,差生又哪来激情和兴趣可言呢?差生又怎会越来越少呢?这些应该值得教育者和管理者反思。关注学生生命,让学生综合全面发展,愉快而有意义的度过每一天。教师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和学生一起成长。

通过新课改,笔者感受最深的就是:让学生学会知识固然重要,然而让每个学生拥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更为可贵,中华民族才有希望成为一个创新的民族。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一中)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