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刘晓燕
教师期望效应一直是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重点。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曾对学生进行了一个智力测验,然后随机抽取20个学生,告诉教师这是班级里最具发展潜力的学生,要求教师注意观察。1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智力真的比其他学生进步快。教师受到实验者的暗示,对某些学生抱以高期望,并将期望传递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塑造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期望效应。
教师期望在培智低年段教育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教师要关注每一个智障学生,发展他们的潜能教师要关注每一个智障学生,尊重智障学生的自主性,理解智障学生的心理需要,相信每一位智障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
培一智障学生M,听力存在障碍。入学以来,她总是跟着班主任教师后面,教师上课她和教师一同上讲台,教师到办公室她也要跟着。学生们读书,她好奇地盯着别人的嘴巴,引来学生的反感,向她家长了解情况。家长说:“她对某个人产生信任,她就会跟着那个人,由于爷爷,奶奶带,老人好静,很少带她与别的小朋友玩,所以看到别的智障儿童读书觉得很好奇,就会有这样的表现。”根据她对信息的来源主要依靠视觉,可以看懂基本唇语,语言表达基本不开口,智商测查为中度智力障碍,班主任取得与其他任课教师支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多关注智障学生M,与学生交流时语速放慢,吐字清晰,并配合一定的手势。笔者还安排M生的同桌是一个性格开朗的轻度智力障碍的学生,M生可以观察同桌的表现,进行模仿。
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M生基本能改掉总是跟着教师后这一现象;别的智障学生在读书,她也能在辅导下把书翻到那一页。
营造和谐班级环境,增强智障学生的学习动机一个班集体犹如一个大家庭,每位成员都相互信任、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和谐相处、共同进步。教师营造和谐班级环境,能增强智力落后儿童的学习动机。
1)教师要用爱来陶冶智障学生,与智障学生建立深厚的情感关系。爱是教育的根本,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教育过程离不开情感因素,教会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关心”,让智障学生学会既能适应生活,又能主动地“参与生活”“创造生活”,感受生命的意义,享受生命的光辉,对生活充满热爱。教师要善于培养智障学生的积极情感,调动智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情感不仅有动力功能,还有激活创造力的作用。充满感情的教育能使智障学生情绪高昂、智力得到补偿,教育效果更持久。
培一年级新编语文教材,“认识熟习的人”一课,教学要求是学会说:“爸爸爱我,我爱爸爸,妈妈爱我,我爱妈妈。”让学生回忆每天上学是谁送自己来上学,谈谈自己生病,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如何照顾自己的情形,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结合上课内容给全班家长布置找学生的优点并写出来,有的家长说:“你是我们家的小天使,会做家务事。” 有的家长说:“你是一个善良,热心的孩子,总是喜欢帮助别人。” 有的家长说:“你诚实,但脾气倔强,爱体育运动,特别是踢球。”并把写有这些文字的纸条贴在班级宣传栏上,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变得越来越懂事。
如:培智学生E与班主作教师在春游时一起拍了张合影照片。家长反映春游回家后,学生E进步特别大,能自觉完成作业,还积极帮家里做家务。学生E觉得教师与他合影,证明教师很喜欢他。每当家里来客人,他都要拿出照片来给客人看,并介绍说:“这是我,这是我们的教师。”一幅乐滋滋的样子。
2)教师还要注意创设有陶冶作用的环境,使学生接受环境的熏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在培智一年级教室,贴上所有智障学生的语数作业,画画手工作品,配合学校德育工作。在班级宣传板上有“站好队,做好操,扫好地,爱班级,讲礼貌”的标语,把优秀学生照片贴在上面,向全校师生宣传。这样无形之中起到了激励作用,使智障生学生对目标认知更加具体,获得学习的动力。
教师适当使用一些班级用语,形成一种语言风格,达到激励学生智障学习动机的作用。在学校举行的秋季运动会中,培一班仪仗队的口号:“培一,培一,我真棒!”在平常教学中智障学生取得一点点的进步,其他智障学生都会鼓励说“某某你真棒”。“对不起,谢谢你,你好,再见”十字礼貌用语,贴在班级的墙上,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运用。这些在培一班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得到加深。
教师以有效的方式传递对智障儿童的期望
1)教师以关键性的语言“暗示”智障儿童。针对低年级学生爱听表扬的心理特点,经常用"正面引导"的方法,有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如,A生在一次上数学课上,由于胆小,发言的声音几乎听不见,教师鼓励他说:“你真勇敢,能说出自己的见解,下次发言,大点声音就更好,谢谢A生。”又如,学习“长、短”一课,结合实物说出“油条长,麻花短”时,在教师的启发下,低年级弱智学生能正确回答问题,但语言表达不清楚,不流畅,教师就鼓励再说一遍,直到符合要求,得到全班学生赞扬为止。
2)教师使用积极体态语言,让智障学生获得自信。教师积极的体态语言指的是教师身上发出的对智障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心理健康有利的、起积极作用的姿态语言信息。它对智障学生的影响,不仅是以身为范、树立楷模,而且还直接影响着智障学生自我完善的个体能动性。如果教师能以和蔼可亲的面容和饱满的精神状态走进课堂,就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和信任,课堂教学的交流活动就比较容易开展起来。教师通过自己的表情、眼神、手势等体态语言,经常对某个学生传达出赞赏、鼓励、信任的信息,这个学生不但学习劲头倍增,而且还会获得自信。这种努力再得到教师的持续鼓励,则又会进一步对该生的心理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相反,教师的体态语言经常流露出对学生的轻视、反感、甚至厌恶,就会使其心理受到伤害,导致学生消沉孤僻、落落寡合,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如:当智障学生回答问题准确时笔者会和他握握手表示祝贺;当智障学生有精彩的回答时笔者会为他鼓掌,或者为他竖起大拇指;当智障学生回答问题不那么流利,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或一个真诚的微笑。再如:在“站好队”行为规范的训练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低年级智障学生又叫,又跳,又闹,表现得过于兴奋,难以做到“快,静,齐”的标准,影响站队速度,出现安全隐患。教师语言上的提示甚至警告效果并不明显。后来笔者尝试用“1、2、3”的手势和眼神去提醒智障学生,经过反复多次训练,学生遵守站队纪律的自觉性有了很大提高。
为智力落后儿童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布鲁姆认为,如果一个儿童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学习,那他的学习兴趣和态度就会提高;如果他感到能力不足,那他就会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开始厌恶自己。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营造机会,使智力落后儿童获得成功的愉悦,认识到自己有能力成功。
如:D生特别爱劳动,每次做清洁总是抢在最前头拖地,扫地,见到教师很有礼貌。笔者尝试他当班长后,他每天都早早来到学校,帮教师收作业本,指挥同学做清洁,吃饭时提醒同学自己拿碗做好准备。
教师期望在培智低年龄段教育教学中实施影响因素
教师应确定合理的期望值教师期望效应的实质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认为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目标,就会焕发强大的力量。如果学生认为高期望的目标高不可攀,便会望而却步,或者是期待的目标太低,就会缺乏激励性,难以发挥学生的潜力。教师对学生应抱有什么样的期望才具有最大的激励作用呢?期望理论认为,只有当人们认为存在实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并且实现这种目标又是非常重要的时候,他们的激励程度或动机水平才会最大。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寄予期望时,应充分考虑期望的意义和可行性,特别应考虑学生实现期望的可行性,并把这种可行性直接告诉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要有耐心在目标和方法明确后,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耐心等待学生的进步,不可因急躁情绪,使学丧失信心。
教师对学生的表扬要真诚用口头表扬时,教师的表情、动作要真实、明显,高兴就要眉飞色舞、语气肯定,而不要虚情假意、勉勉强强。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盲聋哑学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