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付裕
[摘 要]“以生为本”是公认的教育理念,生本教育理念是对师本教育理念的解放与转向,将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做到因材施教。这种正在被推广的现代教育理念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导向相一致,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正是基于以学生为本的理路考量,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活力与效力的开拓方向。本文在生本教育理念的背景下,针对如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展开研究。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生为本;增强亲和力
[中图分类号]G42文獻标志码:A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履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开展的目标越来越明确。高校既开设思政课程,又通过课程思政、相关有益活动、行为习惯养成规范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但是,当前高校的思政教学质量不足,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大学生的亲和力不足,吸引力、凝聚力和教育力不够。因此,必须强化以生为本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观念和举措,关注学生个体的思政品质和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大学生整体的思政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不足的现状
目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亲和力不足所导致的教学效果不足问题依然存在,如亲和力的整体育人效果不明显、教育对象的参与度不高、亲和力各要素的投入比例失衡等[1],并具体表现为如下问题。
1.1 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不高
许多学生因为不喜欢思政课而觉得这种课是在浪费时间,这是一种相当严重的偏见。思政教学并非单纯地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学分、丰富专业的教学内容,而是一种以德树人为根本目标的系统化课程。然而,在目前的思政课教学中,许多教师常常把思政课当作一种教学工作,忽视了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没有从学生的学习心理方面进行最优的调整。大学生对教师所传达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最根本的共鸣与认同。
1.2 教学惯式的沿袭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致使一些教师忽略了网络和其他多媒体手段,只在个别情况下采用或完全不采用。高校在教育亲和力的投入上往往会过分注重教学环境、课程的投入,而忽视了对教学方法、教育主体意识的培养,从而学校教育的亲和力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长期以来,刻板化的教学模式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必须采用创造性的思考方法,使学生能够重新认识到这一点。由于思政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因此学生在课堂上会感觉到厌烦,这是课堂上的常态。教师对这种反馈置之不理,缺少灵活的应变能力与创新方式,使得课堂教学缺乏知行合一的感染力。
1.3 教学“温度”的不足
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些教师的教学水平较低,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过于理论化,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紧密,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缺少亲和力。思政课不是一门没有温度、没有热度的专业课程,其温度和热度就体现在要把思政课的思想与理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情理交融地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
2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性质决定了重要性,并且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新环境下新旧因素的挑战,尤需通过增强亲和力来培育和引导大学生做到学做结合。概括其必要性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推动高校思政课的创新与发展
长期以来,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十分重视,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效果明显。但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还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问题。由于其生硬的讲授和死记硬背的考试方式,将知识强制性地灌输给学生,这种学习方式与学生的生活脱节,让学生对思政课形成一种呆板的、没有意义的、僵化的印象,导致“抬头率低,人到心不到”的现象,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亲和力。所以,要真正发挥这门课的主体作用,必须不断完善、不断创新,力求把教学内容“活起来”,使新方法运用得更好,把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利用新颖的方式讲述出来,用心做一顿精神盛宴,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
2.2 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求
当代大学生与手机互联网一起成长,是网络的忠实用户。他们的认知习惯、情感特征和行为方式都与过去的社会群体有着明显的差异。在认知上,他们具有活跃的思维和强烈的好奇心,勇于尝试新鲜事物,勇于探索未知事物,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求知欲。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方便的途径。在情感上,他们大多喜欢表达自己,感情很丰富,但也很复杂,有强烈的依赖性和独立性。他们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渴望被关注、重视、关心,渴望得到尊重、肯定和认同。从行为上来看,他们较为注重自己的需要和发展,积极参加社会热点问题的探讨,对自己的理想、权利和义务都有强烈的自觉。同时,他们的需要也在改变。在认知需要上,学生对新事物的接纳,以及对知识的渴望、掌握、理解都有一定的适应过程。在情感需求上,希望教师能突破传统的“师生型”关系,构建一种“师友型”的新型关系[2]。不仅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性,而且注重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性,强调教师讲授知识的水平,以及解决实际困惑的问题。在行为追求上,学生期望教师能在政治信仰、价值取向等问题上对他们进行指导,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参与性,从而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
3 以生为本理念下增强高校思政教育亲和力的相关策略
3.1 优化师资队伍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重视提高其组织和协调能力。党团干部是把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思想、政治、方针、政策传达给大学生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大学生对国家的思想、方针、政策等方面的理解还不够充分,因此在开展宣传活动时,必须运用生动的宣传手法,使之理解和接受。思政课程讲授一定要避免照本宣科,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说服力,并能使学生接受所学的内容。思政课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以视频、图片等形式,通过讲述、整理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消除学生的疑虑;不仅要教授学生教科书上的知识,还要引导他们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把个人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除此之外,作为大学生的辅导员、班主任,要定期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政课教师及其他思政研究学者相较而言,大学辅导员、班主任有更多的机会与学生进行沟通,更多地了解学生的生活。
首先,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亲和力,就必须有教育意识,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组织各种活动,如年级大会、主题班会等,使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教师要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做到有事业心,全力以赴,耐心地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准确把握学生的成长发展情况和心理动向,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这既是学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亲和力提高的主要体现,也是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3.2 制定合理的思政课程规划,把握教学目标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情感、判断和思维,从而使自己的发展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可以说,教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项持续更新变革的工作,它的目的在于推动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身心成长的重视。因此,高校要把“生本”观作为实施“以人为本”的时代背景,保证学校所建立的生本课程计划能适应人的发展需要,是构建生本教学体系的根本需要。对于大学生而言,学校的生命发展课程计划既是对实践与教学的规划,又是对学生的现实生活的一个规划,它对于学生的心智发展、性格发展、理想信念的强化、“三观”的养成都非常关键,是对学生创造力、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全方位的生命反映。所以,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与德育教学工作时,应当提高其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开放性,让其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主动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除了要充分发挥德育职能,还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德育观念,共同发挥思政育人作用,形成育人合力[3]。加强校内外的教育融合,积极、全面地落实全方位的教育思想,既要重视学校内部的教育,又要从家庭、社会两方面来培养学生。
首先,把教育与家庭联系在一起。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心理需求和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家庭教育目标,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更能获得孩子的认可。其次,要把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思政课融入实践活动。社区是社会的重要基层组织,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社区要立足于自身发展的需求,与当地的高校开展社区体验活动、义务劳动、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让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不断增强育人的实效性,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协调好学校与校外教育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校内的育人是根本,是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的重要场所,它对校外的教育目标起着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
3.3 在遵守校规的基础上,利用校园文化培养学生思维倾向
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以“包容”“民主”为核心,促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以“以法治校”为起点,培养学生“和谐发展”“平等合作”的观念[4]。在加强学校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打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并通过严格的工作程序,依法治校,不断推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同时,为了在生本理念下有效地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在学校文化的建设中,可以采用多样化、多元化、全方位的教育内容来丰富学校活动,使学生在多姿多彩的学校活动和良好的思想文明建设环境中,体会到科学的精神和道德的影响,在相应的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上,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要积极组织演讲比赛、辩论赛等。通过各种思政课堂实践活动,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剖析,既让学生学习到了思政知识,又满足了学生对上课形式多样化的需求,还建立了校园文化,可谓一举多得。这樣学生就可以在校园文化中耳濡目染,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真正地听从教师的指引,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
4 结语
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需要增强思政教育课程、课程思政及相关活动的亲和力,让大学生对思政教育获得亲切感,提高课堂参与度和学习能力,以培养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的高素质人才,满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人才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既要充分关注课程内容,又要不断地改革教学手段,强化生本观念,深入分析问题的成因,并通过相应的对策来提高课程对大学生的感染力、课程教育内容对大学生的亲和力。
参考文献
[1]邓敏,徐猛香. 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问题探析[J].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22,36(3):64-68.
[2]顾恩平.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三维审视[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7(3):34-39.
[3]马羽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2.
[4]崔方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审美教育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2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