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红色文化内核的艺术设计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实践研究

时间:2024-05-07

崔龙成 杨剑涛

[摘 要]在新文科建设的指导下聚焦国家战略与产业发展需求,不断推动红色文化精神内核与艺术设计共享互融,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其他高校协同育人新机制。基于四川文化艺术产业的现实需求,综合运用红色文化理论和专业文化交互协同,构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切合地方需求、强化地方高校育人创新机制的理论体系。本项目以雕塑课程为落脚点,进行有效的实践和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雕塑;红色文化;红军精神;建川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

2019年3月18日,***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会议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宜宾学院作为四川省转型发展改革试点的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国家的号召和自身发展的需求促使下,确立了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办学目标。在新文科建设的指导下,艺术设计专业聚焦国家战略与产业发展需求,推进红色文化精神内核与艺术设计共享互融,建立学部与地方政府、企业、其他高校协同育人新机制。艺产学部以党建为引领,艺术设计专业正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2020年以来,完成了宜宾市创文模板、宜宾市博物院标识、宜宾市烈士陵园雕塑升级改造、屏山县科创扶贫标识及县政府广场雕塑修复等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并与屏山县科创中心、横江古镇、远达第一城幼儿园等地建立了学生实践基地,开启了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新局面。

1 紅色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教育的必要性

2019年9月20日,光明日报刊载了上海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文章《让红色文化成为铸魂育人的精神动力》。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必须充分认识到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重要价值。首先,学习红色文化能够丰富高校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其次,学习红色文化是对现代人克服困难的意志;第三,学习红色文化能够培养成功路径的经验学习;最后,学习红色文化能够对中国近代史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红色文化对高校学生的生活习惯、价值取向、坚毅品质等的培养需求日益增加。首先,当下我国民众生活水平提高,几代人的努力都是为了让下一代生活得更好,青年大学生对创造幸福生活的过程不了解,应将我党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传递给当代大学生。其次,当代大学生普遍诞生于计划生育时期,独生子女现象极为普遍,父母的努力最终归于子女,这也导致当代大学生竞争意识不强,应将我党的文化历史传递给当代大学生。第三,当代大学生做事情缺少坚持和追求极致的态度,应将我党踏实做事、务实进取、持之以恒的精神传递给当代大学生。最后,当代大学生应通过革命烈士个人事迹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国家的发展与强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 当代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认知

在当前多元文化语境下,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不足。课题组以“请叙述一个完整的革命事迹,需要表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内容”为第一题,对雕塑设计专业的学生做了细致的调研,调查对象共计27人,其中男生8人、女生19人。能完整说出一个革命事迹的男生1人、女生1人;能部分说出一半以上革命事迹内容的男生2人、女生6人;不能说出革命事迹一半内容的男生5人、女生12人。能掌握革命事迹的学生约占总数的37 %,不能掌握一定革命事迹的约占总数的63 %。面对第二个问题——“请说出十位革命烈士的名字”,学生说出的名字有黄继光、邱少云、赵一曼等,调查对象共计32人,其中男生9人、女生23人。能说出5个以上10个以下烈士名字的学生一共11人,其中男生3人、女生8人,能完整说出10位烈士名字的学生只有2人,且全为女生;只能说出5个烈士以下的学生有19人,其中男生6人、女生13人。能掌握一定革命烈士信息的学生约占总数的40 %,不能掌握一定革命烈士信息的学生约占总数的60 %。从课程前期调研结果来看,需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革命历史文化普及。

3 课程融入红色文化的实施路径

雕塑设计课程作为应用创新课程,首先需要达到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目的,其次需要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三需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最后培养学生与社会对接形成技术转化的能力。红色文化如何融入课程是本次探索的要点,红色文化作为课程中学生设计选题的重要选择项,应鼓励学生选择红色文化、查询红色事迹、研究革命精神。在课程中设定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客户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从甲方思维入手进行雕塑艺术设计,在设计中运用红色文化元素,增强红色文化感受[1]。红色文化普及是此课程的一个文化亮点,以红色文化的领域和红色文化的特点作为文化属性进行艺术创作。从时间和效果层面来看,红色文化普及一直都在进行,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红色文化的宣传与普及力度,但是普及深度不够。结合基础性调研结论,更需在课程中普及红色文化,普及地方红色历史,普及地域红色人物,如川南游击纵队历史、红一方面军长征历史、刘华烈士事迹、孙炳文烈士事迹等[2]。在普及红色文化之后,课程作业要求以地域红色文化为基础,假设场地目标进行课程教学。

4 融入红色文化的项目化课程实践

4.1 建党百年主体构思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宜宾在建党100周年这个时间点肯定需要重点布置,所以在此次雕塑设计课程中,假定宜宾市政府为此次设计的甲方,主题分为四个,形式为名额限定情况下的自选主题,主题一是“宜宾红色文化纪念性主题雕塑设计”,主题二是“建党100周年主题景观雕塑设计”,主题三是“茶马古道南丝绸之路主题景观雕塑设计”,主题四是“宜宾公园或商业空间创意性主题雕塑设计”。

4.2 实践总结与问题反思

在设计构思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但也暴露出明显的问题。例如,部分学生自我观念太强,以自我为中心,忽略社会需求;多数学生支撑资料研究不足,文化资料调研不充分,导致作品说服力比较弱,主要原因是逻辑思考系统训练不足,学生没有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创作研究;理论与实践有差距,学生从作品创作到实践落地的逻辑思考经验不足,这并非高校没有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性,而是社会岗位需求量相对饱和,学生不能全部获得对口优质的社会实战机会;学生的依赖性较强,部分学生很多问题没有通过自己的思考,而是直接选择向教师发问。

4.3 教师积极引导

教师进行了以下四步工作。首先,通过讲述长征中的事例,教育引导学生学习红色文化和事例中英雄人物的品质,让学生学会吃苦耐劳、迎难而上、坚毅不拔,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强调甲方的社会职能、甲方的需求可能性、社会公众需求、项目设计方案的完整标准性等,明确一件作品要产生社会效益的标准和创作构思。第三,培养学生的汇报能力和回答问题的应变能力,在课程中让每一组成员进行方案汇报,点评人员由授课教师和其他组学生组成,并在汇报后提出相关问题请汇报学生回答,最终教师进行点评,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应变意识。最后,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意识,通过问题反问、互联网知识搜索、常识性反推理等方式,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意识,养成自我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针对二次看稿总结出以下问题:第一,效果图部分细节处理粗糙,元素提炼重要性程度区分把控不准确;第二,革命事迹或其他历史资料基本可以阐述80 %,具体细节内容掌握深度不够,内涵挖掘有待进一步深入;第三,极少数学生有抵触心理,主要是学生的适应性有一定差异。基于以上三个问题进行课程优化,首先指出效果图部分的细节处理问题,同时根据主题进行一些优秀案例赏析,包括李向群的《阳光下的毛泽东》、吴为山的《铁军忠魂》、曹春生的《抗战群雕 战马嘶鸣》、建川博物馆群雕广场等经典红色雕塑作品。其次,在文化内涵层面进行思维延展引导,通过思维延展让学生对主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文化挖掘。最后,对于有抵触心理的学生,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尽量打开学生的心结,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 红色文化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精神引领

当下社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尤为看重,教育部多次强调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红军精神中的坚持不懈、勇于承担、吃苦耐劳、敢于创新等精神正是做好教学实践的必备品质。在课程的前半段以理论设计为主,进行设计理念、设计形式、设计比例、设计色彩等子项目的讲授。在课程后半段则需要以小稿形式完成自己的作品。这个过程对于艺术类院校雕塑专业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但是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3]。课程需要学生了解雕塑创作的基本流程、骨架的搭建方式、造型的基本手法、基础性工具的使用等内容。

第一步是焊接,由于艺术专业男生少、女生多,所以要求女生在戴好防护用具的前提下进行尝试,这个过程中女学生的状态表现较为突出,部分女学生焊接的牢固度很高,造型的准确度也是比较高的。在这个阶段可以鼓励学生发扬红军坚持不懈、勇于担当的精神,不轻言放弃,多次尝试,提升自己的熟练度。

第二步是骨架搭建,包括对铁丝、钳子、钉子、木锯等工具的使用,这些工具虽然常见,但是学生切身使用过的并不多。骨架搭建最考验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很多造型是根据主题设计创作的,骨架搭建的原则是不能漏出骨架又要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这对于初次设计实践的学生而言具有挑战性。在骨架搭建过程中,有3组学生整体搭建两次,每次在骨架中修改多次;大部分学生整体搭建一次,每次在骨架中修改多次。

第三步是泥塑大型调整和复核材料应用,这个步骤主要考验学生的细心程度,泥塑创作中由于泥塑自身材料属性的限制,对泥塑的养护、泥塑的技法、泥塑的造型语言等都需要细心去研究和操作。在实践中有些不适合用泥塑做的地方,教师应建议使用复合型材料,这既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材料属性,又能培养学生对多种材料复合使用的主观判断性,这对于未来学生进入社会实践有很大的帮助。在泥塑创作中,大部分学生都小心翼翼地对待自己的作品,当然也有对自己作品责任度不太高的学生,自己泥塑养护不好导致泥塑变硬甚至破碎等,这需要学生在反思之后重新制作。教师在前期无数次的提点其实并不能有效地让学生获得成长,在这一环节中可以运用红军文化使学生细心细致地对待工作和生活,并且需要拥有承担起自己责任的能力。

第四步是模型细致化调整和整体方案PPT完善,这个步骤主要是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并做到有始有终,大部分学生面对自己完成的作品时成就感很强,但是还需要从整个课程作业和社会实践的角度对作品加以细致化调整和整体方案的PPT完善,这样学生的作品才能真正地与社会需求接轨,整个课程中杜绝学生以半成品的形式提交作业,学生应在课程训练中明确至少给甲方提交方案的完整程度,在学生迷茫时教师需要为学生解答疑惑,同时以红色文化事迹鼓励学生做事情要有始有终。

6 结语

基于现实需求,综合运用红色文化理论和专业文化交互协同,构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切合地方需求、强化地方高校育人创新机制的理论体系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也是立德树人的教学实践,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是必要的也是亟须的。当代大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等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时这也是高校培养学生的重要使命。为此,应打破学科边界、院系壁垒,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專业层次,更新专业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及培养方案,形成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及校企合作的新文科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加强产教一体化教学团队及协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发扬红色文化精神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郑先觉,孙兰. 论红色题材雕塑艺术的当代性表现[J]. 湖南包装,2021,36(3):44-46.

[2]刘颖. 红色旅游中红色雕塑的应用和作用[J]. 西部旅游,2021(6):14-15.

[3]吴德强. 营造催人奋进的精神丰碑——红色雕塑创作谈[J]. 雕塑,2021(2):88-8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