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 作者简介 ]
张奥丽,女,安徽马鞍山人,皖南医学院护理学院,本科,研究方向:护理学。
[ 摘要 ]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其中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问题更是需要攻克的难点。本文通过收集大量有关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了国内外对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研究进展,结合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现状和不足,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对策及建议,以更好地建立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模式。
[ 关键词 ]
老龄化;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进展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16.066
“银发浪潮”来势凶猛,使“空巢家庭”“独孤老人”子女照顾负担加重、社会老年服务能力低下等问题突显出来[1]。失能老人存在各种健康问题,易有功能障碍发生,如何开展失能老人长期照护工作、建立有效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模式,关系到整个家庭乃至社会系统的的稳定和谐;如何减轻照护者和被照护者的压力,也成为当下社会关注的焦点。
1 失能老人与长期照护服务模式的有关概念
1.1 老龄化
老龄化是指人口结构中年龄周期不断增长的一种人口现象。1956年联合国首次提出当一国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则该国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2]。2011年9月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从2011年到2015年,老年人口比重由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点[3]。由此可见,未来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老龄人口数量会持续增加。
1.2 失能老人
失能老人指因年迈、疾病、突发事故致使全部丧失或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4]。研究预测,2054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将占总人口比重3.05%,其中22.5%的失能老年人无法完成日常基本活动,有些失能老年人甚至需要全天不间断地照护,日常生活中还需要医疗、护理、康复等专业的长期照护[5]。截至2017年底,中國60岁及以上老年人达到2.4亿,占总人口比重17.3%,其中失能老年人占16.9%[6]。
1.3 长期照护服务模式
长期照护(Long -term Care,LTC)是指较长时期内,由非正式照料者和专业服务者进行的不同程度照护服务,以保证失能患者能得到具有自尊、自主及独立性或享受品质的生活[7]。模式是指事物的标准样式,或者让人可以效仿学习的标准[8]。按照失能老人所处的位置、照护者和长期照护的形式可将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模式分为居家照护、社区居家照护和机构照护。
2 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现状
2.1 国外现状
2.1.1 国外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模式的制度建设
发达国家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和法律建设已经相对成熟。美国主要体现在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方面,以及采用商业保险为主的运营模式。德国是以社会保险机制为主建立了一种筹集长期照护服务制度。老年互助模式是德国的一项非正式制度,能够有效地解决因政策的局限而导致的失能老人养老问题。此外,美国、德国、日本都建立了长期照护相关的法律制度,从法律层面和政策层面进行制约[9]。
2.1.2 国外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模式的服务建设
欧洲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现象出现最早的地区,因此欧洲在养老问题上较早投入了大量资源。欧洲各国建立了多种服务机构,如养老院、临终关怀机构以及医疗服务中心等。在建设机构和设施以及护理服务的同时,将人性化理念贯彻其中,根据老人的需求对老人的养老机构和社区进行人性化建设。
2.2 国内现状
近年来,我国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确立了“老有所养”的目标,提出了“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并实施了城镇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以居家为主、社区为辅、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受传统因素影响,更多的老人选择居家照护模式。家庭养老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养老模式[10]。但在家庭养老模式中子女承受着巨大的养老压力,家庭照护模式已经无法支撑养老问题,而我国社区的长期照护服务相比发达国家发展缓慢。社区提供失能老人护理服务较少,养老设备不够完善。社区为失能老人开展服务活动存在时间不固定、无规范化管理等问题[11]。我国养老机构刚刚起步,存在管理模式不完善、设施构建不齐全、服务水平低和价格昂贵等问题。可见,解决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问题任重道远。
2.3 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2.3.1 照护者负担重、失能老人身心得不到慰藉,需求得不到满足
由于失能老人身体机能较差,对照护者依赖性较强,对于照护者来说负担巨大。失能老人作为被照顾者,照护者为他们付出的照顾越多负担越重,失能老人对家人的忧虑就越重[12]。这种负担会对照护者的身心产生不利影响,导致照护者与社会脱离,无法享受生活和参与社交活动,从而降低他们的生活质量[13]。失能老人容易出现自我放弃和担心引发照护者嫌弃的心理,在此基础上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而且,养老机构开展的社会活动很少面向失能老人,导致失能老人参与度低,从而加大其社会需求低的问题[14]。
2.3.2 长期照护模式与保险制度不健全
我国长期照护模式比较单一,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评估体系尚未完善,无固定的评估系统,使得失能老人的需求难以把控。我国长期照护保险已初步形成,但各地制度不同。目前老年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存在缺陷、资金筹集不到位、无法划分支付范畴和各种老年人护理费用无法区分等问题,因此,长期照护保险体系尚无法满足失能老人多样化的需求。
2.3.3 长期照护人员数量较少,专业化程度低
家庭护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针对性护理。社区护理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低,护理方式较为单一,传统观念较重。机构护理人员虽然较家庭和社区的护理人员专业,但机构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管理与培训不够全面,而且护理人员流失较为迅速也成为制约养老机构发展的重要因素[15]。
2.3.4 我国养老机构失能老人相关建设与服务内容不够全面
我国养老机构建设数量少,设施不完善,设备功能单一。养老机构对失能老人难以有像家人一样的照护水平,无法有效地界定失能老人的身体机能需求和对生活质量的满足。养老机构由于专业人才稀缺,导致失能老人在护理各方面都得不到全面专业照护。
3 完善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模式的对策及建议
3.1 提升家庭照顾服务质量
不仅要鼓励老年人提高自理能力,实现自我价值,而且在生活中应该鼓励子女尊重和孝顺老人,鼓励子女与失能老人同住。家庭成员和照护者应注意失能老年人的安全问题和常见的健康问题,学习护理失能老人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政府为家庭困难的失能老人提供政策支持,如“喘息服务”、加大经济补助、组织照护者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等。
3.2 完善社区照护制度以及养老机构的服务体系
社区是各家庭将分散化的失能老人护理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建立良好沟通的渠道。社区要想更好地建立照护服务体系,不仅要完善设施建设,还要改善服务制度和内容。要对失能老人的需求进行综合性评估,从而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照护服务。社区需定期完善服務工作,了解失能老人的基本情况,指导失能老人进行身体锻炼。社区护理人员在满足失能老人医疗保健、慢性病护理和日常照护的同时,也应关注失能老人的心理问题。养老机构的建立需要与社区医养相结合,为社区居家养老减轻负担。机构要将人文关怀贯彻到整个护理过程,以满足老人的需求作为导向;还需要完善养老机构保险和医疗补助,要与附近医院的医疗机构相互协助,更好地帮助失能老人治病。
3.3 完善老年长期照护保险制度
不同地区的护理服务不同,地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建立也有所不同。可以通过加强医疗保障力度、提高补偿措施来减轻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的经济负担。政府要加大对农村长期照护保险服务的范围,完善保险体系以预防为主,重视老人的健康状况,提前做好相关保障。在满足失能老人各种需求的前提下,修改长期照护保险制度。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应以居家护理为主、机构为辅。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建设需要进行试点实验,然后逐步拓展到其他地区,最后直至全国。
3.4 加强长期照护人才培养,完善培养体系
要结合不同长期照护模式对各行业的照护者进行培训,居家照护者应更重视失能老人的身心发展;医务人员在满足失能老人需求的同时,还应该关注慢性病护理服务,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案护理,使失能老人得到整体性照护;社区工作人员要提高对失能老人生活的追踪考察,通过综合性评估进行分析[16];定期开展养老院志愿者活动,提高护士对老年照护的兴趣和对老年人的关怀,为老年照护人才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17];学校需建立健全相关学科,提供高水平师资力量加入,为老年相关护理行业输送人才。各长期照护行业应共同建立养老专业人才培训合作模式。
3.5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凝聚社会力量,支持长期照护行业走入市场
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照护市场,政府提供建设用地,采用经济保障和减免税收等形式进行支持,以保证护理服务的质量与供给。政府评估不同程度的照护形式,并给予相应的经济补贴,减缓照护者的经济压力和负担;政府还要发挥主导能力,发动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力度,获得多种资金筹集途径,对照护行业实行有效监管,使各项有利于失能老人的政策得以更好地发展;详细划分失能老人的服务级别,使相关各项福利制度更加精准;鼓励支持学校开展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知识技能培训;支持商业保险进入市场,提高护理风险预防与服务水平;进行资源整合,探索新的长期照护领域,将长期养老与产业化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3.6 增强全民对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服务观念
引导失能老年人选择长期护理模式,实现全民教育和宣传。加强社区普及力度,宣传新型的长期照护模式,将新思想渗透入传统老年人的观念。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老龄化发展迅速,面临着严峻的养老问题。通过分析可知,发达国家面对失能老年人群体较早实行了长期照护服务,其制度相对成熟;而我国发展较晚,面临的长期照护和养老问题有所不同。因此,如何使长期照护服务更加符合我国国情,建立有效的长期照护体系,以满足在老龄化背景下更好地对失能老人进行长期照护的服务,这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需要将家庭、社区、机构的相关资源与政策进行整合,将三者力量有效发挥出来,为我国失能老人提供良好的长期照护环境。
参考文献
[1]宋平,刘晓颖,刘小溪等.社区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1933(03):381-385.
[2]费文清.健康老龄化背景下老年健康的社会支持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21.
[3]刘晓双.以日间照料中心为基础的社区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D].济南:泰山医学院,2016.
[4]丁云.城市失能老人“医养结合”长期照护模式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0.
[5]胡巍.齐齐哈尔市居家失能老人与照护者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D].锦州:锦州医科大学,2020.
[6]刘昱莹.养老机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9.
[7]李君,李婉玲,王静.老年综合健康评估在长期照护标准化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7(06):156-157.
[8]蔡菲菲.武汉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现状的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6.
[9]赖粼,吴孝琦,谢建飞等.基于社区养老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康复需求的质性研究[J].当护士(中旬刊),2021,28(06):1-5.
[10]陈申.机构及居家失能老人日常生活活动需求未满足状况及其差异性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18.
[11]杨黎,薛雅卓.城市社区失能老年人照护需求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20,34(02):325-328.
[12]黄润晗,徐铭鸿,王玉冰,等.失能老人照顾者负担、影响因素及需求调查[J].社区医学杂志,2017,15(14):1-4.
[13]毛智慧,李魏,孙晓婷.“喘息服务”对失能老人及其照护者生活质量和照护负担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8,32(19):3098-3100.
[14]Lane Natasha E.Disability in long-term care residents explained by prevalent geriatric syndromes, not long-term care home characteristics: a cross-sectional study.[J]. BMC geriatrics,2017,17(1):49.
[15]孙欣然.基于基本能力状态的养老照护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上海: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学,2018.
[16]杨俐娴,曾德建,菅永平等.农村失能老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社会参与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07):1748-1751.
[17]张惠,张彬.“1+X”证书试点背景下高职院校护生从事老年照护工作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沈阳医学院学报,2020,22(05):463-46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