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1 引言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意大利钢琴音乐中,新的思潮和原有的音乐形式并存,很快就分化为新古典主义和印象主义。布索尼是新古典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虽然出生于意大利但大部分时间都在德国学习音乐并从事音乐活动,[1]是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96)之后的一位杰出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他的成就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改编了巴赫的作品,特别是著名的歌曲《无伴奏小提琴独奏d小调帕提塔第2号》BWV1004中第五乐章“Chaconne”的编曲,还有其他作曲家的不同编曲,但其中最著名的是布索尼的作品,他利用原曲小提琴中的单旋律,利用键盘乐器和声的特性,改编成了具有丰富的音响效果和感性刺激的曲子。
本文的目的有两点。第一是音乐特点,了解布索尼在将原曲改编为和声乐器的钢琴曲时,如何将钢琴这件乐器的表现发挥到极致。第二,根据笔者的演奏经验,对演奏技法提出了一些建议。通过对这首乐曲的分析与研究,试图来理解作曲家的意图,并希望对深入的演奏有所帮助。
2 布索尼的音乐特点
布索尼的音乐总体上是尊重传统和尝试现代的结合。尊重传统的倾向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他崇拜巴赫和莫扎特,他一生都在关注和研究巴赫的音乐,布索尼喜欢用传统的形式,清晰并克制地表达复调的创作手法,这些倾向在当时的新古典主义中以先锋的形式影响了后世其他新古典主义作曲家。
布索尼的现代性尝试在1907年出版的《新音乐美学的构想》一书中得到充分体现,其中他提出一个新的音乐体系,包括电子乐器、新的记谱法等。但这些作曲方法并没有实际应用到他的作品中,而是使用了一些具有实验性的现代和声来展现。他不仅创作有钢琴曲,对歌剧、管弦乐曲、声乐曲也有涉及,创作的作品早期受到巴赫、舒曼、门德尔松的影响,19世纪80年代中期受到勃拉姆斯的影响,1891年起约10年的时间里,他开始把大部分经历放在研究其他作曲家的曲子上。
布索尼在1910~1920年间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但他摒弃了其中感性表现的部分,以严谨的逻辑性为基础的音乐,主要采用了对位法和不和谐的和声等,但并没有受到听众的欢迎。总之,布索尼在传统形式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和声,充分发挥钢琴的特性,将其变成更加华丽饱满的音乐。
3 編曲的意义与发展
从音乐角度来说,编曲通常是指利用原曲以不同的演奏形式而重新创作的乐曲,可以以多种方式出现,包括保持原样或只借用主题旋律作为独立的曲目来精细化创作。编曲在早期音乐史上就已经存在,现存最早的键盘乐器编曲诞生于14世纪,编曲的鼎盛时期是19世纪,当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追求乐器的音色,这与钢琴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演奏家们在演奏前时代的著名曲目和管弦乐作品时获得了极大的反响,并且影响了当时的创作风气。
在布索尼的作品中,钢琴音乐占有重要的比重,他运用现有的音乐素材创作了大量作品,并将不同时代和不同类型的作品改编成钢琴曲。其中最大的成就就是改编巴赫的作品,大约在1888-1917年间,布索尼把巴赫的大量作品改编成钢琴曲。
由布索尼改编自巴赫的钢琴曲主要作品如下:
4 恰空的由来和形式
“恰空”(chaconne)是16世纪末从墨西哥引入西班牙的舞曲。它从巴洛克时代开始以变奏曲的形式出现,经过在意大利、法国、德国等的发展最终成为以乐器演奏的形式。
恰空是以和弦为主的三拍子,通常第二拍有重音,也是一种复调的音乐形式,即在固定的主题或一连串固定的和声之上进行多次变奏。每个变奏都以这个和声为基础,每当主题反复时,旋律、节奏和声或调性都有可能发生变化,通过旋律的重复与其他声部进行对位变奏来发展创作。
5 巴赫恰空与布索尼恰空之比较
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独奏d小调帕提塔第二号》BWV1004中最后一个乐章是恰空。这首由5个乐章组成的第二号组曲按照顺序是由阿勒曼德(Allemande)、库朗特(Coruante)、萨拉班德(Sarabande)、吉格(Gigue)、恰空(Chaconne)组成的。最后的恰空共257小节,规模超过前面的四首舞曲。
巴赫的恰空d小调是由8个小节组成的主题开始,通过30个变奏和Coda组成,共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d小调,从主题到第15变奏;第二部分是D大调,从第16变奏到第24变奏,这部分可以看成是三重奏;第三部分是由d小调开始到第25变奏最后到结尾,可以看作是第一部分的压缩和变形。
通过对两首作品的比较,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第一, 从结构上看,两首作品没有太大的差异,原曲为257句,布索尼编曲为262句,相差5句,而5句中有一句在第九变奏中的即兴部分,另外四个小节是在第十变奏中,除了这两处外,两首作品不仅在变奏曲的长度,整体的旋律结构还是曲调的走向都是一致的。
第二, 从和声性方面来看,小提琴独奏中标记为对位法的地方,在钢琴编曲中明确地进行了声部划分,并将其进一步扩展,加入了其他的声部。
第三, 巴赫原曲的小提琴独奏曲除题目之外是没有任何表情术语的,但布索尼的编曲用指示语详细明示了演奏方法,具体的还原了原曲的音乐内容。
6 布索尼恰空的分析
这首曲子是在1897年左右创作的,除了布索尼之外,还有勃拉姆斯、门德尔松的钢琴编曲。但布索尼的编曲被演奏的最多,深受喜爱,被评价为即保留了巴赫原曲的特性,又充分发挥了钢琴的乐器优点的作品。
布索尼恰空是有8小节的主题、d小调和D大调的32个变奏以及与主题相关的Coda组成的。
6.1 第一部分(主题-第17变奏):d小调
主题(1-8小节)慢速的主题以弱起开始,每个变奏整体上是8小节的形式,但也会出现4小节组成的经过短句。演奏和旋时不要击打键盘,而是要深深地按,声音听起来应是饱满、庄重、宏伟的。
第1变奏(9-16小节)在演奏时要注意在突出附点节奏的同时,重音和旋律要清晰,不能相互混杂。低音主题以D-C#-Bb-A的形式不断重复,在整体上表现出统一感。
第2变奏(25-32小节)右手的旋律声部,应尽可能的连奏,表情温和。左手弹奏的音域很广,在使用踏板时要确保低音不会丢失。在弹奏八度音阶时,随着力度的加强,手腕和手臂要尽可能的放松。演奏和旋时不要击打键盘。
第5变奏(41-48小节)左手以16分音符的快速八度进行,力度逐渐加强,制造紧张感,右手以D-E-F#-G-A的半音阶进行,带有附点节奏的断奏和弦展示了主题的变化。
第8变奏(65-72小节)在旋律上使用了16分音符和32分音符的音阶。在各个音阶当中65小节为F大调,66小节为Bb大调,67-68为d小调,69-71为F大调,72小节为d小调。另外左手的低音声部以D-C-Bb-A进行。在演奏时手腕或手臂要尽可能的放松。
第11变奏(90-93小节)为4小节构成的连接部,是即兴曲性质的托卡塔风格,与前面的变奏完全不同,出现了快速的单旋律32分音符。这种风格从第11变奏一直持续到了第14变奏。
6.2 第二部分(第18变奏-第27变奏):D大调
第18变奏(138-145小节)作为第二部分的开始,从第一部的d小调变成了D大调,气氛平静。新旋律随着“quasi tromboni”(像长号一样)的指示语出现。右手的声部在一个八度进行时可以感受到厚重的低音。
第21变奏(158-165小节)从安静地指示语开始。右手使用了宽广音域的分解和旋以带有断奏的16分音符音型,该音型持续到了第23变奏。旋律要演奏的清晰,在踏板的使用上要注意不要漏掉左手琶音当中的根音。
第26变奏(198-205小节)保持ff的力度不变,主题的节奏型以和旋的形式不断出现,16分音符构成分解和弦作为第二声部,在不影响主和弦的情况下,要弹的尽可能的清楚。踏板在不杂乱的情况下,和弦要以厚重,丰满的声音进行演奏。
6.3 第三部分(第28变奏-Coda):d小调
第28变奏(214-221小节)从第二部分的D大调再次转回原来的d小调。与激烈的第27变奏相比,左手声部出现了较为严肃氛围的旋律。旋律要用连奏的方式烘托出庄重肃穆的气氛。
第32变奏(246-253小节)是整首乐曲的高潮部分。演奏时要注意252小节4:6的节奏型,253小节以32分音符开始,以64分音符结束,演奏时候要注意正确的节奏。最后出现的32分音符在突然停顿的同时,表现出非常戏剧化的效果。
Coda(254-262小节)以激烈而华丽的主题旋律开始。256小节-257小节以沉重并持续的和弦来进行,258小节到结束的乐句当中利用了较大的跳跃和宽广的音域和旋,使用最低的A音,将钢琴的音响效果挥到极致,以雄壮华丽的氛围结束。
7 结语
布索尼改编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独奏d小调帕提塔第二号》BWV1004中第五乐章恰空有主题和32个变奏,它的變奏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主题-第十七变奏的d小调;第二部分为十八变奏-第二十七变奏的D大调;第三部分为第二十八变奏-coda的d小调,主题是慢速的3/4开始的。整体上具有恰空的特征和变奏曲的形式。主题部分8小节的节奏型在每个变奏中都通过重复、缩小、放大、变形等来展现,也会随着变奏的进行而细分,给人一种紧张感,再用多和声方式的对位法,八度音,和弦的旋律等宽广的音域,给人一种比巴赫原曲更富丽堂皇的感觉。从音乐方面来看,巴赫的曲目除了“Chaccona”的标题外,没有任何指令。但布索尼的创作中在主题和每个变奏中都有详细的指令。从pp-ff都非常仔细地指示了力度的变化。还出现了指示歌曲氛围的意大利语、德语等。其次还有重音标记、断奏等多种演奏方法。另一方面,通过钢琴放大表现力,使用了钢琴的全音域,从最低的A音到第三个最高音Bb,比小提琴的4个八度音域更宽广。
布索尼的编曲在形式和旋律以及和声方面即忠实于巴赫的原曲,又具有小提琴的和声性;比巴赫的原始作品更有技巧,通过钢琴的音域扩大了音乐表达的极限,这首曲子让雄壮、华丽的氛围发挥到了极致,如今深受许多演奏者的喜爱。
参考文献
[1]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93.
[ 作者简介 ]吴红,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江西科技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学。
[ 摘要 ]19世纪末,作曲家们从浪漫主义音乐中夸张地情感表达和标题音乐等倾向中分化出来,出现了对古典主义时期的客观化形式和追求绝对美学的新古典主义的声音,试图通过纯粹的本质继承旧时代的音乐精神-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作曲家、钢琴家费鲁乔·布索尼(Ferruccio Benvenuto Busoni,1866-1924)是编曲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编曲作品有一百多首,有超过二十三位作曲家的曲目,主要以钢琴曲居多,涉及不同时代和不同体裁的作品,包括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和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其中巴赫的许多作品被改编成钢琴曲,在布索尼编曲的巴赫作品中的《无伴奏小提琴独奏d小调帕提塔第二号》(Partita for solo Violin No.2 in d minor)BWV1004中的第五乐章《恰空》(Chaconne)是当今演奏最广泛的曲目之一。虽然在形式和和声方面忠于巴赫原曲,但在乐器表现上很好地体现了钢琴的音响特性。本文讨论布索尼的音乐特征、编曲的意义与发展,以提高对作品的理解,进而为演奏提供帮助。
[ 关键词 ]巴赫;布索尼;恰空;改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