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娜木拉 以艺术教育专长,为国履职、为民尽责

时间:2024-04-24

华南

新年伊始,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校长、大提琴演奏家娜木拉早早为今年的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准备好了一份提案——建议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即“中华民族团结日”,着力构筑以中华文化为主干、各民族文化为枝叶的多元民族文化体系。

这是娜木拉第二次提交这一提案。2023年3月,作为新任全国政协委员,她就带着这份提案走进会场。今年,她再次将关切焦点落于民族团结、艺术教育等领域,“肩负党和国家赋予我的这份荣誉和责任,我希望发挥专业特长,‘为国履职、为民尽责’。”

对于民族团结、党的民族政策,娜木拉说,自己从小就有切身体会。

娜木拉是鄂温克族,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一个音乐世家,在草原长大。1982年,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简称“附中”)来到少数民族地区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招生。在报名截止前一天,娜木拉的父亲听到消息,匆匆赶去为她报了名。第二天,9岁的娜木拉以优异的大提琴演奏征服了招生老师。不久,小小的她独自坐着火车来到北京,成为当时附中年龄最小的大提琴新生,开启了与大提琴相伴的人生。

“即便父母都是搞音乐的,即便我从小在内蒙古歌舞团大院里长大,如果没有党的民族政策,没有当时附中老师去招生,我也不可能有机会到北京读书。”娜木拉说。自20世纪60年代起,附中开始招录来自全国各地的各民族学生,不仅为民族地区培养了一大批音乐人才,而且通过丰富的活动促进各族学生共融共学、共居共餐、共乐共享,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此后至今四十余年的学习、教学、演奏生涯中,娜木拉越发强烈地感受到各民族文化各有特色又相互辉映,不断深入地理解根植于多民族文化的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又“美美与共”。娜木拉谈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是民族文化发展研究在思想层面的最终指向。就如她目前担任校长的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除汉族外,学校1000多名学生中还有100多名少数民族同学。“各个民族有不同习俗和特点,仅仅从音乐上来讲,56个民族也各有特点。正是这些特点,让整个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音乐文化丰富多彩。中华文化植根于多民族文化沃土,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身为一名艺术工作者,同时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在新时代引导各族青少年牢固樹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更广层面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进行创新实践,娜木拉觉得自己责无旁贷。

5月6日是北京市“5·6民族团结日”,为在社会层面做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身为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丰台区政协委员的娜木拉就以“民族团结进步日”宣传活动的契机,在北京市民委和丰台区民宗办的指导和支持下,统筹创建了“北京市民族团结日音乐会”,以音乐会形式展示中国传统民族器乐和民族音乐歌舞艺术之美,丰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载体。

在附中,“民族团结”是思政课的重要部分,也是实实在在、可触可感的所在,浸润于日常教育的点点滴滴。每年,娜木拉都会召集少数民族同学召开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第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们先讲讲家乡的新鲜事。“附中本就是多民族特色,各民族成员之间彼此尊重和融合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基因。大家各自讲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家乡的新变化,在高高兴兴的氛围中,了解了彼此的民族和家乡。”同学们都讲完,娜木拉会结合***总书记对少年儿童的寄语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要论断,于潜移默化间,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里。

2020年,娜木拉作为北京市政协委员,在深入调研后提交了《用音乐架起内地与港澳台青少年心灵沟通的“桥梁”》的提案,建议组建一支由北京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组成的“京港澳青少年交响乐团”,通过音乐的沟通与连接、学习和交流中的相互了解,让孩子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增进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一提案很快得到反馈,次年,由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基金会主办、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承办的首届京港澳青少年音乐艺术嘉年华活动成功举办。来自北京、香港、澳门的90余名青少年在9天的交流学习体验活动中,用音乐架起了友谊的桥梁,并用学习成果诠释了对音乐的理解和对祖国的热爱。与此同时,另一民族团结主题活动呼和浩特国际青少年音乐夏令营也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举办。

目前,这两项活动均已成功举办两届。“这是第三届活动的策划方案,这几天我们在密集开会沟通,商量怎样把活动办得更好。”采访时,娜木拉拿起桌上厚厚一摞策划案文稿,笑着说道。“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德树人的宗旨,通过音乐这种无国界的世界性的语言,让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内容的中国声音在世界舞台上发出光彩,让各民族青少年在更多舞台上展现中国文化自信,彰显民族团结进步精神。”这是娜木拉在第二届呼和浩特国际青少年音乐夏令营开幕式上致辞时所讲,也是她的初心和使命。

2022年春,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娜木拉担任项目负责人,由当代著名青年作曲家方岽清及创作团队,为北京市“5·6民族团结日”创作了大型原创系列交响作品《融合之光》。近两年时间,几赴草原采风,几经修改打磨,2023年12月18日,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原创大型交响系列组曲《融合之光——草原篇》在民族文化宫大剧院正式亮相。“草原天际·母亲河”“生命灵动·团结歌”“不朽信仰·砥砺行”等6个乐章,交响乐团与马头琴、图瓦三弦等民族乐器,共同烘托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华梦”的主题。娜木拉说:“从‘草原篇’出发,《融合之光》系列作品将会持续下去,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国范围内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浓厚氛围。”

由于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方面贡献突出,2019年,娜木拉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23年,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先后获评第九届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

教育,是娜木拉作为全国、北京市、丰台区三级政协委员持续关注的另一领域。

因为从小离家求学,“老师”在娜木拉的成长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从附中、大学到研究生,她师从我国著名大提琴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大提琴教授宋涛。“老师对我的要求非常严格,对我影响非常大”,娜木拉还记得,有一次,因为好奇,她和同学买了透明的指甲油涂在指甲上。上课拉琴时,老师看到,当即批评了她,要求她“把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娜木拉专业功底好,又自律,虽然当时内蒙古自治区和附中的学制不同,但入学第一年,她还是取得了优秀成绩。但她从不满足,每逢周末,同学们纷纷去逛街、看电影,她总是在琴房里一遍遍地练琴。琴房门上有小玻璃窗,她为了不让自己分心,每次都面朝墙、背对玻璃窗练琴,时间久了,老师和同学开玩笑地叫娜木拉“面壁十年”。

由于成绩优异,1988年,娜木拉被保送至中央音乐学院。大学毕业时,她可以出国继续深造,也可以在国内顶尖乐团担任演奏员,还可以留校当老师。娜木拉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最后。“我就觉得当个老师特别光荣。我从小跟着我的老师,我希望将来能成为他那样的人,那真的就是成功。”再忆往昔,她依然眼中有光。一个人最大的幸运,是在人生的中途,也就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自己的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讲,娜木拉无疑是幸运的。

从成为教师第一天起,娜木拉便倾注全部心血。因为工作突出,1995年,24岁的娜木拉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大提琴教研室主任。上任伊始,她給教研室定的目标是:用最短的时间,获得大提琴国际赛事金奖。不过,当时大家都觉得娜木拉在开玩笑,毕竟在那之前,中国大提琴在此领域还是空白。

但娜木拉成了。2002年9月,她的学生田博年获得“第四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大提琴组)金奖”。在世界最权威的顶级三大古典音乐赛事之一的柴可夫斯基大赛中夺魁,既是填补空白,也是我国大提琴教育事业的突破,拉开了中国大提琴演奏在世界舞台的新篇章。

面对掌声和鲜花如潮,娜木拉却迅速归于平静。“获奖当天晚上,我跟田博年说‘咱们要宠辱不惊。’”归零心态、宠辱不惊,似乎是娜木拉面对成绩和荣誉时永远的态度。每次接过荣誉,她就已经在心里把它放下了。而后,重新开始。

这次也是一样。娜木拉开始思考,还能怎样给学生更高质量的教育。对于乐器演奏而言,技法达到一定水平后,考量的是作品思想表达和个人文化涵养。娜木拉决定,增强知识储备、提高自身修养。她记得,有一次,附中退休教授方承国给附中全体教师做国学讲座,其中一个例子“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让她豁然开朗,印象深刻。娜木拉于是拜请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文化造诣深厚的方承国老师教她国学。每周一次课,她风雨无阻,一学十年。从《论语》《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古文观止》,娜木拉潜心学习,增智修身,日渐精益。

2011年,娜木拉竞聘成为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校长。这里被誉为“中国音乐家摇篮”,许多毕业生在音乐界享有盛誉。娜木拉说:“孩子们今天在这里学习,不仅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明天,更关系到我国音乐教育、音乐事业的明天,甚至影响着我国音乐在世界上的面貌。”基于此,娜木拉很重视德育教育与文化教育,她和校领导班子将附中原校训“精艺、博学、励志、尚德”调整为“尚德、励志、博学、精艺”。“‘德’是放在首位的,这是人成长的灵魂。所谓德艺双馨,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德’排在第一位。”她期许并相信,这些从全国各地汇集来的好苗子,经过悉心培育,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充满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对于教学工作,娜木拉要求自己“不当口头教育家”,不论职务怎样变化,都要身体力行在教学一线。“教育就是不断激励的过程,特别小班式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在教授技法的同时,老师更注重精神上的鼓励,塑造其克服困难的品质,这对学生未来成长很重要。”

从刚上学的小朋友到大提琴专业硕士研究生,娜木拉的学生覆盖不同年龄段,很多琴童是她看着成长起来的。年龄不同,理解力不一样,她有不同的教法,但所有的教学都有统一的前提——尊重。她甚至轻易不打断学生拉琴出错的地方,而是等一个乐段结束后再纠错;她希望学生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进行练习,而不是“唯技术论”只强调拉琴技巧……她的学生都爱她,甚至连嘴角一颗小小的痣都成了小孩子羡慕和喜欢的,悄悄跟家长说“娜木拉老师的小痣好可爱,我要是也长一个那样的该多好”。或许,这是孩子喜爱一位老师的极致状态。

近年来,娜木拉不断将教育的视野放宽放远,她希望在数字时代,以技术赋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她先后到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云南等民族地区,到北京市平谷区的内地西藏班,调研校园信息化建设情况。“我们还开展线上课,请附中的老师为西藏牧区的孩子们上打击乐的课。没有专业的打击乐器,孩子们就在课桌上敲打出节奏,大家热情特别高。希望科技发展,能够为教育资源均衡贡献更多力量。”

娜木拉的演奏气定神闲、专注投入、深情款款,琴声宽厚内敛、气韵悠长,与大提琴优雅醇厚、坚实温暖的本质相应相合。超越技巧层面,她的演奏更有中国传统文化韵味,别具魅力。这是娜木拉多年来思考和追求的境界——用西方乐器讲述中国故事,原创富有民族特色的大提琴作品,让东方文化为西方音乐注入新的灵感。

探索从多年前就开始了。2016年9月,G20杭州峰会举办。娜木拉与古琴演奏家金巍在大型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中合奏演绎一曲《高山流水》。曲目讲述知音间的相遇、相知之情,也寓意“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相处、希望世界融合”。那次高水准的中西合璧,让娜木拉和金巍都对大提琴与民族乐器合奏充满信心。

同年,专辑《古佳耶·大提琴与北方游牧民族音乐》问世,其中收录的11首曲目以鄂温克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达斡尔族、裕固族、蒙古族等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歌谣为基础,用西方乐器改编、演奏。娜木拉大提琴弓弦之下悠远深邃的琴声配以多种西方乐器、中国民族乐器,讲述着祖先的传奇,浸透着历史宽广的沉思。

在鄂温克语中,“古佳耶”是可亲可爱的意思,代表纯洁朴实的孩子。娜木拉说,“希望用淳朴的初心,用我熟悉的大提琴诠释民族音乐,讲述中华民族文化,因此专辑选取的都是旋律性比较强、能发挥大提琴乐器优势、最打动人心的乐曲。我期待把民族的文化通过音乐传播到世界。”

专辑一经推出,立即受到广大乐迷的喜爱与追捧,获得“2016十大发烧唱片”的“年度最佳器乐演奏奖项”,此后陆续被多所国外大学图书馆收藏。

2023年,方岽清创作、娜木拉编定并携学生演奏的民族音乐作品《努给日勒》,由具有百年历史的德国霍夫曼斯特(Hofmeister)音乐出版社出版。刚健有力的节奏、鲜明民族特色的曲风、富有质感的大提琴演奏,使中国民族音乐特点与西方音乐语言完美结合,展现出中华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美育是人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娜木拉说,在音乐欣赏中建立审美情趣,让音乐传递温暖和力量,有其他教育形式难以替代的作用。工作之余,她躬身音乐普及,走到群众中开展美育教育,举办音乐教育专题讲座,受邀担任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音乐告诉你——大提琴课堂》主讲嘉宾,在国家大剧院《经典艺术讲堂》讲授大提琴公开课,参与各项音乐公益活动。

她关注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堂,孩子学什么、听什么、唱什么,音乐课到底能带给孩子什么。“45分钟一堂课多么宝贵啊,一定要好好设计,怎样利用好这45分钟,能够通过一些好的歌曲,介绍乐器、文化,以及相关的民族特点,为青少年打下更深厚的音乐根基。”娜木拉还曾通过北京市政协提案,建议“从北京起,创立音乐标准化教育,让音乐标准化进入各大音乐讲堂”。

娜木拉受邀录制中国教育电视台《艺术素养公开课》之“跟着名师学乐器”系列节目,以大提琴乐器知识点讲解和名曲赏析为主题,带领大家走进艺术殿堂,感受大提琴魅力。为此,她特意选取了10首大提琴演奏的、国人耳熟能详的中国曲目,为大家进行讲解。

如今,娜木拉担任国家艺术基金会专家评委、加拿大皇家山大学音乐学院常驻艺术家,曾出任墨西哥卡洛斯·普利埃多國际大提琴比赛评委(目前为止亚洲地区唯一)、柴可夫斯基国际比赛评委和俄罗斯克努舍维斯基国际大提琴比赛评委等诸多国内外重要赛事评委,多次在国外多所著名音乐学院讲学、举办公开大师班课程。2019年,她应邀在全世界最古老的音乐学院之一意大利罗马音乐学院开设大师公开课,每天从早到晚,一对一辅导大提琴专业学生及部分青年教师。他们逐一演奏了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拉赫玛尼诺夫等经典作品,每演奏完一段,娜木拉即现场点评,并针对薄弱环节予以纠正和指导。“起初,学院的三位老教授都到场听我的课,”娜木拉笑着说。这座知名音乐学府第一次请来自中国的大提琴教授来讲课,老教授们想不出这位来自东方的年轻大提琴教授能够为他们带来什么。结果却令人意外而惊喜,娜木拉不仅讲弓法指法,演奏技巧和音乐风格,还从“道”的层面启发学生,“比如有一处揉弦,一位同学总是为了突出效果而过分处理,我就用‘过犹不及’的成语故事,启发他进行合理处理。他听懂了,再演奏时效果就好了不少。”

为期三天的大师公开课结束,一位外国同行惊叹地对娜木拉说:“你很有办法和教学经验,怎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将大提琴的音色处理到这么极致?”娜木拉自豪而有点幽默地回答:“这算是中国文化赋予世界大提琴界的灵感和智慧吧。”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文明,像中华文明这般源远流长且不断丰富、发展,”以大提琴为桥,行走东西方文化之间,娜木拉说,“我们用音乐讲述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助力东西方文化互融共生,美美与共。”

责任编辑 陈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