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晚唐科举制度引发的“四维不张”现象对当代教育的警示

时间:2024-05-07

[ 作者简介 ]

易俊彬,男,河南郑州人,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德育、就业。

[ 项目名称 ]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中晚唐“四维不张”现象对当代教育治理体系的启示(编号:2022-ZDJH-001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摘要 ]

当前阶段,应试教育给我国人才培养带来了诸多问题,本文通过研究中晚唐科举制度引发儒学式微进而导致“四维不张”的现象,印证历史上“国之四维”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研究“国之四维”的内涵、起源与发展,阐明“国之四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和对精神文明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指出该现象对当代德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教育考试体制的警示并提出相关对策。

[ 关键词 ]

中晚唐;四维不张;当代教育;警示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4.048

春秋时期,管仲在《管子·牧民》中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发展了管子的“国之四维”学说,建立了新的儒学体系,被封建统治者奉为安邦治国的纲领,究其原因,就在于它用礼乐制度规范人,用仁德情怀教育人,用君子品格去升华人,用德行底限警醒人,为教化民众、治理国家提供精神与道德支撑,因此,“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1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在中晚唐的印证

唐玄宗登基以后,为了选才取才,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对官吏的考察和迁调制度进行了改革。同时推崇儒学,广开学庠,出现了暂时性的文教复兴。但总体上来看,这种繁荣仅限于科举的繁荣,并非儒学本身的繁荣。

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高宗永隆二年,有人认为明经多抄义条,议论只谈旧策,表现不出真才实学,于是从此加试一诗一赋,形成了以诗赋取士的格局。在科举这根指挥棒下,学生虽然习经,却只会刻板地背诵经义条目,不知儒家精神旨归。这些人先读书后当官,“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故当官少称职之吏”。抛离了儒学精神的科举制,就出现了一批不谙儒家经典,只会吟咏诗歌的学浅德薄之人。儒学衰落了,儒家的核心价值观被丢弃了,唐朝也逐渐走向衰落。结结实实地印证了“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句话。

李唐王朝由极盛转极衰的重要原因就是儒家精神的全面缺失。从现今的眼光来看,恰恰是应试教育导致了儒家精神的缺失。反观我们现今的教育,在一定的时期,有不少方面的表现的确显露出了重蹈晚唐应试教育覆辙的苗头,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我们教育的未来就显得前景堪忧了。

2 “国之四维”的基本内涵

2.1 “国之四维”论的基本内涵

2.1.1 古代“国之四维”的基本内涵

管仲认为,礼、义、廉、耻乃“国之四维”,通过施行“国之四维”纲领,就能达到使民众行为得当、思想稳定、社会安定等目的。其中,礼是为了强化社会等级的区别,礼制施行了,民众就会安守本分、不思僭越。社会就会安定,统治者的政权就会得到长久有效的稳固。义是教给民众行为处事的操守和方法,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廉是教诲民众要取之有道,为政之本在于廉,廉才能政通人和、邪事不生。耻是教给民众要知耻知辱,要常怀羞恶之心,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2.1.2 现代“国之四维”的基本内涵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文明的兴起,“国之四维”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从现代社会的角度来看,礼一般是指符合现代文明社会公序良俗的良好礼仪规范、行为习惯、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义一般是指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富含正能量的品德修养和言行举止;廉一般指为人为官要品行端正,清白高尚,严于律己,洁身自好,廉洁奉公;耻一般指因违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而感到耻辱羞愧等,耻是四维的底线,人知耻才知君子有所不为,才会自觉约束自己的德与行。

2.2 “国之四维”论的起源和发展

古人认为礼可以界定阶级身份,义为德行之标准,廉可使人清正廉洁,耻可使人永持知耻之心。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国之四维”论。提出“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张”则“上位安”“民无巧诈”“行自全”“邪事不生”,“四維不张,国乃灭亡”。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大环境下,管子“国之四维”论的提出符合当时社会贵族阶层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的稳定的需求,也符合底层士族阶级求仕的需求。

管仲将礼、义、廉、耻称为“国之四维”,其本意是要以礼、义、廉、耻这四种纲目治理国家、维护政权、稳定社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政权的稳固和人民的长治久安已经不能单纯靠礼、义、廉、耻去维系。礼、义、廉、耻的文化内涵被不断吸收、借鉴和创新,在原有的基础上被赋予更多的道德建设领域的内涵。它作为政治统治工具的作用逐渐衰弱,约束人们道德行为的内涵不断被扩大。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道德问题越来越突出,“国之四维”作为道德建设领域中的重要内容被再次提了出来,它饱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能够体现中华民族在价值观领域的精神追求,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和对精神文明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

3 “国之四维”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对于现代教育而言,我国教育的本质是要立德树人。我们要通过教育培育什么样的公民,倡导什么样的风气,是当代教育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

3.1 对德育教育的启示

从现行教育体制造成的影响来看,我们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加强道德教育。在教育体制、人才选拔体制等诸多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应试教育大行其道。教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将应试学科列为重中之重,挤占了学生绝大部分时间与精力,造成道德教育的缺位。可想而知,由于缺乏良好的道德滋养,就会造成培养出来的人才“德不配位”,久而久之,道德观念淡薄就成了现代社会人们的典型标签。而根据我国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道德教育本应该是我们现代教育体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还要督促他们认真按照道德标准落实在具体行动中,因此,加强德育教育,就是要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青年学生良好的道德水平。

3.2 对理想信念教育的启示

3.2.1 要引导青年学生找准历史定位,明确历史责任,树立远大理想

党的十九大报告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高屋建瓴地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科学论断。并从五个方面对新时代的内涵进行了解读,阐明了指导思想和路线、历史任务和战略、发展思想和目的、精神状态和目标、国际地位和作用等问题,是我国各行各业开展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当今时代,教育工作者应该教育青年学生以国家繁荣、民族复兴为志向,积极投身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中去。青年人只有胸怀大志,才会有承担历史重任的自觉和行动,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扬帆远航,奋发图强,活出更有意义的人生。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要经常提醒青年学子不要生活在狭隘与自私的个人主义中,不要贪图享受,不能见利忘义,要教育他们以天下为己任,把自己的人生方向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和社会时代的发展要求联系起来。推广普及立志教育,源源不断地培养拥有远大志向的青年一代,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根基所在。

3.2.2 要鼓励青年学生坚定人生志向,发扬拼搏精神,锤炼坚强意志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青年学生不但要立大志、立长志、立远志,还要敢于发扬拼搏精神,经受艰苦磨炼,锤炼坚强意志。用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撸起袖子加油干,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习的伟大事业奋斗终生。然而,从当前青年学生的成长环境来看,形势并不容乐观。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青年学生的生活环境越来越舒适,很多人成了温室中的花朵。他们缺乏坚定不移的信念,缺乏坚韧不拔的毅力,缺乏自我超越的勇气,缺乏推倒重来的果断,缺乏勇挑大梁的担当,缺乏策略应对的智慧,面对这种境况,教育工作者要想方设法为青年学生创造锻炼条件,营造锻炼环境,创新锻炼形式,增强锻炼效果,打造试金石、磨刀石,磨砺其品行,锤炼其意志,锻造其品质,鼓励青年学生勇于迎接各种挑战,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抗挫能力,鼓励青年学生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打造中国品质,走出中国速度。同时,引导青年学生正确看待人生得失,坚定人生方向,矢志不渝地为实现人生志向奋斗终身。

3.3 对现行教育考试体制的启示

3.3.1 在现有体制下全面、理性地看待现行考试体制的本质和作用

就现行考试体制的本质而言,它只是我国在现行社会体制下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长期以来,为我国选拔、培养和任用人才提供了较为公平、公正、公开的平台,其公平性和权威性也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因为它牵涉升学与就业,久而久之,也就成了教育教学体制的指挥棒。考试制度的指挥棒指向哪里,教育教学制度就会跟向哪里。从国家发展的大局来看,考试制度不仅会影响每一名学子、每一个家庭,更会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是关系到社会公平、稳定等民生事业的全局性问题,也是关系到国家发展、民族未来的战略性问题。虽然现行的考试制度存在一些弊端,但它仍然是当前条件下选拔、培养、任用人才较为科学、公平、公正的方式,在更加科学、合理、可行性强的考试制度出台之前,现行的考试制度仍将继续为选拔、培养、任用人才服务,为我国的各项社会事业和建设事业服务。当然,当前的考试制度要适应社会发展和民生需求,必须做出一定的改变,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努力改善教育考试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适应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

3.3.2 科学合理地对现行考试制度进行改革

考试制度改革要与国情、民意相结合。从我国考试制度的改革进程来看,各个时期各个版本的考试制度无不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每一个版本都与当时所处的国情和社会综合情况息息相关。因此,考试制度的改革要符合当下的基本国情,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要充分反映当前及预期社会发展状态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对考生在德行、智商、情商、心理、体质、审美等各方面做出综合、客观的评估并择优录取。同时,加强考试公平、公正、公开的法制建设和社会监督机制建设,努力排除一切外在的干扰因素,最大限度地体现考试公平、机会公平,让人民满意,让社会满意。

3.3.3 考试改革应更加注重公平和效率

长期以来,当前的考试制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平台,其权威性和公正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为国家和社会选拔人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同时,当前的考试制度也一直因为教育公平问题和效率问题饱受社会各界的诟病,如高考指挥棒问题、各地录取分差问题、学生减负问题、高分低能问题、高分低德问题、考试移民问题、考试加分问题、道德品质如何评判问题等等。从我国教育考试制度的演变过程来看,其演变过程也是教育考试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考试制度也应该与时俱进、锐意改革,站在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角度,不断促进教育考试制度的公平和效率,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并在具体的教育考试制度上进行大胆的改革,不断改善和丰富教育考试的考核形式、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考核手段,形成形式多元、内容客观、标准科学、手段丰富多元化的人才水平评价体系,不断提升教育考试公平和效率。

3.3.4 考试改革应围绕人才选拔这个中心

考试的根本目的是选拔人才,考试只是选拔人才的方法和手段。因此,考试改革要牢牢把握“人才选拔”这个中心和基本点,从“人才选拔”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对现行教育考试制度进行综合改革。不但要考核学习得分能力,也要考核技能应用能力、职业发展能力、持续发展能力,更要考核基本道德品质、综合素质,对人才进行综合考评、客观评判、合理选拔、科学任用,减少人为主观因素在人才选拔过程中的影响,这样才能发挥人才的特点和长处,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才能体现以人为本、公平公正的原则,才能确保教育考试制度的科学性、公平性、规范性,才能更好地树立其权威性,发挥其导向性,引导社会各界形成一个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考核、选拔、任用机制,形成一个人人皆可成才、行行皆出状元的人才观,真正做到在宏观指导和具体操作层面均实现以人才选拔为中心,抛弃固有的形式主义、教条主义,以人为本创新方式方法,为选拔各类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于雪彤. 我國古代书院制度的演变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 文学教育(下),2016(2):89.

[2]王思文. 管子“四维”道德思想的现实价值[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6(4):23-2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