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素质教育体制下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探究

时间:2024-05-07

黄琳

【摘    要】素质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和实践所带来的是各学科教学课程的改革,教学实践的创新,整体学校教育目标的转变。本文中笔者对小学体育教学进行具体的探究,谈谈在素质教育教学体制下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如何实现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

【关键词】小学体育  教学创新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3.043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我们进入21世纪以来所实施的新的教育教学体制,其彻底改变了以往应试教育体制所秉承的考试为本、成绩为先的教学理念,让教学回归教书和育人的初衷,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即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文学学科素养的培养、学习能力培养、潜力激发,等等,总之,贯彻的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核心理念,从而为学生的发展进行了长久性、有预见的规划。那么,在素质教育体制下,我们面对新的教学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实际的教学活动也就随之需要进行改变和革新。例如,在以往应试教育考试为本的体制下,我们更加注重考试学科的教学,忽视甚至直接取消了音体美等艺术类、活动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从而导致学生能力和思维的单一。而在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全面培养的教学新目标下,音体美等艺术类学科重新焕发生机,在教学地位、重要性等方面都获得了平等的肯定和重视,所以新时期教学创新和结构调整上首要考虑的就是如何针对这些非考试学科做好教学安排,从而让其完美融入日常学科教学节奏中,并且充分发挥其学科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中笔者将针对素质教育体制下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展开具体的探究。小学阶段体育本身就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一方面从素质教育学科构建来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的典型代表就是体育,小学生本身学习能力较弱,自控力也相对缺乏,所以小学阶段的学科设置相对较少,而且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节奏的调节,避免大面积的理论性考试学科给学生带来更大压力,呈现厌学情绪,体育等艺术和活动学科的存在就起到了缓冲作用,对于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学习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从小学生的个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第一个黄金阶段,尤其是在心理健康和身体成长方面,不同的运动项目可以让学生在集体交互中构建起多种社交能力,同时促进学生利用运动调节情绪和心理;另外以户外运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更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身体成长,塑造学生健康的体魄。所以,在当前素质教育新时期,面对与时俱进的教学环境、创新的教学要求,教师又当如何创新体育教学呢?下文中笔者就结合自身的理解和探究给出几点可行性设想和建议。

一、结合学生思想需求构建趣味性课堂

对于小学生来说,体育本身对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吸引力,但是学生对于体育课感兴趣并不代表学生就会对具体的体育教学感兴趣。从教学实践反馈来看,大部分小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度源于可以不用坐在教室里做题、认字,这和具备体育学习动机和兴趣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新时期,我们要从学生的思想需求入手,将学生的表面兴趣转化为内在兴趣。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明确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明显的心理特征就是不明白学习的意义,但是会对内容和形式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更加倾向于日常化、简单化的内容,如跳绳、踢毽子、羽毛球等这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知度较高的体育项目,而在教学形式方面可以偏向娱乐化和游戏化,如将踢毽子和开火车小游戏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不是孤立的,在交流和互动中感受到依赖和被接纳,从而充分发挥集体娱乐的体育教学特性,实现学生兴趣的初步深入构建。

其次,构建趣味性的课堂并不是代表学生想要什么就无条件地给什么。教育要始终走在学生需要的前面,给学生塑造最近发展区域,让学生始终处在“跳一跳,够得到”的状态之下,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体育本身就存在很强的竞技性,虽然在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小学阶段我们不强调这种竞技性,但是“输赢”的观念是根植于人内在的东西,而小学生因为身心发育的不全面性导致其自我认知、选择能力较弱,所以作为教师在培养其学科兴趣方面还要做好主导,深入分析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给出相对充足的内容选择,而不同的体育项目在设置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到内容难度、节奏、教学亮点等,从而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以良好的引导,也让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从无意的兴趣到有意的兴趣。

二、结合素质教育教学理念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

素质教育体制倡导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针对各学科教学一再强调学科素养和能力的培养。而体育本身就是一门灵活性强、涉及范围较广的学科,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更要做到以学生为本,从而切实构建学生的学科素养、学习能力。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这在实际的教学实践操作中通常表现为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自练和自我评价。比如结合上文所阐述的兴趣培养,体育教学中给学生呈现多样化的项目内容,并做好对应项目的技术规范教学,然后让学生结合自身所选的学科进行自我学习,如小组探究、小团体练习,然后由教师统一检查每节课的学习效果,学生自我反思和总结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获得的成果,对于问题,教师应进行集中性的点拨和讲解,对于获得成果,教师应给予毫无保留的表扬和肯定,从而逐步在体育课堂上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班级氛围,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素养培养的良性循环。

其次,在以学生为本的课堂上,教师还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给予个性化的引导和纠正。就如上文所讲,小学生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认知能力还相对较弱,体育教学中教师一开始可以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给学生按照自己意愿尝试的机会,但当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遇到挫折和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和纠正作用,做好个别化的教学,有针对性地指出学生的问题,引导其调整学习项目内容,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时刻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核心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自主性与教师引导相结合,既培养学生兴趣又保证学生有意义地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体育所带来的益处,最终形成保持体育运动的习惯,为学生健康体魄和心理的构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曾林生.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学,2016,000(033):176.

[2]汪晓赞,季浏,金燕.我国新一轮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调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006):62-67,9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