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性的激发策略

时间:2024-05-07

张信强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位置和关系发生了变化,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语文知识的探究中,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主动对知识进行整理,构建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发展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使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主动性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1.109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能力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外显标志之一。要求教师学会把课堂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信息的主动摄取者和加工者,以自己的力量去主动作用于教师所教的东西;充分挖掘学生自己的潜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从“学会”转化为“会学”,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到“主动摄取知识”。主动性学习实现了人文主义价值观,真正解放了学生,发展了学生。下面就如何创造适当的物质条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谈几点浅识。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都对故事感兴趣,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能提高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对知识有深刻的印象,让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故事情境,结合课文中的内容讲小故事,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探究,对课文内容有更深的体悟。在创设故事情境时,教师要使故事情节趣味化,让学生摆脱枯燥的学习,激发他们的主动探究兴趣。在进行汉字教学时,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课文中的汉字,教师可以结合故事进行汉字教学,让学生在掌握汉字的同时,掌握汉字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汉字的主动性。例如,在教学“火”字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象形字的发展和演变的小故事,在故事情境下,學生对“火”字有了直观的印象,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编故事,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实现高效的探究性学习。

二、动手——动手操作,获取实践信息

动手操作不但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潜能的“金桥”,而且是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更是学生主动性学习的重要外显标志之一。

(一)激励学生画一画

有一些文章特别是说明文的内容是可以借助想象画出来的。例如教学《天安门广场》时,让学生根据课文把天安门广场的各种建筑物画出来,很快帮助学生了解天安门前建筑物的具体方位,教师无需多费口舌。

(二)鼓励学生演一演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本是促进学生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在泛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演一演能够表演的文字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把抽象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具体可感的表情身体运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而是整体的语文素质。依据学生的表演欲望较强的心理发展特点,并结合语文教材的自身优势,鼓励学生自己演一演。

(三)鼓励学生练一练

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语文能力,而训练则是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中介。俗话说“眼高手低”,缺的就是练一练这个环节。因此,训练应该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不应该仅仅是一个环节。知识会在训练中获得,能力会在训练中形成,技巧会在训练中掌握,智力会在训练中发展。

三、让学生学会自主预习

语文教学中的预习,既有利于让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开发学生的智力,又有利于从开发智力入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通过预习,了解了课文内容,扫除了阅读障碍,才能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为下一步的自主参与、自主质疑奠定基础。同时,学生通过预习,强化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学生通过预习,了解课文内容,而且,通过上网等多种途径查阅资料,对圆明园了解更加,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通过对预习的检查还可以发现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了解课文的难易之处,提炼精讲的内容,避免教学的盲目性,从而教得更活。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师不妨尝试让学生学会问自己、问字典、问别人,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课,使学生的预习质量不断提高。

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有强烈的探究意识,这是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催化剂和内动力,让他们在学习中能长久的保持兴趣,并在学习中通过主动思考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学生的好奇心来创设问题情境,用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提问时,教师要充分运用教学艺术,用趣味性的问题来引导他们,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主动思考过程中,学生能在问题的引导下加快对知识的梳理和运用,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把问题创设的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和引导性,使学生通过思考问题获得新的知识,并能有效地把新旧知识相结合,促进他们知识体系的构建。例如,在教学《妈妈的账单》时,教师让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妈妈账单上写的都是0呢?小彼得在看到账单时是怎么想的?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深刻地体会到了母亲对孩子的无私奉献。通过讨论,让学生把课文中的内容和收获引到了实际生活中,加深他们对课文情感的理解和把握,让他们有效掌握课文的主旨,实现高效的学习效率。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把学生放到学习的主体位置上,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意识,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有效运用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提高。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摆脱形式主义的干扰,给他们足够空间进行思考,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他们语文思维的发展,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究性教学的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1]甘国友.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主动—探究”学习模式的建构及实施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8(02):78-80.

[2]张春红.激发小学语文教学主动提问的课堂教学路径[J].赤子(上中旬),2015(24):18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