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周恩来与雷锋(下)

时间:2024-04-24

余玮

一位是新中国第一位总理、死后联合国为他降半旗的周恩来;另一位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曾为之题词的普通战士雷锋。他们的社会角色尽管不同,但他们的精神完全相通。

雷锋的经历比较简单,他只是解放军中的普通一兵,他短短的一生中也无任何值得夸耀的功业,与周恩来一生为革命所作出的伟大业绩完全无法比拟。然而,他和周恩来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话剧的诞生与电影的问世背后

在周恩来眼里,“总理”这个职务对他来讲,意味着责任和服务,意味着为人民的幸福努力工作。他始终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总服务员”,反复强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要“永远做人民忠实的勤务员”。周恩来忠实地实践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对于雷锋精神,周恩来一直抱着谦虚学习的态度。他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你们年轻人要向雷锋学习,我同样要向雷锋学习。向雷锋学习,没有哪些人该学哪些人不该学的问题。向雷锋学习,就是要为人民而加倍地工作,这就是我的理解。”他并表示,“毛主席代表党中央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不光是对青年人讲的,而是对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讲的。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刚开始不久,虽然有毛主席的领导,但还要靠我们全体人民增砖添瓦。你们年轻人要加倍工作,我们走过来的人也要加倍工作,社会主义建设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起点。”

学雷锋活动在全国广泛开展后,周恩来一直在思考如何使学雷锋活动深入到百姓生活中,实现入脑人心。为此,他不仅重视通过报纸、杂志等传统渠道进行宣传,还鼓励采取话剧、诗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灵活多样的手段,以提高学雷锋活动的实际效果。

早在1963年1月24日,周恩来在接见上海文艺界人士时就鼓励这些艺术家们应该大量地反映我们时代的英雄人物,并最早号召文艺界捕捉雷锋这样的典型人物:“东北有一个战士叫雷锋,他的事迹可以写一写。”这年元宵节,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团长贾六(本名贾世魁)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文艺工作者的联欢会,聆听了周恩来总理关于要把雷锋的事迹搬上舞台和银幕的指示,心绪难平,他连元宵都没顾上吃就连夜赶回沈阳。

下了火车,贾六直奔八一剧场,组织在那里参加春节演出的党员召开临时党委会,向大家传达了总理的指示,表示集中力量创作、排演话剧《雷锋》。正当贾六等人紧张筹备的时候,沈阳军区召开四级干部会议,军区领导打电话给贾六说,干部们听说“抗敌”要演《雷锋》,都想先睹为快。会期只有6天,算上放假1天,也只有7天时间!刻不容缓,包括贾六在内的6名创作人员立即分工赶剧本,同时贾六派人组织成立剧组、选定演员。第二天一早,第一幕的本子写好后,所有演职人员都在剧组里刻蜡纸、印刷、背台词、排练,道具布景也同步进行。

导演刘玲、江波看中了比较活泼、和善的张玉敏,特别是张玉敏那张圆圆的脸和雷锋的形象很接近。大雷锋10岁的张玉敏见过雷锋,那是在八一剧场听过雷锋作事迹报告。台下的他,为雷锋的苦难身世流过泪。很快,张玉敏就到雷锋班去体验生活,一点点地体会雷锋的思想感情。7天7夜之后,五幕八场话剧《雷锋》大体排练定型。

贾六说,其实话剧《雷锋》是由剧团创作组集体创作的,但后来《解放军文艺》要刊载剧本时,要求必须署名以便“文责自负”。当时创作人员都怕担责任,而贾六既是主创人员又是剧团团长,需要负责也脱不了干系,所以剧本作者最终只写了他的名字。该话剧演出后受到观众的称赞,后又经过4次大的修改。

话剧《雷锋》编演成功,引起了中央高层的关注。这年7月,军委调剧组赴北京向三总部和首都人民汇报演出。据后来统计,在北京的两个多月里,共演出50多场,观众达7万多人次。

贾六晚年还清晰记得,7月下旬,剧组两次来到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演出。“26日那次毛主席没来看戏,后来听说是因为他在赶写批判赫鲁晓夫的文章。”

7月31日晚上,剧组在中南海怀仁堂剧场演出《雷锋》。中央保卫局通知话剧团:“毛主席要看话剧《雷锋》的演出。”在剧场里,一位工作人员找到贾六并通知他,毛主席晚上来观看演出,让他不要声张。贾六赶紧联系总政文化部的领导,那位领导打电话到总理家,才知道总理在主持召开庆祝建军节的会议。晚上近7点半,贾六正在等待总理到来时,突然看到毛主席的身影已投到了金丝绒的幕布上。毛泽东一走进剧场,观众和演员都站起来热烈鼓掌。贾六的心却提到了嗓子眼。晚7点半,话剧准时开演。第一场结束时,周恩来和罗瑞卿等走进了剧场,原来周恩来只晚到了一步,为了不打扰演出,才在门口等到这时入场。

一直在舞台灯光室凭小窗观察反映的编剧之一靳洪看到,一出戏里,毛主席和观众一起开怀大笑和熱烈鼓掌40余次。演出结束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和观众一起站起来热烈鼓掌。接着,毛泽东、周恩来等走上舞台,祝贺演出的成功,并与身边的演员一一握手,合影留念。

刘改地是贾六的爱人、田华的堂妹,当年是田华把她从河北唐县老家带出来参加革命的。在话剧《雷锋》中,她扮演护士和山东大嫂两个角色。多年以后,刘改地受访时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剧团规定谢幕时任何演员都必须站在规定好的位置上,但合影时,总理怕照不到她,坚持把她推到了自己的前面。结果,毛主席接见剧组那张大照片上就看不到总理的身影。

小个子的“雷锋”张玉敏被挤到人群后头,他心想,雷锋几次做梦见到毛主席,实际上一次也没见到,我演雷锋,毛主席就在我跟前,也不能握个手,真是太遗憾了。他正想着,毛泽东和前面的人握了手就四下看,似乎在寻找“雷锋”。这时,张玉敏挤到了前面,周恩来拉他上前,对毛泽东说:“这就是雷锋同志的主演!”张玉敏终于握住了毛主席的手,他一肚子的话却激动得一句也没说出来……

之后,话剧《雷锋》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演出,周恩来、邓颖超和陈毅、薄一波、邓子恢、李先念、罗瑞卿等及解放军三总部的首长观看了演出,并对演职员们的表演给以特别的肯定和鼓励。周恩来高兴地走上舞台,一面和演员们握手一面说:“戏不错!这样的事能写成戏很不容易。本子不错,戏也演得好,应该在北京多演几场。今后要多反映我们的革命历史和光荣传统,多歌颂新的英雄人物。”陈毅也连连说:“演得很好,很好!蛮有戏嘛!”

可以说,话剧《雷锋》是周恩来亲自点题创作的,如果没有周恩来的重视和支持,就不可能有该剧的诞生和成功演出,当年的主创团队都有这种感受。

话剧《雷锋》的成功演出,及时地配合了全国学雷锋热潮的兴起。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八一电影制片厂在原话剧《雷锋》的基础上,创作出了电影《雷锋》,于1965年3月5日在全国公映。全国100多个地方话剧团也纷纷根据雷锋生前事迹,选择雷锋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断,通过提炼、集中、概括和加工,在最短的时间内创作演出了不同版本的话剧。

一天,平时很少看电影的毛泽东,在身边工作人员的陪伴下,观看刚刚上映的电影《雷锋》。当银幕上出现风雨中雷锋送一位抱着孩子的大嫂回家的镜头时,他看得那么聚精会神,简直是一种入迷的神态。影片中有一个源于真实生活的场景:听到人民公社成立的消息后,雷锋立即把自己积攒下的200元钱送了过去,人民公社的同志说什么也不肯收,这时候,画外音传来了雷锋的声音,“我是人民的儿子,我是公社的儿子,您一定要收下儿子这点心意”。看到这里,听着这番朴实而发自肺腑的话语,毛泽东情不自禁地掏出手帕擦着眼泪。毛泽东之所以如此动情,或许这一幕使他想到了辛勤的劳动人民,或许,让他由此看到了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思想光辉。

两个光辉的名字与两个值得学习的楷模

周恩来第二次有关学雷锋的题词是:“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其中的四个方面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是对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具体表述,也是对雷锋精神高度科学的概括,为我们学习雷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开展学雷锋活动以来,周恩来多次表示他自己也要向雷锋同志学习。他曾说过,虽然自己不能像雷锋同志那样推那么多的砖,但要像雷锋同志那样加倍地为党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纵观周恩来的一生,他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当作他最挂念的亲人,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深融进自己生命的每一分钟,只要是对人民有利的事情他总是毫不犹豫、全力以赴。将周恩来与雷锋做比较,会发现有太多共同点,周恩来在学雷锋的题词中对雷锋精神的概括其实也是他自己精神的写照。

第一,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周恩来具有坚定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他在工作中想问题、说话、办事、处理人际关系、参与政治斗争,始终立足于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他出身于士大夫家庭,却与封建地主阶级彻底绝裂,终生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他在无数次令人眼花缭乱的政治抉择中,贯穿着一条主线——始终坚持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

1951年9月29日,周恩来在北京、天津高等学校教师学习会上向1700多位教师作了题为《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报告。在报告中,他以亲切感人的态度,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对待知识分子的方针政策,并且以自己思想改造的亲身经历,回答了知识分子为什么需要改造和如何进行改造的问题。他说:“就拿我来说,几十年前就参加了共产党,是不是进了共产党之后工人阶级立场就那么清楚了呢?也许看书学习、写文章的时候是那样,但是到实践的时候,是不是办每一件事情都合乎工人阶级的立场呢?认真检查起来,还是差得很远的。工人阶级立场不是从空中掉下来的,也不是自封的,决定的关键是实践,只有实践才能证明是否合乎这样一个立场。”“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受过资产阶级教育,恐怕很难改造了。这种悲观的想法是不必要的。我们都是同时代的人,都受过资产阶级的教育。”“只要决心改造自己,不论你是怎么样从旧社会过来的,都可以改造好。”

早在1922年3月,24岁的周恩来在给觉悟社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这是周恩来确立共产主义信仰后昭告友朋的誓言,也是他一生坚守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动力。看似朴素浅白的一句话,里面有热情,有坚守,有牺牲,更有忠诚。之后的几十年里,共产主义理想成了他毕生奋斗的目标。

新旧社会的对比,使雷锋对中国共产党充满热爱,对共产主义无比向往。他政治立场坚定,永远跟党走,用一言一行践行共产党员的赤胆忠心。“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嚴冬一样残酷无情。”雷锋的这四句话用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象作比喻,把一个革命者对待同志、对待工作、对待错误思想以及对待敌人所应有的正确态度非常精辟地表述出来。当年,《前进报》在刊载前,有人认为其中的第三句,即“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同其他三句相比,末尾少了一个形容词,但是为了忠于原作,刊载时最终没有随意增加文字。雷锋这样强烈的阶级情感,也是周恩来憎爱分明的写照,周恩来曾指出,每个共产党员不仅要有“民族的立场”“人民的立场”,而且要升华到“无产阶级的立场”,以无产阶级的立场作为自身党性的标志。周恩来的一生,就是不断用马克思主义知识武装自己的一生,为共产主义信念不断奋斗的一生。雷锋精神不是传统美德的简单复制,而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共产主义思想相统一的凝结与升华,注入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容,汇入了周恩来等伟人或先进人物的高尚情怀。

第二,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雷锋曾在日记里写到,甘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这充分表明了雷锋是一个实干家,他能够把崇高的理想信念落实到本职岗位上,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他还说:“螺丝钉虽小,其作用不可估量,我愿意永远做一个螺丝钉。”从农场的拖拉机手到工厂的推土机手,再到运输队的汽车驾驶员,他始终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自己。周恩来也是如此,在纷纭变幻的国际政治舞台上,他处理中美、中苏、中日等大国关系,代表中国出席万隆会议、日内瓦会议等重大会议,为中国在世界地位上的提升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国内政治上,周恩来早在1929年的“九月来信”中就提出“群众路线”这一概念,并在一生中模范践行,周恩来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大地之子”,他时刻关心人民的安危冷暖,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总服务员”,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朴素的周总理一直穿着同一件外套,胸前别着一个徽章,上面铭刻的“为人民服务”这5个字成了他一生践行的宗旨。知行合一,他自觉践行雷锋精神。

周恩来一生中始终倡导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反对浮夸与说假话。1958年夏天,他到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看了师生演出的一个话剧。由于受到当时社会上共产风气的影响,该剧错误地宣传共产主义很快就要到来。周恩来看后严肃地指出:“五年后就实现了共产主义?那么容易啊?!你们不要这样宣传,你们这个戏太浪漫、脱离实际!”七千人大会上,针对当时干部中普遍存在的浮夸风气,周恩来又指出,这几年来党风不纯,产生了浮夸和说假话的现象,我们提倡说真话、听真话,即使是讲过火了也要听。他还借用唐太宗和魏征的例子鼓励广大干部兼听则明,说唐太宗和魏征是君臣关系,还能做到这样,我们是同志关系,就更应该能听真话了。他还从理论高度指出:“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这四句话归纳起来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一句成语,毛泽东同志作了新的解释,它代表了毛泽东同志的一个根本思想。”倡导言行一致,理论联系实际,这不仅是党一直提倡的优良作风,更是周恩来个人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

第三,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作为国家总理,周恩来对晚辈十分爱护和关心,视如己出,发自真心地付出爱心爱意。而这份亲情更多地表现在他以身作则严格要求他的侄儿、侄女等晚辈上。周恩来曾多次谆谆教导晚辈:“要否定封建的亲属关系,要有自信力和自信心,要不靠关系自奋起,做人生之路的开拓者。”他还特别叮嘱晚辈:“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我的关系,都不许扛总理亲属的牌子,不要炫耀自己,以谋私利。”所以,在周恩来的侄子辈以及第三代的登记表里,都找不到与周恩来的“关系”。周恩来还吩咐晚辈要将“不靠关系自奋起”这个准则代代相传下去。周恩来在公而忘私这方面树立了一个标杆。

周恩来在其一生中总是站在整体、全局的角度来考虑和处理问题。他认为“一切必须从集体出发,倘若从个人出发,就一定很危险”。可以说,他为了全局的利益、党和国家的利益,忍辱负重,不怕牺牲个人的一切。他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心里每时每刻都想着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心连心,人民群众才发自内心地呼喊:“人民的好总理,我们热爱您”,“敬爱的周总理,我们永远怀念您”,“人民的总理人民爱,总理和人民心连心”。雷锋也是公而忘私的典范,他说:“我是党的儿子,人民的勤务员。我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家,我就在哪里工作。”他参加扫盲,去农民夜校当“小先生”;他编织草鞋送给治理洞庭湖的民工;他省吃俭用,把钱捐献给灾区、困难民众;他去学理发,为战友剪头发;他当校外辅导员,陪孩子们学习……“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评语,毫不为过,他在短暂的一生中无私地帮助他人无数,最终成为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

第四,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周恩来日理万机,是举轻若重的光辉典范。郭沫若曾赞颂周恩來:“思考事物的周密如水银泻地,处理问题的敏捷如电火行空。”追根溯源,支持他以无限的精力和斗志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的动力源泉是什么?是他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周恩来将自己的无产阶级斗志与个人理想相结合,他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对自己的信仰无比坚定,从抗日战争到后来的国内战争,再到国内险恶复杂的改革环境,他的理想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过,一生奉献给无产阶级,一生奉献给了广大人民。周恩来年少时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和“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誓言,抗日战争爆发,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时,他按照中央决策,“置党派历史深仇于不顾,以民族利益为重”,促成全民族抗战。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政府总理26年,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他曾经说过,我们这些人一辈子就是为国家、为人民拉车啊!一息尚存,就得奋斗。

在工作方面,周恩来总是忘我无私,日夜操劳,不舍昼夜。几十年间,他对工作的无私奉献和不吝付出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在生命最后的时光中,他依然兢兢业业地为党工作。“从1974年6月1日住院到1976年1月8日逝世,在他生命最后的587天里,我们的总理约人谈话220人次,这里面包括他主动约请别人和别的领导人要求来谈话的。有时会见外宾后,还留下主要陪见人谈话。谈话时间最长时一次可达4小时20分钟。会见外宾65次,每次时间大都在一个小时左右,最短的一次也有15分钟。开会32次,一次会最长可开3小时45分钟……而看文字材料、批阅文件、看书等所用的时间就没法统计。”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周恩来根本没有时间治病休息,一直在透支着自己的生命。

周恩来心里始终装着人民,而唯独没有他自己。他曾说:“一个人应该不怕死。如果打起仗来,要死就死在战场上,同敌人拼到底,中弹身亡,就是死得其所。如果没有战争,就要努力工作,拼命地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75年冬,周恩来的身体已十分虚弱,癌细胞大范围扩散、吞噬着他的身体。一次,他疼得实在不行,就叫进去护士,问“我很疼,能不能哼一哼,叫唤叫唤!”这,就是总理,“别人”的总理,眼里只有他人,没有自己。因此,当他的遗体运往北京八宝山公墓时,长安街上才会出现十里长街百万群众冒严寒送总理的场景。去世后,他连骨灰也没有留下。

雷锋人生观最光彩夺目的是,他正确地解决了“为谁活着,怎样做人”的问题,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信条,“时刻准备着为党和阶级的最高利益,牺牲个人的一切,直至生命”。在这样的人生观指导下,雷锋始终保持着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勇往直前的革命干劲,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同周恩来一样用生命践行了为共产主义事业毕生奉献的誓言。

当年,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词作家吴洪源与曲作家娄生茂被雷锋的事迹感动着,有激情、有灵感的他们决定拿出一首好歌来以实际行动学雷锋。写歌词时,吴洪源的脑子里忽然蹦出周总理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他回忆说:“好像我就抓住个东西,于是有了主题‘学习雷锋好榜样——学习哪呢?就把报纸的那些东西搜集起来,编了那么四条,学习这个、学习那个,把它整个的雷锋精神概括,大家从这几方面来学。”

雷锋事迹点燃了吴洪源的灵感,沉积的诗情再也抑制不住,一下迸发出来,吴洪源一口气就写成了《学习雷锋好榜样》歌词。娄生茂拿到歌词,非常高兴,马上仔细研读起来,周总理那富有韵律的题词同样给娄生茂谱曲以极大的影响。娄生茂觉得,总理的这寥寥数语,生动鲜明地刻画出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形象,手握钢枪、巍然屹立的普通一兵雷锋分明就矗立在眼前。很快,《学习雷锋好榜样》谱上了曲。吴洪源与娄生茂没有想到,《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很快传唱开来,成为一首经典之作。许多人都是在这首歌的影响下长大的,歌曲以其特有的旋律和激情,感染和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

传承雷锋精神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弘扬雷锋精神的主体是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其实,作为党的高级干部周恩来,在不断地总结、号召、传播并学习雷锋精神,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践行雷锋精神,以此提高领导能力、执政能力、依法治国等方面的要求。

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何时,提到雷锋或周恩来的名字总会肃然起敬。在他们去世这么多年后,雷锋被群众评选为“20世纪中国十大文化偶像”(与鲁迅、老舍、钱学森等文化科学巨匠比肩而立),并被评为“双百”人物之一,而周恩来被民众评为“对世界最有影响的十大伟人”“最值得当代中国青年崇拜的十大伟人”之一,他们实至名归。一个是为革命作出伟大业绩的大人物,一个是生活在最基层的普通一兵,他们有着同样的伟大灵魂,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他们的名字飞越国界,为不同肤色的人们所敬仰。雷锋精神绵延数十年光彩依旧,周恩来的崇高品质如同鲜艳的旗帜历经风雨依然高高飘扬,这一切充分显示了雷锋精神的震撼力和周恩来品质的历史穿透力。

雷锋精神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周恩来的精神。2008年2月,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将周恩来精神概括为六个方面:始终信仰坚定、理想崇高,集中表现为他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精神;始终热爱人民、勤政为民,集中表现为他甘当人民公仆的精神;始终顾全大局、光明磊落,集中表现为他高度珍视和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精神;始终实事求是、严谨细致,集中表现为他求真务实的精神;始终虚怀若谷、戒骄戒躁,集中表现为他谦虚谨慎的精神;始终严以律己、廉洁奉公,集中表现为他无私奉献的精神。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周恩来精神与雷锋精神从本质上来说是一致的,都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周恩来与雷锋都将为人民服务视为最大的价值旨趣,都将奉献大众视为人生的最高追求。从不同时期中央领导同志对周恩来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周恩来与雷锋都是人格方面的榜样、党性方面的标杆,精神方面有非常高的契合度,一同成为激励中华儿女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上的正能量。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是雷锋崇高的愿望。“我们应该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这是周恩来的至理名言。他们的话,凝聚了他们的崇高精神,显示了他们不朽的人格魅力。在他们的一生中,他们无时无刻不实践着自己的理想。每每有人提及他们的名字,每一个人心里总有一种暖暖的感动,因为他们是一代代中华儿女心仪的楷模、学习的典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